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迎风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画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们。无论是行吟江畔的屈原还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抑或是豪放不羁的李白,他们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遭遇竟是那样的大相径庭。在遭遇仕途上一连串的打击与迫害之后,屈原以死来明志,“虽九死吾犹未悔”;陶渊明身居东篱赏花饮酒,“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而李白也选择做一个“常时饮酒逐风景”的酒仙诗仙了。在看到那些人身上的坚贞忠诚、洁身自好、独立自我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还有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仰与感动的苏轼。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嘲时竟说“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之中,遭遇了很多的不幸与打击。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始终都能以一颗坦然旷达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牵绊、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内心的超脱情怀;在人生之舟遭遇狂风大浪之时适时转舵,去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份安宁与平静,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于失望中找到生活的希望,于坎坷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完成自我生命的超越与升华,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黄州。时过两年,苏轼已在这一次人生的挫折与失意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真谛,在生活的磨难中明白了生活的真相,以自己出彩的才情于元丰五年(1082)写下了我们为之叫好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骤雨突至,雨势凶猛,词人却毫不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所萦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雨到来,我们何不借着雨势边行走边放声长啸,去寻找雨中漫步的快乐呢?“竹杖芒鞋轻胜马”,内心中有了一种经久风雨的从容不迫,所以词人可以于道路泥泞中找到手拄拐杖脚穿芒鞋的悠然。“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中遭受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可是每一次我都是一件蓑衣抵挡,无所畏惧,顺其自然。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生旅途中,风雨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怕什么呢?人生中无力改变的事情有很多,当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何不尝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自然界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罢,当你学会吟啸徐行迎风雨的时候,也许在面对突然的变故,从容不迫超脱旷达才是最好的选择。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而现在已是春风轻拂,斜照相迎,在微寒的春风中,先前因苦闷而喝的酒意也被风儿吹散了,留下了一种冷静的思考和温暖的憧憬。纵使风雨无情摧毁一切,可是生命是顽强的,它有悬崖峭壁绝处逢生的命运。苏轼又看到了希望,这是一种生命的积极关照,正是在这种关照中,苏轼找到了应对苦难的突破口,回过头再想一想刚才遇雨的情形,生活回归本位,心境回归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远,仕途坎坷宦海沉浮,每一次的被贬都是苏轼的一场人生风雨。一如庄子般豪放旷达的苏轼坚信,仕途虽然充满了艰难险阻,泥泞难以漫步,姑且漫步徐行,一路高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脚下的泥泞,用心中的明灯去导正生命的航向。这便是苏轼,坚定并且淡定,旷达并且悠然,一如一个浪漫的独行者,追求者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他坚定坚强,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于失意的人生中去表达生活的况味,在自我的慰藉中寻求生命的释放,表现出一种高居于挫折苦难之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词人心中无风雨,此人心境随自然,这是怎样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历史中那一个个高调抒发怀才不遇的士人们相比,苏轼将一生中所有的不如意不痛快最终都化作成了一杯美酒,“一樽还酹江月”,让酒随着亘古绵延的江月流淌,将自己的整颗心都交给了自然界,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这样的苏轼情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令千年之后的我们望尘莫及。
  作为老师,应在高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课本的选文带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让孩子们在看到生命必然历程的同时也找到人生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心,找到得与失、顺境与逆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衔接点。对于学生来说,苏轼的《定风波》就是一盏清香温暖的菊花茶,能够清肝明目,沁人肺腑,能够清除学生心中的茫然与无助;又或是一盏遥远明亮的启明星,能够闪闪发光,指引方向;亦或是一双温暖有力的大手,能够带给学生们前进的力量,让学生们乐观坚强地前行。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高中作文不仅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一篇有思想有创意有情感的作文往往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写出最朴实的感情,引导他们在写作时放眼生活,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美。  一、视频欣赏,培养学生感情  在进行高中写作教学时,如果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学生也很难感知老师所想要传达的感情。传统的写作课堂往往是老师努力地讲解写作方法,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思考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既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要做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养:  一、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大多
【摘 要】辛词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的压轴篇章。辛弃疾以爱国军人的视角认识社会,用失意英雄的心境创作作品。辛词继苏词之后将豪放雄壮,高旷开朗的风格发扬光大。理想的执着、感情的浓烈、悲凉雄壮,自成一家,辛词中蕴含着鲜明的军人情结与审美意识。  【关键词】辛弃疾 军人情结 审美意识     辛弃疾的词作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总
【摘 要】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人许多不解与疑问。虽然各种解释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但是,太史公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应该是这种“简单”的死法,或者说司马迁应该赋予他的死以更深远的意义。他的死是当时情势的必然,是其精神追求的必然,是为他的人生理想而献身。  【关键词】侯嬴 情势 理想 献身     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美,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朗读,把握“情”与“景”的内涵,进而读懂文字背后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写景、咏史、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问:读了这首词,你有何感受与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所讲不一定全面。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很多“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却未深入课堂。因此,新教材淡化了知识,注重了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挖掘教材内涵、充实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教材更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这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  一、接近自然,感悟生活  新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接近生活与自然,教材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课文内容要么是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对情意教育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但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从教者自身对情意教学理解上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刻板,情意与理趣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目前的教课改新形势,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意和理趣的结合入手,提出对情意和理趣和谐同构的策略性思考,以期实现对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对情意教学的认
所谓点拨,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阻塞、心理疑惑等现象给以障碍排除,开启他们的思维门径,点亮他们的思想火花,最终引领他们寻求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因而,巧妙的点拨,能生成妙趣横生的课堂;艺术地使用点拨之法,对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十分有效。  一、巧抓点拨时机  点拨最讲究时机和火候。时机太早,火候欠佳,学生便会疑上加
【摘 要】文言文教学价值与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思想认识产生了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困扰中学生和老师的一个难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徑。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的:强调出声的“诵读”;学会推断确定实词词义的方法;用名句名段引路;分化任务学生讲解;试写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有效教学 兴趣培养     文言文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仍然占有举足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在实施语文人文性要求的过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依托文本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其学科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美好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审美情趣 文本优势 创新能力 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为此,高中语文应依托文本优势,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