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将借助"分层"教学理论就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做的尝试,作一初步剖析,阐述分级教学法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差异 分级性 体验成功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对音乐课中舞蹈的需求也越发增多。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知识技能水平、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差异。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同一时间内,让所有学生的舞蹈水平有所提高,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意识得到启蒙和培养,并努力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是我们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分级指导"教学模式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练习难度以及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以下是本人结合"分级教学"理论,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从舞蹈教学的实践看,学生的差异主要是由原来的体质、技术技能、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兴趣特长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学习互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且差异性存在着某些共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主要根据体质、学习水平结合自我评价来归类,对学生一般按强、中、弱分为A、B、C三个层次。新课程标准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A层学生强调练习的综合性和发展的提高性;对B层学生以"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尝试提高性练习"为主;对C层学生则强调以"学习性练习-复习性练习-应用性练习"为基本练习模式。当然这样的分级并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干预。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变化,随机进行调整归类,使这一分层成为动态的工作,以满足学生不断的发展需求。
2.教学过程要体现层次性。
2.1要考虑根据目标,弹性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音乐课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类学生教学目标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不同层次的内容。对水平较高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则需要分散难点、形成梯度,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积极地参与班上的练习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金孔雀轻轻跳这一内容时,对A型学生,我提出的要求是:动作标准正确、节奏准确,并能体会正确的"呼吸"的感觉;对于B类学生,我提出的要求是:动作基本正确、节奏准确,并能体会正确的"呼吸"的感觉;对于C类学生,则不去过多的在动作标准,方面提出要求,而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慢慢体会手型,进而基本掌握原地的动作要领,能做到连续动作10次左右即可。
2.2静态设计、动态演绎,注重教学环节设计的层次性
教案是教师课堂活动的蓝本,是静态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达成教学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借助一系列有坡度有层次性的教学环节来逐步实现。而舞蹈课堂是动态的,教案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预设的难点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可能有新的难点会在实际教学中凸显出来。教案设计的再细致也不可能控制课堂上出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动态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案,才能真正做到了使能力强的学生"吃的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的消",更有利于各类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真正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发展与提高。
2.3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有层次性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采用最科学的学习方式练习。例如学习吸腿跳时,A型学生,我采用的是:示范---练习---探究----教师点拨----再练习的形式,把技术掌握、提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B型学生,我采用的是:示范---练习----引导----再练习的形式,借助教师适当的示范、点拨,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动作要领。C型学生,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分解练习----纠错----完整练习----纠错----再练习的形式,这种手把手的反复示范、纠错、练习的学习形式有助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技术的掌握。
3.在教学评价、考核过程中体现层次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具有舞蹈的天赋或身体素质好而能很快掌握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反映,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学习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让不同水平、不同素质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我们就要在评价上弱化它的鉴别、选拔功能,突出它的激励功能。例如在教学了行进中的吸腿跳动作后,对于占绝大多数的B、C类学生,我采用的是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你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如果腿吸的更高一点也能完成动作那就更好了。""如果在行进中吸腿的高度高些就更棒了。"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她们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A类学生我采用的是激励和严格规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首先肯定他们完成原地吸腿跳的动作是班级里最棒的,同时告诉他们只有掌握好在原地吸腿跳,才能更好地完成行进中的吸腿跳动作,才能和同伴在较远的距离时,仍然准确完成2人相对行进时的节奏准确。在舞蹈学习评价过程中,适当地给优秀学生提出否定的信息,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常给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反馈更多肯定信息,调动他们后续学习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将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分级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充分体验学习中的成功乐趣。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关键词】 差异 分级性 体验成功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对音乐课中舞蹈的需求也越发增多。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知识技能水平、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差异。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同一时间内,让所有学生的舞蹈水平有所提高,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意识得到启蒙和培养,并努力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是我们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分级指导"教学模式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练习难度以及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征。以下是本人结合"分级教学"理论,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从舞蹈教学的实践看,学生的差异主要是由原来的体质、技术技能、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兴趣特长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学习互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且差异性存在着某些共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主要根据体质、学习水平结合自我评价来归类,对学生一般按强、中、弱分为A、B、C三个层次。新课程标准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A层学生强调练习的综合性和发展的提高性;对B层学生以"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尝试提高性练习"为主;对C层学生则强调以"学习性练习-复习性练习-应用性练习"为基本练习模式。当然这样的分级并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干预。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变化,随机进行调整归类,使这一分层成为动态的工作,以满足学生不断的发展需求。
2.教学过程要体现层次性。
2.1要考虑根据目标,弹性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音乐课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类学生教学目标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不同层次的内容。对水平较高的学生适当加大难度,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则需要分散难点、形成梯度,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积极地参与班上的练习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金孔雀轻轻跳这一内容时,对A型学生,我提出的要求是:动作标准正确、节奏准确,并能体会正确的"呼吸"的感觉;对于B类学生,我提出的要求是:动作基本正确、节奏准确,并能体会正确的"呼吸"的感觉;对于C类学生,则不去过多的在动作标准,方面提出要求,而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慢慢体会手型,进而基本掌握原地的动作要领,能做到连续动作10次左右即可。
2.2静态设计、动态演绎,注重教学环节设计的层次性
教案是教师课堂活动的蓝本,是静态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达成教学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借助一系列有坡度有层次性的教学环节来逐步实现。而舞蹈课堂是动态的,教案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预设的难点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可能有新的难点会在实际教学中凸显出来。教案设计的再细致也不可能控制课堂上出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动态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案,才能真正做到了使能力强的学生"吃的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的消",更有利于各类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真正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发展与提高。
2.3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有层次性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采用最科学的学习方式练习。例如学习吸腿跳时,A型学生,我采用的是:示范---练习---探究----教师点拨----再练习的形式,把技术掌握、提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B型学生,我采用的是:示范---练习----引导----再练习的形式,借助教师适当的示范、点拨,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动作要领。C型学生,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分解练习----纠错----完整练习----纠错----再练习的形式,这种手把手的反复示范、纠错、练习的学习形式有助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技术的掌握。
3.在教学评价、考核过程中体现层次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具有舞蹈的天赋或身体素质好而能很快掌握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反映,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学习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让不同水平、不同素质和条件的学生都能看到自身发展的起点与潜力,我们就要在评价上弱化它的鉴别、选拔功能,突出它的激励功能。例如在教学了行进中的吸腿跳动作后,对于占绝大多数的B、C类学生,我采用的是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你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如果腿吸的更高一点也能完成动作那就更好了。""如果在行进中吸腿的高度高些就更棒了。"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她们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A类学生我采用的是激励和严格规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首先肯定他们完成原地吸腿跳的动作是班级里最棒的,同时告诉他们只有掌握好在原地吸腿跳,才能更好地完成行进中的吸腿跳动作,才能和同伴在较远的距离时,仍然准确完成2人相对行进时的节奏准确。在舞蹈学习评价过程中,适当地给优秀学生提出否定的信息,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常给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反馈更多肯定信息,调动他们后续学习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有创新,都将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分级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充分体验学习中的成功乐趣。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