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音,乐中含情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ansha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唐诗》对唐代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整理和辑录,尽管在编纂内容和作品次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争议,但并不影响它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以《全唐诗》为切入点,对其音乐神韵的美学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此来充分认识唐代诗歌在音乐美学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全唐诗》 音乐性 美学价值 研究
  引言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树立了后世永远无法企及的艺术丰碑。目前,文坛存有五万多首唐诗,内容丰富,气象万千,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唐代文化的一大文学缩影。唐诗和音乐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两者都能够和乐而歌,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讲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警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由此可见,那时的诗歌和音乐存在很深的渊源,还没有完全被区分开来。因此说,唐诗的本来面貌并非我们眼中所见的单纯文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神韵,散发着浓厚的音乐气息。
  一、和:《全唐诗》的音乐意境
  盛唐时期,音乐和诗歌都取得了非常瞩目的艺术成就。两者的共通点就在于“和”这一核心的传统思想。一方面,音乐本身的“和”属于诗人的审美对象。唐代是诗歌的国度,音乐就是诗人的审美对象,也是凸显“和”思想的重要媒介。《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诗句,比如“乐以和声”、“虚无结思,钟磬和音”、“声和诗管,气应中律”、“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以及“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等等。上述这些有关音乐的诗句,都是以“和”为意境追求的最高目标的。诗歌只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音乐才是最为本质的内容。另一方面,诗人创作心态和审美状态的“和”。儒家所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上是对个体人格的理想诉求,在盛唐时期,政治相对民主,经济相对发达,文化相对开放,诗歌成为了对“和”的主流表达方式。而音乐能够陶冶情操,生化灵魂,感化内心,从而使人达到一种“和”的心境,这就更加有助于诗人以这种理想的心态去创作诗歌,从而不自觉地将音乐审美渗透到诗歌创作中,赋予诗歌以强烈的音乐神韵,诗人读之心旷神怡。
  唐代文人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他们或是居庙堂聆听高雅之乐,或是泛江河唱清幽之音。在文人雅会之时,或是在弹琴独奏之时,音乐渗透到他们的灵府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和组成部分。若是仔细阅读和研究《全唐诗》便不难发现,音乐自身就以“和”为审美标准和创作目标,而这要充分体现在音乐的形式、内容、演奏等方面。作为对特定时代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全面探究的历史产物,作为对唐代诗人历史感怀、生活感慨和未来思考进行深入探寻的精神产物,作为对华夏民族灵魂叩问、历史追溯和生命观照进行现代剖析的思考产物,《全唐诗》所彰显的音乐神韵和美学价值实际上属于唐代诗人一种独有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当我们立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视角去解读和剖析《全唐诗》所具有的独特音乐美学内涵时,不仅将有利于当代诗歌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唐诗在当代社会的真实展现和时代复活,其“和”的审美意境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融:《全唐诗》的音乐张力
  唐代诗歌和音乐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状态,将诗歌提升到了心灵境界,形成了强有力的音乐精神张力。盛唐时期,是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鼎盛期,在大一统的历史环境下,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各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日益频繁,音乐融合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由于唐代民族政策的相对开放,外来音乐也为我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典音乐的体系。再加上唐代国力的空前繁盛,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唐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有关唐代诗歌的美学蕴涵,特别是唐诗中蕴含的音乐神韵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唐代诗歌中,琵琶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许多诗人都将其作为描写对象。比如有“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还有“本是龙门桐,因妍入汉宫”,等等。诗人们将琵琶作为描写对象,表达出诗人独特的音乐感受和体悟。悲是琵琶最显著的音乐神韵,其音幽咽低徊,散发着浓烈的忧伤、悲恨的感情气息,令听者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以琵琶入诗,最为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记》,不仅反映了唐代诗人将音乐融入诗歌的创作行为,而且充分彰显了当时诗人以融为主的音乐美学思想。
  正如瓦尔特·佩特(英国)所讲的,所有艺术都力图达到音乐的至高境界,实际上,唐代诗歌就已经达到了一种后世无法企及的音乐境界,彰显了一种更为深刻的音乐美。音乐不仅仅是诗人描绘的具体对象,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情感的烘托和轮廓的构建。正由于如同音乐一样的轮廓才全面升华了唐诗境界,赋予了唐诗以生命活力,成为极具灵性的诗。比如高适在《送浑将军出塞》所写的“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出征前战士们的内心必然无法安静下来,而是激情动荡、声势浩大,如此一来,声音就成为了诗歌的重要构成,但这种融于诗中的音乐不能毫无规律、毫无节奏的表达,必然是一种音乐,以此来实现对出征景象的表达和烘托。还有岑参的“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债西行军》),号角声的存在使得诗歌具有了强有力的精神张力。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在一起,令人读之不免浮想联翩,低徊悠扬,幽咽悲戚的笛声似乎真的回荡在耳边,不自觉地生出了万千愁绪,将征人和思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声音与诗歌的融合,使得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释放,音乐美有效升华了诗歌意境,使之达到了最高的心灵境界——音乐境界。
  三、意:《全唐诗》的音乐神韵
  音乐必须要做到词乐融合,两者互生互存,互相依赖。在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唐诗为音乐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这也是唐诗和音乐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一种高度共鸣。比如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题都城南庄》和《夜雨寄北》等诗歌。虽然唐诗可以直接成为歌词,但并代表直接挪用,而是在唐诗的原有基础上加以音乐改编。若是音乐和诗歌两者在意境层面无法形成共鸣,便无法改编出诗歌原来的意蕴和境界,音乐也无法表达诗人吟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比如由毛宁演唱的经典流行音乐《涛声依旧》,其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唐诗《枫桥夜泊》,在经过陈小奇的精心改编之后,歌词和诗歌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完美状态,它描绘了江南秋景的幽美,让客旅他乡的游子领略了一种隽永悠长的诗意美,歌词和诗歌之间的意境形成了高度共鸣,充分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可以说,《涛声依旧》升华了《枫桥夜泊》,而《枫桥夜泊》成就了《涛声依旧》。还有李白的《静夜思》,也被改编成了现代音乐,目前有三个比较著名的版本,包括《静夜思》、《夜思》和《静夜思》,三首歌曲分别由秦西炫、张筠青和高为杰作曲。这三首歌曲存在共通之处,就是曲式简单,自然流畅,强调了乐曲的清新平静,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表达着内心情感,并逐步推向高潮,让读者在无尽的想象和无穷的情思中结束歌曲,但音有尽意无穷,产生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可以说,由于音乐语言不像一般语言那般能够直接显示语义,所以听者是无法直接读出它的内涵的。但诗人采用一系列的形象比喻,将一个抽象的音乐形象转化为视听触觉都能体验到的“通感”。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有流转花间莺啼啼的声音,有水流冰下的丝丝之声,有银屏炸裂之音,有铁马金戈之音,令听者时而悲戚、时而放松、时而心旷神怡、时而惊魂动魄。此外,诗人还从最后的演出效果来彰显音乐的无穷魅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尽管演出已经完毕,但听者却深深地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界中,四周安静无声,只有江心的一轮明月。实际上,诗人并不是在简单地听音乐,而是在用心感悟着音乐,而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联想实现的。这里所讲的联想,是指感知某一事物,顺带着回忆起其他相关事物的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过程。发生联想的前提是事物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当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时就会形成关联性的回忆或经验。这种联想不仅能够形成视听触觉的“通感”效果,而且还能由此形成因情感共鸣而引发第六感官“意”的神往效果。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形成无尽的“言外之意”。正如沙夫(波兰)所讲的,音乐语言是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它可以充分表达出语言所内含的情感,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比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更加浓烈和深邃。而《全唐诗》中的许多诗歌都在意境上实现了与音乐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神韵,蕴含了深厚的音乐美学。
  总而言之,唐诗和音乐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渊源,通过对《全唐诗》音乐神韵的美学探寻,不难发现,唐诗的本来面貌并非我们眼中所见的单纯文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神韵,散发着浓厚的音乐气息。 语
  参考文献
  [1]翟大炳.超越语言:唐诗与音乐[J].美与时代(下),2013(07).
  [2]金度燃.音乐与古诗词之审美比较谈[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
  [3]霍磊.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共生性与同一性[J].学术交流,2013(04).
  [4]柏红秀.论音乐文化与盛唐王维的接受[J].江苏社会科学,2013(01).
  [5]李艳红.《全唐诗》中的音乐美与绘画美[J].出版广角,2013(02).
  [6]张毅.追寻唐诗的声韵之美——兼论明人的学诗路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其他文献
摘要:VoIP(Voice over IP)是建立在Internet基礎上的一种语音应用,首先研究和分析了VOIP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胁,并且针对这些安全威胁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增强VOIP应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VOIP;防火墙;STUN;入侵防护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091-02
画亦有气。古人之画作所以能千古流传,以其画中气贯古今。今人多究其技法,而不究其气。  一、“画”与“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得一气而灵;是谓生生之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谓生养之气。《史记》载:范增令人为刘邦看气,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谓运势之气。 苏辙曰: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是谓行文之气。  画亦有气。古人之画作所以能千古流传,以其画中气
摘要:多Agent系统(MAS) 是当前分布式人工智能(DAI)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多Agent系统的背景和概念,着重分析了MAS的关键问题和构造MAS的组织模型,最后给出了多Agent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Agent;多Agent系统;组织模型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1-20322-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
【关键词】单元页,编者意图,单元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页设计精美,内容简洁且内涵丰富。如果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学习阶段,那么单元页就是这个学习阶段启程的地方。如何发挥单元页的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从形式与内容入手,揣摩编者意图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单元页由三部分组成:一幅吴冠中的水墨画、一段诗意的文字和两条语文要素。  吴冠中水墨画的主角是在水中嬉戏的
摘要:计算机排课系统是计算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它极大地提高了排课的效率,排课的准确性,为学校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计算机排课系统的实现主要从数据准备入手,如何提供组织合理的数据至关重要,具体排课时的算法在逻辑上要做到严密、连贯,报表的格式应尽量满足用户需求。面向用户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原则,系统界面、系统操作、系统结果都应从用户的意志出发。  关键词: 数据库;数据
古诗词的世界里,多的是风流恣肆的才子,简淡清婉的才女却是凤毛麟角。因此,諸如蔡文姬、卓文君、薛涛、唐婉、李清照、朱淑贞、柳如是、寇白门这般杰出的女子,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她们的作品和她们的故事,不仅带给我们穿越千年的共鸣和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性文人的自我修养。这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并倾慕的当属“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了。然而,很多人对她的认识还停留在收录在课本里的《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
近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西方文化是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之后第二个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的外来文化。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十九世纪,中国的思想家就有对西方文化不成体系的零星论述。到了二十世纪,这种认知进一步深化。1921年,梁漱溟先生写出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之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78年改革开放以
摘要:首先通过分析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开发模式,认为很适合开发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然后介绍ASP.NET技术的优点,阐述ASP.NET的工作流程和访问Web数据库的方法,最后重点介绍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表设计。  关健词:Browser/Server;三层模式;ASP.NET;智能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大雁归来》是美国著名环保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篇名作。作者以大雁迁徙为主线,详细描写大雁北归的路上及回到故乡后的场景,画面温馨,感情真挚。下文将详细阐述笔者对本文及其教学的理解。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准确把握文中所讲知识和作者表达情感的比重。通读课文后可以发现,虽然文中也有对大雁习性的介绍,但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重点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知识的介绍只是简单带过。  在文中
书名:传统文化研究  作者:舒坤尧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517037101  定价:54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节点上,发扬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笔者在完成科研项目“广西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态度和使用情况实证研究”(项目编号:桂教师范【2019】27号)时,参考了舒坤尧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