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内地民族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探究

来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关于内地民族院校资助育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综合学科视域下的内涵、体系建设、困境分析等方面.但是,对资助育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缺乏深入研究,对受助者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价值引领意义缺乏积极思考.因此,该文结合新时代特征及国际环境探究内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审视新时代下资助育人的价值意义,以红色文化融入内地民族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路径探究为研究对象,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其他文献
文化融入是破解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难题的可行路径.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优势和辅以补偿教育,能够让随迁子女在深度体验,多重实践中理解、认同、内化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文化深度体验,继而提高其归属感和融入感.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各高校等资源,发挥各方优势,有利于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化,促进随迁子女融入迁入地城市.
在“微时代”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场合都呈现出“线上”“随时”“微互动”等状况.他们有自由表达感触、随时关注热点话题、社交圈“熟人”与“陌生”相融合等特点.文章表述了,在微时代文化的影响下,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精神空虚、对未来的迷茫;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淡化;网络言论随意化,网络行为失范等问题,从而提出通过扩大微平台主流舆论,弘扬主流旋律;使用微元素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工作广度;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和舆情监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校训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类型教育属性下职业院校的校训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山东职业学院“知能共进、德道同优”的校训涵盖求知、尚能、修德、明道四个重要因素,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践履校训精神,了解探究校训意义,以校训精神为指引,以校训精神为鞭策,做践履校训的模范.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体是合作社会的新趋势.全面认识“互联网+教育”和学习共同体是现阶段加深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简述“互联网+教育”的意义和有关研究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的相关讨论及策略,构建共同目标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成为智慧导师和创新研究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帮助的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高校应积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德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渠道,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持续不断地提升.
近年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将“倡导创新创业文化、推进专业创新竞赛,助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并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就业创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为先导、以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科专业竞赛为依托,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新格局,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文化人”的重要思想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用优秀文化感染人、教育人,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兴文化”的使命担当.文化是“以文化人”重要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中心线索.“以文化人”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优秀文化可以滋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文化特色.为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文章立足于国家、社会、校园3个层面深入探索“以文化人”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实现路径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重新定义了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独一无二的作用,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德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也是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软实力保证,高职院校在经历要素质增长的后期,开始关注文化对院校发展的整体影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丢失自身特色、缺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困境,文章试图从优化顶层设计、创造校企融合特色、打造职业品牌文化几个方面找到其发展的出路,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的红色经典,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核.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读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感根基.该文围绕如何利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读实效,分析了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读存在的数字资源不足等问题,并从利用新媒体充实红色经典数字资源等5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是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该文通过梳理如何探寻积累可供开发的乡土知识,实现乡土文化向乡土课程资源的转换,确保“手中有粮”;而如何将乡土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实践,需要形成一种服务于学生学习的综合性主题单元特色课程,实现“心中不慌”;最后多方联动增强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有效性,实现为乡土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