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罪的建构理性与司法经验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衅滋事罪的口袋化一方面源于观念误解,另一方面源于部分司法不当。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或者不合现实地理解本罪的规范保护目的,结果,学界提出废止寻衅滋事罪立法的观点,其司法实践也出现了异化问题。缺乏以社会秩序法益为条件的规范目的的引导,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目标。本罪的规范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建构的根据是,在行为对身体和财物的损害具有低强度性的场合,行为的多次性、行为对象的复数性和行为场所的公开性等因素加强了行为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缺乏个人法益的佐证,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可靠抓手。社
其他文献
关系具有“善”“恶”两面。在中国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及关系实践中,具有各种目标的人会通过建构和维系关系网络来试图在公共事务中获得利益再分配的行动机会。在计划体制、转轨体制与市场化进程中,围绕着公权力行使的庇护关系导致了庇护式腐败的生成。庇护式腐败是根植于政治社会情境中的关系行动,既与资源要素再分配和公权力私化关联,更与政治生活中的关系网络建构与运用以及非正式政治的盛行密切相关,往往试图通过“自我道德化”策略将自身转化为能被社会习俗接受的社会行为。在当前反腐败治理的行动框架下,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官员责任
孝道理论与实践有三种类型的道德困境,儒家试图对其进行消解.第一种是孝道与其他道德观念特别是孝与忠或孝与法的冲突,儒家主张权衡轻重;第二种是父母发生冲突时子女一方在礼节与情感上的无从选择,这种由于孝母与从父不能两全而发生的孝道内部的冲突,在古希腊"俄瑞斯忒亚"叙事中亦有体现,子女一方的自我放逐及其解决彰显了中西两种不同的古典伦理文化形态;第三种是孝道理念自身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即具体的孝道教条之间、孝的本质与形式、道德主体的性格差异等方面的矛盾或困境,儒家主张要通权达变.这些孝道困境及其解决尝试背后
基于权力悖论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宗族结构失衡会造成区域内地权配置的不公平,但随着农地重要性的提高,小宗族将增加在地权博弈中的资源投入,提高大宗族掠夺地权的成本,从而缓解地权不平等.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宗族结构失衡将诱发农户和行政村两个层面的地权不平等;但在农业劳动力占比越高的行政村内,宗族结构失衡对地权不平等的作用越可能被削弱;宗族组织化、族权与治权的结合亦呈现类似影响.虽然地权不平等一定程度上是非正式社会组织的博弈结果,但农地的相对重要性会自发调整地权的配置逻辑,
中央权力如何破解由于行政区划和科层制所产生的治理难题,即维护政令统一问题,一直是超大规模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从秦朝开始便通过统一的文书话语体系对规模治理进行了积极探索,此后历代王朝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文书行政制度,以更好地发挥中央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性质和治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文书行政却得到了沿袭和发展,并逐渐演化为文件政治.文件政治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意志统一、规则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等政治功能是维护政令统一的具体体现,为破解国家规模治理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代以来,东方各国皆以自国文化为中心来界定"东方文化",因而很难基于"共同文化"的认同来建构东方近现代史.在此情况下,中国学者由东方"共同文化"转向"共同历史"的确认,将东方各国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型时期视为共有的"近代史",把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东方的觉醒"与反抗,视为共同的"现代史",于是"东方"概念的内涵外延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亚洲"扩展为"亚非"乃至"亚非拉",但同时也使用"东方—西方"概念统御之.在"亚非拉"共同历史的撰写中,除了世界通史模式外,还使用了殖民主义史、东方民族主义史、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下午就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
期刊
准确把握地区之间能源消费的关联性特质是科学制定能源政策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地区能源消费空间联动的主要成因源于各省区在博弈决策过程中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社会网络分析(SNA)的结果显示,广东、福建、浙江、上海4个省区具有双向溢出特征,在能源消费网络中充当"引导者"角色;而吉林、河北、内蒙古等10个省区则具有经纪人特征,在网络中充当"桥梁"角色,且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的差异是影响省区间能源消费联动性强度以及溢出特征的主要因素.基于杜宾模型(SDM)的回归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而且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和报刊活动家。他们丰富多彩的报刊活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的相关论述,成为中国共产党“办报建党”的实践渊源和理论根基。中国八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代表来华植入“办报建党”理念影响下,积极组织和开展“办报建党”实践活动,大力创办报刊和通讯社等新闻舆论阵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工人运动,推动革命工作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们的“办报建党”实践不仅催生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而且奠定了中
钱仲联先生主编《清诗纪事》为治清诗者提供详备文献依傍,但仍存个别疏略.该书"顺治朝卷"载录丘石常(清代方志、文集因避讳故,称其为"邱石常",后文引用时辄保留文献原貌),小传作:"字子廪,号海石.山东诸城人.副贡生.历官山东利津训导,擢高要尉.有《楚村诗集》《文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9页)读山东方志、《楚村文集》知,小传科举、仕宦记载俱有讹误.
业主自治实质上是在陌生人社会实现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过程,积极分子作为关键群体发挥着催化合作、承担部分成本、示范与动员、决策与规则生产等重要作用。陌生人社会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却陷入明显困境:自我激励不稳定,社会激励有限,反激励作用更明显。这使得积极分子难以获得稳定可持续的激励而很容易退出。化解陌生人社会的激励困境,要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有限介入作用,构建组织化的积极分子识别与动员机制、公共荣誉赋予机制和积极分子保护机制,从而实现基层组织与业主自治组织的良性配合和社区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