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数学之妙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o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每一门课程,其学习兴趣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就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我认为要从科目的内容本质出发,找对教学方法,就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一、备课的关键因素
  
   1. 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
  2. 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 备难点。所谓难点,即化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4. 备交点。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化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研究学生
  
  1. 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地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 发现问题,掌握兴奋点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三、优化课堂
  
   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共有四个特点:1.适当增加学生的思维容景。2.重视教学语言的编写。3.把发问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4.及时进行课内练习。
  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我的做法有:1.不要求学生抄笔记,更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在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只需要写在书本相应的页上就行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发言提问。2.把重点放在“讲”课上。把概念、例题讲明、讲透、讲活。上新课切忌任意补充例题,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新知识时,任意加大知识点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反感和恐惧心理。3.及时进行堂内练习,使学生对自己能准确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愉悦心情,对自己充满信心。4.讲课要抓住知识要领,来龙去脉也要清楚,特别还要讲清运用,联系生活,联系生产劳动,联系科学技术,使学生不断树立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5.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举例得当,使适合学生年龄层次,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目前阶段,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高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个班虽然小,班主任工作却不易做好,特别是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为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后进生”是指品行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他们作为受教育者,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  一、寻找根源  对后进生来说,“寻根”的过程就是老师通过有效的途径了解和掌握他们基本情况的过程。  我们知道,要做好工作,掌握情况是基础,同样,要做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作文训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做人的培养,致使作文教学中出现“人”与“文”严重分离的现象。朱自清先生称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    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但就作文
摘 要:让学生先构建知识体系,老师通过检验发现学生知识性问题所在,就学生的问题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整合知识时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还存在着疑问,老师就会有目标地设计相关教学,选择相应的试题帮助学生突破问题。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知识能在应用的过程中顺利地被迁移,我本着这样的教学意图和策略选择了这一公开课的主题,以构建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实现教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十分重要,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对提高素质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1.帮助学生懂得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课中阅读,字斟句酌
摘要:想象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进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美术的角度讲,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感知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  关键词:想象力 思维方式 创造 美术活动 构思    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究性学习必须充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探究的基础是有效活动,关键是有效思维,保障是有效评价。新课程规定了三大目标领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只有充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
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如何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作文批改是关键。  不可否认,教师精批细改,及时讲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但实际情况是,任教两个班,每班作文都收上来,摆在面前,像两座大山,压得我们老师喘不过气来。细算一笔账,精批细改一篇作文至少需要5分钟,有时情不自禁,写的评语比作文还长,远不止5分钟。  老师除了批作文,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还有正常的生活,不可能马不停蹄地批改作文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难写。的确,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他们的生活阅历浅,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读书,作业,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学生写作难主要是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高中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有效挖掘课本里面的金矿大致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 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
我们看学生,往往看到的是学生的外部表现。其实,任何现象的后面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问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亦如此,他们身上的错误缺点一定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如果只看到现象,不做深入了解,只纠正一些表面的东西,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办法去治救问题学生,就事论事,采用轻描淡写的批评教育,只求一时之功,采用“激素”疗法,对问题学生来说,往往是不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他们总是口头上服气,心里不服,
一、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的规律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进入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人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情境的设置,从枯燥的史实、概念中推理、论证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预测今后发展的方向。“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实现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