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春鸠的啼鸣

来源 :理财·市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韦应物《东郊》
  韦应物的诗多幽僻清澹,故诗中常常回响着声音。最多最亮的当为钟声:
  “旧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人世的音响散入自然,入心入肺,便使每一条筋络、每一个字迹都如同尘泥般带着钟声的震颤,摇漾于清风微雨之中。
  还有风雨。自然之声沁入人世,人在风雨中飘摇,如枝上细叶,自然的炎凉混淆人世的冷暖: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
  人世的身影浓淡,而风雨的澆袭,又岂能抹去人的微痕只影?
  韦诗岂无血色?血色已被风雨洗刷,被钟声浸透,人只是一个个或凉或暖的影——在草木江湖飘摇而淡定。
  而《东郊》中,一只春鸠的出现,不但使诗人显形,更使他重新开始泥泞上的徘徊。春鸠不停地啼鸣,不但鸣出了血色,鸣出了诗人胸腑,鸣出了诗人烦嚣中的九曲回肠。诗人仿佛有了一副尘世的内脏,有了浮沉痛痒的一张皮肤,一颗尘泥里翻滚的心: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
  诗人是一只笼中鸟。当他展翅飞入郊外时,他听到了春鸠之鸣。这是另一个自身,另一个和自己一样羽毛微湿、不住啼鸣的鸟。在城中的牢笼时,他烦闷、焦躁,内外交加的喧嚣使他听不到自己的声音。现在,他终于听到了。它的鸣声里含着春意,含着雨丝,也含着一缕缕挣扎的血痕——它是不回去了。它已经逃出了笼子,逃进了自然之中,留在了这郊外,犹如诗人褪下的一只透明的壳。而诗人,仍然要拖着沉重的身体,再一次回去,带着怅惘与憧憬,回到那狭小的笼中。
  啊,那鸟会啄破笼子坚实的壁垒吗?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
  从这些简单的抄来的资料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中的春鸠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它那不息的鸣声里蕴含的,除了风雨、钟声,也有官场的跼束、红尘的恋栈,以及笼中的嘶鸣,甚至也更有一缕少年血吧!
  韦诗不仅是恬淡。不是不用力,而是力大有余。浅淡的墨色后面,是清晰的人世刻痕。从少年豪侠任气,到老年的恬淡出尘,我们一直能听到那隐隐约约的遮不住的一声声鸣音:
  为女儿出嫁忧虑:“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为百姓疾苦羞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为故人相聚欣喜:“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为自己身世叹悲:“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丝丝缕缕的牵挂啊,如同春鸠的啼鸣,伴随了他的一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抓本质,优化教学设计;抓联系,贯通知识整体;抓关键,关注教学细节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44-1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称亚尔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