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动脑的学科,要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本文通过“以互动激发兴趣”、“以互动促进思维”、“以互动解决疑难”、“以互动带动创新”等众多的教学案例的论述,进一步领悟“互动”的理念,更深层探索和把握“互动”的方式、方法和模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互动;轻负高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之间平等互信、自由沟通的教学互动也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教学互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有些教学互动仅仅流于形式,费时较多却收效不大;课堂上,教师是互动的启动者和绝对主宰者,学生则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学生积极性不高。新课程要要教师不断形成新的教学智慧,因此在互动形式上进行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互动激发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学好科学课的强烈愿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的。有效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宽容和谐的氛围中调动起所有的感官,以兴致勃勃的状态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中。
案例1:“钉板破气球”
【背景】
这是“固体压强”一课的教学引入,当我拿了实验器材走进教室,学生对我手上的东西感到很好奇,围拢过来很多人,问我这是什么呀,是不是要做实验?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积极活跃,思维的火花会相互碰撞,这就达到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的目的。
【互动过程】
师:这么多的同学对老师带来的东西感到好奇,那我们现在就来做个有趣的活动好不好?
生:好的!
师:老师这里有两块木板,上面装有不同数量的钉子,请问老师如果用同样的力在木板上挤压气球,哪个气球更加容易破呢?
生:多的容易破。
生:少的容易破。
师: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就知道了。实验演示。
师:结果是钉子少的木板上气球先破了。
生:老师,把气球和木板换个位置试试!
师:实验演示,我们换了位置还是钉子少的木板容易破。
学生在热烈讨论交流着,思维不断发生着碰撞,有的经过讨论已经出现了“闪光点”。我趁势继续提问。
师:没有钉板,能不能用手掌把气球压破呢?
生:能!我来试试。
学生演示,用力拿手掌压气球,气球没破。
师:那还有什么方法能压破这个气球呢?
生:用牙签。
生:用针戳。
师:我们让一个同学来试一试。
一个女生上来实验展示。结果气球没有破。
另一个男生自告奋勇再试一次,气球破了。
师:哪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女生用力太小。
生:女生扎的角度不对。
……
此时整个课堂已充满了“互动”的氛围,学生们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思维在一次次争论中迸发出火花。
二、以互动促进思维
科学课堂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轻负高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学生科学思维的潜力。一个好的互动不仅要涉及科学知识层面,而且要在互动中体现科学的思想方法。
案例2:“脊椎动物的特点”
【背景】
“脊椎动物”是《常见的动物》第二课时中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已经初步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特点,也能大致讲出脊椎动物的五大门类,但对每个类群的具体特征的掌握程度不一。这一课时知识层面难度不大,但是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互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互动过程】
教师展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图片。学生注意力被迅速吸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和总结脊椎动物中一个类群中动物的特点和判别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和交流。
学生开展热烈讨论,老师穿行于小组之中,融入并聆听他们的见解,适时给予意见。
师:下面我们请各小组代表上来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进行补充。
生1:我们组汇报的是鱼类。我们认为鱼类的共同特点是有脊柱,都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身体的背上和尾巴有鳍可以帮助游泳,有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头部有鳃,可以通过鳃来呼吸。
生:我认为可以补充一条:鱼是卵生的。
师:鱼类的确是卵生的。那么鱼类的受精过程是发生在体内还是体外呢?
生:我没有看到过鱼像青蛙一样抱对,可能是体外受精吧。
师:是的。雄鱼和雌鱼分别在水中排出卵细胞和精子,它们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体外受精一般都需要水的环境。
生:我还要补充:鱼的侧线能感知水流的变化。
生:鱼鳔能够控制鱼的沉浮。
……
教师归纳总结
生2:我们组汇报的是两栖类。我们认为两栖类一般生活在水边,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地上生活,用肺呼吸,身体比较光滑,卵生,体内受精。
生:我覺得两栖类用肺呼吸不对,青蛙也是两栖类,但是它小时候是蝌蚪,蝌蚪生活在水里怎么能是用肺呼吸呢? 师:两栖类的呼吸方式可以多种。以青蛙为例,幼年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年在陆地上生活就用肺呼吸。
生3:我们组汇报的是鸟类。:鸟类生活在陆地上,有翅膀能够飞行,身体有羽毛,有比较尖的喙,有细长锋利的爪子可以抓住树枝,卵生,体内受精。
生:我要补充。
…….
通过这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每个人都在搜寻自己认知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总计归纳,提出疑问,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三、以互动解决疑难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所以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良好的教学互动可以与实验演示有机结合,使重点突出,难点不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3:“杠杆力臂的教学”
【背景】
“力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预设的富有趣味性的互动环节,让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机会,在互动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能力以及设计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从而清晰地理解力臂这一概念。
【互动过程】
师:班里力气最大和最小的同学来比赛推门,你们觉得谁能赢?
生:肯定是力气大的赢嘛。
师:我有一个方法能让力气小的反败为胜。
学生推门比赛。
师:同学们,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反而能够赢了?
生猜想1:可能跟他们推门的力的作用点有关。
生猜想2:可能跟力的大小有关。
生猜想3:可能跟施加力的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通过探究实验!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力对杠杆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其中的哪个因素有关?
学生汇报交流,分析利弊。
师:每个小组的方案都很有创意,也各有利弊,其中第二组的设计方案是比较有可行性的,老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改进,来作为我们的探究实验。
教师展示教具(如图)。
[实验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与支點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有关吗?
建立猜测与假设: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可能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步骤:①在B1处挂四个钩码,在A2处挂两个钩码,杠杆A2B2静止在水平位置;
②把在A2处挂两个钩码沿竖直线向上移至A21,杠杆仍平衡。
③把左边钩码分别挂在A21、A11(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保持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相同),杠杆平衡破坏。
④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或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分析:力对杠杆的转动的作用效果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
结束语:轻负高质是教育改革的趋势,科学课堂教学要以课改为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深入领会“互动”的理念,探索和创新“互动”的方式、方法,在互动中追求平等信任、自由沟通的理想境界,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科学;互动;轻负高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之间平等互信、自由沟通的教学互动也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教学互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有些教学互动仅仅流于形式,费时较多却收效不大;课堂上,教师是互动的启动者和绝对主宰者,学生则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学生积极性不高。新课程要要教师不断形成新的教学智慧,因此在互动形式上进行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以互动激发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学好科学课的强烈愿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的。有效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宽容和谐的氛围中调动起所有的感官,以兴致勃勃的状态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中。
案例1:“钉板破气球”
【背景】
这是“固体压强”一课的教学引入,当我拿了实验器材走进教室,学生对我手上的东西感到很好奇,围拢过来很多人,问我这是什么呀,是不是要做实验?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积极活跃,思维的火花会相互碰撞,这就达到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的目的。
【互动过程】
师:这么多的同学对老师带来的东西感到好奇,那我们现在就来做个有趣的活动好不好?
生:好的!
师:老师这里有两块木板,上面装有不同数量的钉子,请问老师如果用同样的力在木板上挤压气球,哪个气球更加容易破呢?
生:多的容易破。
生:少的容易破。
师: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就知道了。实验演示。
师:结果是钉子少的木板上气球先破了。
生:老师,把气球和木板换个位置试试!
师:实验演示,我们换了位置还是钉子少的木板容易破。
学生在热烈讨论交流着,思维不断发生着碰撞,有的经过讨论已经出现了“闪光点”。我趁势继续提问。
师:没有钉板,能不能用手掌把气球压破呢?
生:能!我来试试。
学生演示,用力拿手掌压气球,气球没破。
师:那还有什么方法能压破这个气球呢?
生:用牙签。
生:用针戳。
师:我们让一个同学来试一试。
一个女生上来实验展示。结果气球没有破。
另一个男生自告奋勇再试一次,气球破了。
师:哪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女生用力太小。
生:女生扎的角度不对。
……
此时整个课堂已充满了“互动”的氛围,学生们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思维在一次次争论中迸发出火花。
二、以互动促进思维
科学课堂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轻负高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学生科学思维的潜力。一个好的互动不仅要涉及科学知识层面,而且要在互动中体现科学的思想方法。
案例2:“脊椎动物的特点”
【背景】
“脊椎动物”是《常见的动物》第二课时中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已经初步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特点,也能大致讲出脊椎动物的五大门类,但对每个类群的具体特征的掌握程度不一。这一课时知识层面难度不大,但是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互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互动过程】
教师展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图片。学生注意力被迅速吸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和总结脊椎动物中一个类群中动物的特点和判别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和交流。
学生开展热烈讨论,老师穿行于小组之中,融入并聆听他们的见解,适时给予意见。
师:下面我们请各小组代表上来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进行补充。
生1:我们组汇报的是鱼类。我们认为鱼类的共同特点是有脊柱,都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身体的背上和尾巴有鳍可以帮助游泳,有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头部有鳃,可以通过鳃来呼吸。
生:我认为可以补充一条:鱼是卵生的。
师:鱼类的确是卵生的。那么鱼类的受精过程是发生在体内还是体外呢?
生:我没有看到过鱼像青蛙一样抱对,可能是体外受精吧。
师:是的。雄鱼和雌鱼分别在水中排出卵细胞和精子,它们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体外受精一般都需要水的环境。
生:我还要补充:鱼的侧线能感知水流的变化。
生:鱼鳔能够控制鱼的沉浮。
……
教师归纳总结
生2:我们组汇报的是两栖类。我们认为两栖类一般生活在水边,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地上生活,用肺呼吸,身体比较光滑,卵生,体内受精。
生:我覺得两栖类用肺呼吸不对,青蛙也是两栖类,但是它小时候是蝌蚪,蝌蚪生活在水里怎么能是用肺呼吸呢? 师:两栖类的呼吸方式可以多种。以青蛙为例,幼年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年在陆地上生活就用肺呼吸。
生3:我们组汇报的是鸟类。:鸟类生活在陆地上,有翅膀能够飞行,身体有羽毛,有比较尖的喙,有细长锋利的爪子可以抓住树枝,卵生,体内受精。
生:我要补充。
…….
通过这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每个人都在搜寻自己认知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总计归纳,提出疑问,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三、以互动解决疑难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所以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良好的教学互动可以与实验演示有机结合,使重点突出,难点不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3:“杠杆力臂的教学”
【背景】
“力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预设的富有趣味性的互动环节,让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机会,在互动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能力以及设计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从而清晰地理解力臂这一概念。
【互动过程】
师:班里力气最大和最小的同学来比赛推门,你们觉得谁能赢?
生:肯定是力气大的赢嘛。
师:我有一个方法能让力气小的反败为胜。
学生推门比赛。
师:同学们,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反而能够赢了?
生猜想1:可能跟他们推门的力的作用点有关。
生猜想2:可能跟力的大小有关。
生猜想3:可能跟施加力的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猜,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通过探究实验!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力对杠杆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其中的哪个因素有关?
学生汇报交流,分析利弊。
师:每个小组的方案都很有创意,也各有利弊,其中第二组的设计方案是比较有可行性的,老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改进,来作为我们的探究实验。
教师展示教具(如图)。
[实验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与支點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有关吗?
建立猜测与假设: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可能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步骤:①在B1处挂四个钩码,在A2处挂两个钩码,杠杆A2B2静止在水平位置;
②把在A2处挂两个钩码沿竖直线向上移至A21,杠杆仍平衡。
③把左边钩码分别挂在A21、A11(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保持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相同),杠杆平衡破坏。
④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或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分析:力对杠杆的转动的作用效果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
结束语:轻负高质是教育改革的趋势,科学课堂教学要以课改为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深入领会“互动”的理念,探索和创新“互动”的方式、方法,在互动中追求平等信任、自由沟通的理想境界,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