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兼写作何乐而不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le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写作习题设计极具新意.若能以其为媒介,在习题的解答中也能完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是在引导解答九年级上册第七课课后第五题时的教学感悟.rn以习题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始于对习题设题意图的揣摩,而且这里的揣摩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揣摩既是写作前的审题,也是教学前的备课.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材分布着名著导读这一项目,并安排了节选自诸如《骆驼祥子》《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名著的文章片段.此类文章相对于整部名著而言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所以在授课难度及预习教学策略应用方面都展现出了一定的不同.试分析《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的教学难点,并提出预习作业设置的基本策略.
《红楼梦》中大大小小人物近千数,刘姥姥既非贾府中人,亦非豪门权贵,以身份地位而论,她无论如何也算不得重要.全书刘姥姥出场四次,始于第6回,次于第39到42回,再于第113回,终于第119回.几次出场,表面上看没有相隔很久,实质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刘姥姥以“局外人”身份见证了贾府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忽喇喇似大厦倾”“飞鸟各投林”之衰.综观四次出场,刘姥姥形象三变:一为“秋风客”,二变“清客”,三成“侠客”.本文以文本解读为据,对刘姥姥的四次出场、三种变化进行分析,尝试一窥刘姥姥人物形象及其蕴藏的
期刊
群文阅读指的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的单篇教学,它更具比较性、多维性、主观性和综合性.因此,面对群文阅读,许多教师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可以串联文中的人物、描写的手法,表现的情感等,让学生更系统深入的理解.以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我们可以紧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志,辨析诗人的境界,感悟文化的精深.
期刊
若想圆满完成杜甫《登高》诗作的教学任务,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这首名诗的教学历程.rn一、《登高》的情感挖掘rn“诗言志,歌永言”,只有充分挖掘出《登高》里蕴含的情感表达,我们才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教学任务,才能实现“培养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
期刊
生活处处需要成语.《三国演义》是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之一,汇聚了众多成语,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与成语积累整合为一.rn成语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识记小说的内容,小说的内容又可以协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两者的整合能否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提升呢?能否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期刊
读书沙龙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读书活动持久开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结合教学实际,从读书沙龙的意义、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与概括了读书沙龙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物象是一个来自中国古典诗学的概念,而在小说中,它显得丰富而多元.物象虽然独立于小说的三要素之外,但它是构成小说的必要元素,描述着小说文本世界的客观性.同时,物象承担着暗示小说文本世界的时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呈现社会真实状态,刻画、烘托人物形象,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等作用.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兼爱》,虽然这只是《墨子·兼爱》的上篇,但从文中我们基本能读出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它与《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章》《五石之瓠》共同组成诸子百家作品选读单元,这个单元分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任务群,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
期刊
针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设计脱离实际”“文本解读不深”“任务设置不当”等问题,通过研究教材编者的相关论述,本文归纳出教材使用的六点建议: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研读课标,加深理解;研读教材,深入解读;重视经典,强化读书;反对过多精讲、反复操练;强化系统思维,注重系统设计.这为教师用好教材、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
[问题背景]rn在高考的阅读试题中,考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是古代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低也印证了这一事实.那么,古代诗歌鉴赏题到底难在哪里?经过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读不懂诗歌写了什么,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谙熟于现代汉语言说与表达习惯的考生来说极具普遍性.这属于诗歌“言”的层面,即内容与大意.如果说内容与大意乃诗歌解读之“皮”,鉴赏则是“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