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职教发展对策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uy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中国战略;职业教育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8-0025-03
  一、《中国战略2015—2020》的制定背景
  2015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在柏林推出了首个教科研合作方面的国别战略——《中国战略2015—2020》。该战略明确了德国与中国2015年到2020年合作的九大行动领域,包括加强德国对中国的了解、建立可持续合作架构和科学家网络、联络德国行动方并构建政治对话机制、优化德国科研界对华合作的框架条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合作、加强生命科学研究合作、应对全球生态挑战、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合作以及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回顾中德两国建交60多年以来在教科研等方面全方位合作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该战略是两个大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大背景下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BMBF与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现状
  德国是中国最大的职教合作伙伴。2011年6月,在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双方约定共同建设“中德职教合作联盟”,该联盟的目标为:使利益相关者合作、深入研究两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合作中心并支持职业训练。中德双方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通过打造跨部门、跨行业、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实现对两国各类职教合作资源的整合,在两国政府层面上促进中德职教合作效益和层次的提升。中德双方在此联盟框架下,先后在重庆、上海、天津和青岛设立了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德职教合作领导小组。发布于2016年6月的《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双方愿在现有中德职教联盟的基础上升级两国教育合作,并进一步深化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同时,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还向中国教育部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中国与BMBF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创新研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科学交流等方面。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满足在华德资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BMBF未来与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措施
  在《中国战略2015—2020》的框架体系下,BMBF确定了未来与中国合作的9个领域和35条措施,其中第9个领域为加强职业教育合作。
  (一)加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合作
  从德国方面来看,BMBF对职业教育合作的核心指导原则包括:1.社会组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2.工作过程中的学习;3.符合国家标准;4.合格的培训人员;5.机构化的职业教育研究与咨询。BMBF根据上述五个核心原则界定示范试点项目的评判标准,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与中国教育部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二)开拓职业教育合作的区域伙伴关系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将根据具体需求加强与我国省份的合作。在示范性省份将实施以企业为导向的、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德职业培训合作项目。通过由德国工商大会(AHK)和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中心(GOVET)对项目进行情况调查,探讨可能的中德企业合作项目。
  (三)支持通过VETnet项目合作来实施双元制模式
  2013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起VETnet(德国商会职教培训全球合作网络)项目,以协调德国在华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在中国进行双元制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个部分,这也是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分会一直在持续推动的模式,在中国尚属首创。该模式旨在保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进而为德国在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因此,AHK既是BMBF在中国的联系机构,也是中国地方层级合作伙伴的联系人。而VETnet项目就赋予了AHK在地方层级推广双元制的能力。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德国企业向AHK上海分会寻求技术支持,希望对其开展的试点项目予以双元制认证。
  (四)通过集成的各个数据库实现德国参与机构的网络化
  目前,中德民间层面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已有相当数量的合作。中方通过该渠道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从而建立了试点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GOVET的项目数据库、职业教育国际营销(iMOVE)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数据库、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措施数据库等的相互整合,合作各方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提出创新性的观点。GOVET旨在搜集整理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相关信息,并协调各参与方,向其介绍德国职业教育体系。iMOVE旨在向全世界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优势,并致力于为全世界的需求者找到合适的德国合作伙伴。GIZ旨在为经济、政策、法律、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解决方案。
  (五)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可持续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研究是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的理论基础。为此,中国方面主要从学术角度来应对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重点是保持与德方中国研究机构的专业对话,将以企业为导向的职教形式借鉴、运用到中国的职教改革之中。这离不开中德双方定期开展双向的信息交流。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是德国唯一的联邦层级的职业教育研究所,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的培训;研究企业培训的组织形式;草拟实验大纲,制订实验项目;研究培训人员的进修;制订培训规章;研究成人教育和培训进修;为企业内的培训和进修提供培训材料;研究职业教育费用;赞助跨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在职业教育领域为政府和职业教育部門提供咨询服务。德方自2015年开始征集中国研究人员,尤其重视研究领域为职业编制、合作项目与活动评估的研究人员,以筹备制订BiBB与中国的合作计划。
  (六)促进德国的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输出   iMOVE是由BMBF提供支持的一项服务输出活动,总部位于德国波恩的BiBB内。其服务输出目标在于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合作,并在职业培训和进修领域建立国际业务关系。iMOVE以国际营销和输出德国职业教育理念为重点工作。iMOVE和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合作,设立了iMOVE中国办公室,开发了iMOVE中国职教平台,旨在为建立中德商务联系提供便利,并为中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中国战略2015—2020》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为我国教育主动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尤其是职业教育,其首先和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中国战略2015—2020》的提出和实施,可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政府层面: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
  《中国战略2015—2020》指出,可通过集成的项目和校友数据库实现职业教育的网络化运行。德国目前有GOVET项目数据库、iMOVE教育和培训机构数据库、GIZ职业教育和培训措施数据库等,多年来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德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可借鉴德国经验,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各职业学校和企业均可在通过实名认证后在平台上发布信息,职业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寻找合适的校企合作企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寻找实习和实训机会,企业可在平台上寻找职业学校进行合作等。
  (二)职业学校层面:加强师资建设和国际化,构建新型职教模式
  1.加强“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
  “合格的培训人员”是BMBF在《中国战略2015—2020》中提出的职业教育方面的核心指导原则之一。在该文件中,“合格的培训人员”指职业教育教师或培训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薄弱、所掌握的知识大多已过时、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外语水平较差等。此外,职教师资来源主要是技术师范学院以及同类型大学的毕业生,来自企业的师资较少,外语水平合乎要求的则更少,“双师双语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因此,我国职业学校需要加强“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师资来源尽可能多元化,加强引进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师要采用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以保证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和外語水平。
  2.注重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
  对于到德国进行交流的学生或教师而言,语言是一个常见的制约因素。有限的德语或英语能力大大影响了交流效果,造成了时间及资源的浪费。为此,应将德语或英语水平作为遴选交换人员的硬性指标,并将交换期的表现纳入整个综合评价体系中。此外,还应加强职业学校间的国际合作,比如校际互访、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交流、师资互派进修等,坚持职业教育“引进来”与“走出去”,促进中外职业教育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3.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职业教育模式。
  BMBF未来将通过VETnet项目协调德国在华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在中国进行双元制培训,其目标是在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融入双元制。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中国战略2015—2020》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国际化输出的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职业教育模式。
  (三)企业层面:深化职业学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我国职业学校可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当地企业的人才缺口,通过与企业的密切互动和合作等方式培养当地急需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加强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为解决当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争取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此外,还要培养大企业主动提供职业培训的意识,建立行业实训中心;借鉴德国的家族式中小企业模式,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职业培训资源共享等。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其他文献
无论在上学还是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既然需要一直学习,那么学习这件事就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而学?该如何学?”  在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近十年间,我不断地在思考学习这件事。从客观上来讲,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懒惰或者不热爱学习的人。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热爱学习,但我只能学习我认为有趣且意义重大的事情。传统的课堂模式也许适合很多人,但不适合我,一旦发现某件非常有趣的事,我会非常
【摘要】国家和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陆续发布,标志着新一轮基于课程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开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课程标准意识,其次要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要减小从“标准研制”到“教学实施”的落差,既需要一线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高,需要专家学者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也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配套的教学实施环境以及课程标准自身的科学完善。 
主要创新点:  1.率先系统阐述并践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工作室制“资源整合论”  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提出“项目化教学是资源高度整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求学校所有资源围绕教学而动,并提出“重塑学习空间、建设学习工作一体化载体”的主张;整合项目资源,构建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的专业素养;整合教师资源,形成项目教学团队,
摘要:在现有的课程教学科目中,数学拥有极强的应用性,与生活十分贴近。小学数学最大的作用是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打下数学学习基础。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学科理论性太强等是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生活更好地融入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小学数学 生活化  在
【摘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6月成立至今已逾十年,对该学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做一番梳理与回顾以提炼主要特色,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34-03  自2003年6月成立以来,江苏联合职业技
【摘 要】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利用即时反馈机制的优势提升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培养的有效性,立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分别在岗前、岗中、岗后阶段设置反馈机制,及时把握学徒动态,推动了现代学徒制中利益共同体间的协同发展,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即时反馈机制;现代学徒制;信息化平台;酒店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以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的视角提出职业院校优质德育教学应具备有高潮、有艺术、有灵魂的精神引领性特征,分析大赛中教师职业素养欠缺和保障体系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优质德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提升教师素养、打造学校平台、教科研组织主动作为等系统性改进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教学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6-0
摘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实验教学的相关对策,主要包括开展演示实验,加强感性认知;合理设置问题,组织合作探究这两种途径。通过不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有效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全面记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生物实验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对策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生物
【摘 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中进行了“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创建了“彩虹德育”育人模式,构建了“任务项目进阶·技能素质递升”课程体系,拓建了示范共享型实训基地,搭建了全媒体数字化教学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关键词]职业教育;跨界;学徒制;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29-02  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最早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由此揭开了职业教育的“跨界”研究。“跨界”不仅仅是语词意义上的“跨越界限”,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跨界”的提出为职教理论创设了新语境,提供了研究的新角度和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