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滞的心灵追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以艺术真实为理论依据,通过把握其内在规律与逻辑,对《浮士德》全剧的整体构架进行解读,并从中观照其艺术形象在现代性中的价值与意义,旨在阐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张力作用及其二者对人生与生命的意蕴。
  关键词:艺术真实;棱镜;现实意义;观照
  作者简介:张旸,女,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在歌德的《浮士德》问世约两百年的今天,仍然独有魅力,吸引着无数现代人的想象与探知。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出,伟大的故事总是具有现实意义,并因其丰厚的人性不断获得新解释,让每一代人能从中观照到自己。
  一、多彩映像内蕴艺术真实
  如果说艺术真实是最后的彩虹的话,那组成一道道光束的或许就是万千世界折射的华彩。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与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规律与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
  在爱克曼辑录的歌德关于《浮士德》的创作谈中说:“对于诗人来说,他所要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确,《浮士德》不是读一两遍便能透彻理解的,除了内容上的博大精深,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纵观全篇,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西欧启蒙运动这个时期的重大的历史事变的缩影。
  正如浮士德认为人是自然的最高发展,他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他最开始说出并理解“原始有为”就说明他认为人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以及到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出智慧的最后的结论是:“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拥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种人道主义的进步可以说是对封建束缚与神学桎梏最有力的反抗。因此,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是世界文学中一部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或许就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社会行动的模型,无论是先进的社会还是落后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围绕其会聚。
  如果说浮士德是一种批判,那么它也是一种挑战,对我们的世界说更甚于对歌德自己的世界,要我们想象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使得人不再为了发展而活,而让发展服务于人。浮士德式的人是制造历史的人,浮士德的神话虽已过去上百年,但它作为一面棱镜,将不断折射出我们的生活与时代更多的景象。
  二、曲径通幽与镜像世界
  在人生这次长途旅行中,我们会遇到风格各异的景致。并不是所有平坦笔直的大道都会通向一劳永逸,因为要不断向前,所以即使是弯弯曲曲的小路也须毅然前驱。而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幽”藏于曲径之中,而“美”在于回转之间。人生如此,文学创作亦如是。
  《浮士德》的故事可以通过三种变形来讲述。他最初表现为“梦想者”,幕启之后,他在深沉的夜色之中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多年来,他不停地思考,做实验,读书,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者,然而他将自己的胜利看作囚牢,已经感到厌倦,绝望。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化,其实是远离生活的整体发展起来的,所以他感到大自然与人生在向他召唤,并竭力寻求一种途径,让自己丰富的内心生活外溢,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从幻想到实践必须勇敢迈出的一步。可以说浮士德的压力与困惑也是现代人普遍具有的东西,在知识的城堡里我们或许自得其乐,但也因此故步自封,我们懂得很多知识和原理,但却不知如何在实践中找到它的意义。因此浮士德的存在就像是一面棱镜,让我们能从中观照到自己的内心,并迫使我们和其他每一个人都要运用自身的每一个部分,迫使我们与他人走得尽可能远。
  正如浮士德在新生之后,领悟出“人生就在于体现出虹彩缤纷”,他的第二个变形——“情人”,实际上在魔鬼的帮助与合作下变得更好了。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对一个善良的灵魂付诸自己的感情,他甚至比以前还要认真,因为他关注的范围扩大了。假如我们看不到他所经历的人的真正可敬的成长,也就不可能理解人在世界上发展必须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而在他的最后化身中,他将自己个人的冲动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推动力量联系到了一起。他成为了一个矛盾的“发展者”,他尽自己一切的力量来对付自然与社会,他在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尝试去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由此可见,歌德将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成就,而其笔下的“浮士德”在作为将世界引向新道路的“发展者”的活动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英雄。但是,浮士德展望并努力去创造一个既能实现个人生长与社会进步又同时无需付出重大人类代价的世界。而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却是致使他的悲剧所在。因为即便发展的过程将一块荒漠转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空间,但它同时也在发展者自身内部再创了一块荒漠。由此观之,我们对我们的发展目标与成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就相应要承担多少代价。当然,回馈我们的,也是我们在承担责任时相对而来的果实。
  正如浮士德一样,人类在生活与真理面前不断抉择,在追求思想、爱与成长的自由中向前发展。他们会彷徨、失望、欣喜、憧憬,但永远不会满足于当下,停止渴望与创造,或许也正是这样,真实的人生才不会因为失去目标而黯淡无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因为循规蹈矩而索然无味。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2]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 张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张荣翼.理论之思:文学理论的问题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王一川.文学理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翻译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因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导致古文翻译有一定难度,能否对古文作出准确的翻译,很大部分在于译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形合;意合;策略  作者简介:李成程(1991-),女,重庆合川人,翻译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是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为己任,以一幅幅庸常的生活图景来再现大众的生存境遇,唤起了普通大众的共鸣与喝彩。而池莉的“过日子”似的小说也备受好评,本文以池莉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冷言不冷心的叙事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新写实;叙事语言;池莉;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    为厘清国际近十年(2010—2019年)K-12领域机器人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ERIC、Wiley数据库的19篇高质量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机器人教育主要面对小学生开展小样本、短周期的研究,研究多采用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测试、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基
我最亲爱的毕业生  三年前,当你们第一次踏进校园  老师的心里就充满祈愿  期盼着你们快速成长  早日象雏鹰飞向蓝天  今天,当你们真的站在了起跑线  老师的心里却充满了不舍、留恋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该学的知识你们是不是都记牢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实训的技能你们是不是都已熟练  一千多个朝夕相处  校园里留下我们促膝谈心的温暖  一千多个风雨兼程  支撑我们前进的是不离不弃、心灵相伴  你
摘 要:诺里斯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为“小麦三部曲”中最出名的一部,《章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人民。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铁路托拉斯疯狂掠夺的步伐,西部画卷风光不再,贪婪自私侵蚀人心,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背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审视自我。从生态视角解读诺里斯的《章鱼》,旨在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重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摘 要: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济慈;刘禹锡;对比赏析  作者简介:樊瑾(1992.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多克托罗(E. L. Doctorow, 1931-2015)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擅于从历史中提取文学素材,创作出如《但以礼书》等许多优秀的作品。2005年出版的《大进军》同样将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再现美国内战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在整部作品中,黑白混血儿珀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相关理论,分析特殊战争条件下珀尔的身份重建和成长过程,反思文化身份边缘人
摘 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对西方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两方面去探讨“等待”的意义。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等待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等待戈多》是著名喜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摘 要:在古代,藏族地区实行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使得广大藏族人民无比痛恨奴隶制,无比痛恨压迫者,他们对现状极端不满,渴望出现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解放者”领导他们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可以借助神佛的力量来实现,来源于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者就是这些胸怀反抗精
摘 要:近年来,将明星作为卖点的“粉丝电影”逐渐走进观众眼球。随着电影商业化的发展,“明星 粉丝 电影=粉丝电影”这一固定模式正在逐步确立,并呈现出一种新型类型电影的趋势。本文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为例,对“粉丝电影”这一类型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电影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粉丝电影;《小时代》;明星效应  作者简介:丁瑞(1992-),男,汉族,山西省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