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贞元”及其他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wn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子谦先生《论钱钟书》中有一篇《(谈艺录·序)笺释》,细读之后觉得作者用力甚勤,钩稽故实,力求诠释钱钟书先生的序文,使其词意豁显,语无剩义。这对一般青年读者是大有裨益的。但有几处似仍不够准确,现依次提出,并陈拙见,以求正于作者及广大读者。
  
  1、序文:“麓藏阁置,以待贞元。”
  陈注[十四]:“贞元,年号。唐德宗(李适)、金海陵王(完颜亮)、元成宗(奇渥温铁穆尔)曾用此年号。序文用以比喻开明盛世或美好时日。”
  按:(一)元成宗年号为“元贞”,非“贞元”,陈先生此处欠严谨。(二)“贞元”年号何以能“比喻开明盛世或美好时日”?陈先生未说明。此因未获真解,故想当然。
  周振甫注释的《严复诗文选》252页《次韵答孙生》,首句即云“贞下何曾更起元”,注[一]:“贞下起元:《易·乾》:‘元、亨、利、贞。’朱熹比作春、夏、秋、冬。贞下起元,好比冬尽春回,喻好转。”
  周的注释对,“贞元”不是“比喻开明盛世或美好时日”,而是表示对复兴的希望。
  朱熹不仅把元、亨、利、贞比作春、夏、秋、冬,四库全书本《文公易说》卷十五《文言传》,全是讲元、亨、利贞的。304页,甘节录:“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以气候言之,为温、凉、燥、湿;以四方言之,为东、西、南、北。”周氏之注,应本于此。
  至于贞元之变,《文公易说》313页:“元亨利贞无断处,贞了又元。今日子时前便是昨日亥时。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这里方感得生气,它自有个小小元亨利贞。气无始无终,且从元处说起,元之前又是贞了。”
  《文公易说》卷七,158页:“陈淳举伊川‘以动之端为天地之心’,先生(指朱熹)曰:‘……元亨利贞:元是萌芽初时,亨是长枝叶的,利是成遂时,贞是结实归宿处。下梢若无这归宿处,便也无这元了。惟有这归宿处,元又从此起。元了又贞,贞了又元,万古只如此循环无穷……’”所以,元成宗根据“元了又贞”之理,以“元贞”为年号,显示他的统治稳定正常,始终是太平盛世;而唐德宗、金海陵王则根据“贞了又元”之理,以“贞元”为年号,寄寓乱极而治、国势复兴之意。我们查阅新、旧《唐书》和《金史》,就明白当时的乱象。
  有人会说,朱熹是南宋人,唐德宗怎么会知道他的“贞了又元”之说呢?我这里说的是“贞了又元”之理。《旧唐书·傅仁均传》:“昔洛下闳以汉武太初元年岁在丁丑,创历起元,元在丁丑。”南宋的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说:“周正建子,盖贞下起元之义。”而《周易折中集说》也说:“物既始,则必亨,亨则必利,利之极必复于元。”汉儒以来已说明这“贞下起元”之理。
  现在,为了更好地说明钱先生序文“以俟贞元”的寓意,我再引冯友兰先生一段话。
  《三松堂全集·三松堂自序》(第一卷)《“贞元六书”: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先引《新原人·自序》:“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总名之日贞元之际所著书:以志艰危,且鸣盛世。”冯先生又解释道:“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沒有能活着回来。可是这次抗日战争,中国一定要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这次‘南渡’的人一定要活着回来。这就叫‘贞下起元’。这个时期就叫‘贞元之际’。”
  我想,看了以上的话,读者该都理解钱先生序文“以俟贞元”的意思了。
  
  2、序文:“不醉多谬。”
  
  陈注[二九]:“友人王月转辽宁大学李汉超教授语:‘不醉多谬’当注引陶渊明《饮酒》第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所言甚确。”
  按:“罪”当作“醉”。这可以看出陈先生不够谨严,和上述“元贞”年号误为“贞元”一样。
  
  3、序文:“皆指馈贫之困。”
  
  陈注[三一]:“‘困’指藏粮之地。《文心雕龙·神思》有‘博见为馈贫之粮’语。钱先生不说‘皆赠馈贫之粮’,而言‘皆指馈贫之困’,比喻更切合文义。”
  按:此由不知“指困”二字出处。《三国志·吴·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困米,各三千斛。肃乃旨一困与周瑜。”后因以“指园”比喻慷慨资助朋友。
  
  4、序文:“遗意足师,祖构有据。”
  
  陈注[二七]特将刘知几《史通·补注》照录,而标点下文为“若挚虞之《三辅决录》,陈寿之《汉季辅臣》,周处之《阳羡风土》,常璩之《华阳士女》……”
  按:陈先生如参考了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必不至于将《季汉辅臣》颠倒为《汉季辅臣》,更不会将“华阳士女”标成《华阳士女》,世岂有如此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煦华先生校点《史通通释》便很正确。再看浦起龙所释,便知《三辅决录》乃赵岐著,而挚虞为之注;《季汉辅臣赞》乃三国蜀汉杨戏所著,而陈寿《蜀志》多采其文;“华阳士女”由吕大防《华阳国志·序》而来。吕序云:“晋常璩作《华阳国志》,自先汉至晋初,逾四百岁,士女可书者四百人。”
  我指出这些,为的是希望学人治学,切戒粗疏。阮元曾戒学者勿以一目十行自矜,而要做到十目一行。钱钟书先生是最谨慎的,可《管锥编》仍有不少错误。经人指正后,竟汇编为第五册,附于《管锥编》四大册之后,“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此真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最佳范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研究钱学,就要学习钱先生细针密缕的治学精神,和他的那种“禹拜昌言”的虚心态度。
其他文献
北京的胡同数不清,但留下来的越来越少,更多的只是留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了。据考证,“胡同”为蒙古语,本是水井的意思,原记为“通”,元代时始有这个称谓。胡同用来标记地理方位,和街道、巷道、弄堂是一个意思,但只有北京叫胡同。一座座的四合院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内,承载着北京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胡同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进行,一条又一条胡同被拆或改造,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再也
邵洵美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出版家。今年初,《邵洵美作品系列》第一辑五卷终于出版了。他的声音透过时光隧道传到了我们身边。  上海书店在编辑装帧上用足了心思:这套书封面颜色淡雅,略有光泽,隐隐透出国画笔触的花朵,像是从一长幅画卷上剪裁下来,五本的花相似又不相同,整齐地排放在一起颇为诱人。每卷书前配有不少照片图片。相信会吸引读者的兴趣,增进对作者的了解。五卷都是择其中一篇的题目为书名。在《
高考命题总是一项不无遗憾的工作,语文命题尤其如此。作为大规模教育测量工具的母语考试试卷,因参议门槛低、社会关注度高、意识形态关联性强和学科主体意识模糊等因素更是备受关注。随着教改不断深入,考试命题和研究的焦点渐次由知识本位、能力立意向素养中心,甚至于核心素养转移,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素养要素也成为考查的必选项。语文如何考?又如何评考?成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已经由一个学术问题演变成为
课堂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学探讨甚多的焦点。引领不是牵着学生不放,而是给学生指点阅读路径,让学生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获得自主阅读、自我收获的愉悦。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相当的把握,并对文本进行适当解构,再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方能达到教学目的。苏奕如先生在《谈文本的解构》一文中定义:文本解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黄厚江先生在《解构与整
《北大岁月》一书由荣渠在北大五十年间不同发展时期的日记、书信和诗词构成。它真切记录了荣渠在北大度过的求学、治学岁月,展现了他由一名热血大学生成为一名学养深厚、声望卓著的学者,为真理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作为他的同窗至友,我为有这本书的问世倍感欣喜。  近来,对于名人自传、回忆录中本人或他人荣辱得失记述的真实程度的疑虑,常见于报端。这是因为它们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事后的“回忆”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这篇小说没有直面战争,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描写了车厢中发生的一幕,诠释了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我们都知道,微型小说创作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对结尾的处理。囿于篇幅所限,微型小说一般不会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最有技巧的地方在结尾。微型小说总会制造一种突然一转的结尾,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夏代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商代始建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统治时间累计,长达千年。这一时间约相当于中华文明史的五分之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历史长度的总和。毋庸置疑,夏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夏商的了解非常有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慨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从古到今,印度人一直视恒河为圣河,他们在河中洗涤罪孽,并将恒河之滨的瓦拉纳西城的石阶视为火化轮回的福地。在印度,恒河和其他河流汇流处都是神地,其中以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流处安拉哈巴德最为神圣,这颗星球上最大的宗教集会大壶节就在那里举行,圣雄甘地的部分骨灰也撒在那里。  恒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今世流向来生,孕育了宗教哲学艺术之花,决定了流域的精神生活形态。多数东方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
2006年底,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编辑部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其中有四位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影响”的定义是什么?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和一位总统,一位宗教领袖和一位企业家,他们的可比性在哪里?当今风流人物和过去名人的可比性在哪里?十九世纪的巨富约翰·洛克菲勒的影响单从时间维度看超过了当今人物比尔·克林
《走进新课程》是一本研究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思考的书。早在2002年就读完并付诸教学实践。今天再读并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一点仍然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学生只是机械的听、机械地回答,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甚至死记硬背。而《走进新课程》要求学生做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