双重异乡人的孤独体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了“铁屋子”的故事,而他的故乡就如同一间“铁屋子”,愚昧的民众在昏睡中不知不觉死亡,作为双重异乡人的鲁迅在试图拯救他们的过程中感知到先驱者与群众的隔膜,由此而唤起悲哀与孤独的情感。
  关键词:铁屋子;孤独;异乡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一、从“铁屋子”到“故乡”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了“铁屋子”的故事,如果“铁屋子”是故乡的隐喻,那么鲁迅描写的故乡正是印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落后的乡村现实图景。在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社会动荡转型的背景下,正在走向凋敝状态的故乡适逢其时的背负了愚昧落后的文化内容,如同一间阴霾黑暗,封闭窒息的“铁屋子”,而其中的垂死民众却毫无觉察。作为一个先行者,鲁迅从“铁屋子”中挣逃出来并企图唤醒像“闰土”、“杨二嫂”这样被封建社会挤压至沉默、麻木的人们,但是个人与传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庸众的对立分离,使鲁迅时常感到如同置身于漫芜荒野,在失落与寻找的过程中产生强烈孤独感。
  从故乡到异地谋生,如同从“铁屋子”当中挣脱出来,而返乡之旅,恰如重回“铁屋子”中去。尽管童年故乡的记忆尚且犹新,但是作为接受现代教育,怀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重新面对陈腐衰败的故乡后,不免生发出无以言状的孤独无助感。现实无情地撕扯着一切,脑海中原本清晰的故乡景象骇然变得模糊起来,处在悲哀和惘然中的鲁迅又猛然认识到:故乡于“我”已是陌生的存在,“我”于故乡只不过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异乡过客。
  “铁屋子”当中的人们在无所知中被黑暗吞噬,在乡土中国这个根基深厚,阴暗腐朽的“铁屋子”当中,人与人之间可悲的屏障阻碍了交流,隔绝了亲情,使鲁迅不得不重新审视起他们:闰土的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说不出话;杨二嫂的犀利刻薄,使“我知道无话可说,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在原始的乡村,鲁迅失却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话语优势,只能沉默以对。从“铁屋子”到“故乡”,无疑不是从一个隔绝沉闷的地点到了另一个闭塞孤独的境地,鲁迅企图唤醒麻木民众,完成新的历史启蒙,但是先驱者与群众的隔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与孤惘之情,成为一种潜在的痛苦回忆深藏在鲁迅心灵深处。
  二、在永失故乡中探寻身份认同
  《故乡》中“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迎接“我”的却是满目疮夷,萧瑟荒凉。作为个体生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灵魂再也无可寄托,只能被迫对故乡进行清点和埋葬,在永久的游离中缅怀故乡。岁月的暌隔使得闰土已是脸色灰黄,“豆腐西施”杨二嫂变成细脚伶仃的圆规……“我”在外地漂泊的过程中,故乡也发生着沧桑的变化,一切已物是人非,萧陌荒凉。闰土、杨二嫂这些“在乡者”的生存和精神空间与“我”这样的“离乡者”的生存和精神空间的断裂再也难以弥合,其间的空隙再也无法弥补。对于“我”来说,现在的故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只是陌生的存在,再也不能奢望从中得到心灵的安憩。对于异地的城市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谋食者”。“我”在被故乡抛弃与被城市隔离的灰色地带中成为了双重异乡人,漂泊孤独时常浸染着我的心,使我无所寄托,无所安慰。在现代文明的感性诱惑和危机弊病当中,在记忆和现实的叠加与错位当中,故乡不再是亲切温情的存在,而是陌生又复杂的形象,传统中“游子”之于“故乡”的恒定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鲁迅始终带有“孤独个体”的精神印记,有意将现实故乡“陌生化”,从而在对故乡的凭吊和追忆中探寻身份认同。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些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困窘与变化,展示沉默的大多数人的麻木病态和精神创伤,此次的返乡之旅,揭示出故乡不仅是现实的故乡,更是精神的原乡。作为双重异乡人,还乡无非是苦涩的旅程,只能在永失故乡的动荡漂泊中体验伤感孤独。
  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曾经对毁坏“铁屋子”的启蒙力量寄予很大希望,但是现实的困难与不堪把他推向了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境地,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出绝望的抗战。《故乡》中,现实故乡的残败与理想故乡的美好交替转换,希望—失望的情绪也一直在徘徊回旋。虽然醒思着那不过或切近或茫远的希望,但是却并未彻底的悲观绝望,在双重异乡人的边缘身份下,鲁迅仍旧通过宏儿和水生将希望表达出来,希望他们能够开辟一条新路,过着我们未曾经历的新生活,探究新的人生道路。
  尽管《故乡》充斥着灰暗悲凉的基调,但在作品的结尾鲁迅再次重复闰土月夜刺猹这幅色彩明丽的画面,以此强调理想的存在和希望的可行性。鲁迅的心灵世界不断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甚至陷入心理的绝望,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竭力挖掘蕴藏在自己生命中的理性能量,在不断的主体力量的发挥中,做着“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不懈努力。鲁迅在为民族的未来奔走呼号之时,还心藏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故乡》中的希望,成了鲁迅永恒的精神支柱,使他坦然地走上了反抗孤独、反抗绝望的生命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艳. 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M].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钱理群. 心灵的探寻[M]. 三联书店.2014.
  [3]黄健. 论鲁迅的孤独意识[J]. 浙江大学学报. 1993年3月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克托罗(E. L. Doctorow, 1931-2015)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擅于从历史中提取文学素材,创作出如《但以礼书》等许多优秀的作品。2005年出版的《大进军》同样将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再现美国内战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在整部作品中,黑白混血儿珀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相关理论,分析特殊战争条件下珀尔的身份重建和成长过程,反思文化身份边缘人
摘 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对西方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两方面去探讨“等待”的意义。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等待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等待戈多》是著名喜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摘 要:在古代,藏族地区实行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使得广大藏族人民无比痛恨奴隶制,无比痛恨压迫者,他们对现状极端不满,渴望出现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解放者”领导他们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可以借助神佛的力量来实现,来源于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者就是这些胸怀反抗精
摘 要:近年来,将明星作为卖点的“粉丝电影”逐渐走进观众眼球。随着电影商业化的发展,“明星 粉丝 电影=粉丝电影”这一固定模式正在逐步确立,并呈现出一种新型类型电影的趋势。本文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为例,对“粉丝电影”这一类型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电影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粉丝电影;《小时代》;明星效应  作者简介:丁瑞(1992-),男,汉族,山西省临汾
摘 要:本文主要以艺术真实为理论依据,通过把握其内在规律与逻辑,对《浮士德》全剧的整体构架进行解读,并从中观照其艺术形象在现代性中的价值与意义,旨在阐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张力作用及其二者对人生与生命的意蕴。  关键词:艺术真实;棱镜;现实意义;观照  作者简介:张旸,女,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
摘 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朱光潜所译的《文艺对话集》选取了柏拉图全部对话中最能代表其文艺思想的七篇,读者可从中窥见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大致轮廓和中心观念。文章以此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诗学观念进行简要阐释;同时也立足此书,兼谈朱光潜译本的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诗学观;朱光潜;《文艺对话集》  作者简介:戴佳文(1995-),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
教育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预测分析在調整招收及保留率方面有重要意义。预测分析可以帮助教育机构预测学生注册情况,从而支持决策分析。然而,在数据使用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决策者对数据的使用是否符合我们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有悖伦理道德的数据使用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甚至还可能对学生学业进步产生阻碍作用。  一项研究提出了一套指导高层决策者如何在符合伦理道德的条件下使用预测分析的框架,包括五个方
项目课题: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羌族神话形态研究”,项目编号为10SA135。  摘 要:古羌文化被喻为 “东方的玛雅文化”,羌族神话在羌族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羌民族沉淀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要做的工作是,通过讨论羌族神话故事的文化模式特征,从中窥探出羌民族的“神性记忆”。  关键词:羌族神话;多元性;文化模式  作者简介:王芳芳,女,四川绵阳人,讲师,毕业于四川
最近,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完善立法,否则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举步维艰。我国的教育立法长期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关系的相关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法律真空地带,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他没有具体提及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包括主要开展继续教育,服务于公众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的立法问题。其实,相对于其他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立法更是严重滞后,将视野扩展到终身
摘 要:色彩是现代油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通过颜色的使用来体现作者的思绪,从而形成作品的,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艺术意义以及现代油画理性色彩的表现形式两个部分,分析色彩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现代油画;理想化;色彩;视觉  作者简介:丰于朝(1992.7-),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兰州交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敦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