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新生多为出生在90年代的独生子女。 “90后”的高职高专新生在被贴上“90后”标签的同时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较为低层次的教育群体出现在高职高专院校内。因此,面对“90后”新生的双重特征,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对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应地做出调整,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90后”高职新生的特点
1.反叛意识强,容易走极端。许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这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但是有些时候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2.情绪波动大、缺乏顽强自信的抗挫能力。“90后”高职新生在高考中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加上初、高中时缺乏老师关注和同学尊重,不少人存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不适应、交流不畅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对自己现实中的表现感到失望,情绪波动大,甚至失眠,此外还容易出现,不自信、对前途悲观等产生自暴自弃心态而缺乏顽强自信的抗挫能力。
3.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新生思想上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学习要靠自觉性而不像高中时有老师督促去学.因此有很多大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价值选择与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響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价值迷失.大学生思想出现松懈,再加上没有新动力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人生的目标.
4.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真诚合作的集体荣誉感。“90后”新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物质条件优越富足,家里所有人都以他为中心。进入高校后,他们积极参加干部竞选,加入各种协会等,希望通过社团工作证明自己。然而过分地追求展现自我,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下降,班级凝聚力不强。在大型活动中有些同学消极应对,表现懒散,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真诚合作的集体荣誉感。
5. 依赖网络,人际关系冷漠。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信息也是瞬息万变,五花八门的网游、稀奇古怪的新闻、电脑黑客、色情内容、网络犯罪也急剧上升。由于“90后”的新生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痴迷于网络游戏,受到网络上低俗的、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致使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成为网络垃圾的牺牲品。另外,彼此之间不愿坦诚相待,精诚合作,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
二、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面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90后”新生的新特征,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出发,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大学、适应大学。在新的成长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教育。高职院校“90后”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新的心理疾病,也就会存在学生因病休、退学的严重现象。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更加健康地适应新环境,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以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环境,成为一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社会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2.加强关于高职教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新生对高职教育的信心。不少高职院校的新生因为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不了解,总觉得都高职院校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所以,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关于高职教育发展形势的教育。让学生刚入学的新生了解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形势,对他们树立起对高职教育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是有很大作用的。目前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请知名校友现身说法,用成功校友、系友的事例激励学生。当学生认识到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蓬勃形势,知道自己正是这蓬勃发展中的一份子,他们原先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就会慢慢改变过来。
3.做好新生职业规划指导,形成职业规划目标。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发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课程,培养“90后”新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使他们在合适的阶段选择适合的学习与培训,储备足够的与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利用开设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各种职业现场.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感知、认识和体验不同职业的综合素质要求,熟悉工作环境、程序等,使学生形成对各种职业的有效认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能“职业人”。
4. 加强对学生的集体化和社会化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90后”新生以“自我中心”的倾向性较强,那么,学生的集体化教育就很重要了。入学教育中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球赛、合唱比赛等各种级别的校园活动;参加学风、班风评比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增强新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班集体来帮助学生克服,培养其团队精神。大学是半个社会的状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通过各种知识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帮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尽快立足打下基础。
5.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有效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重要一课。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艺术,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辅导课以及公选课等形式加强人际交往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创设良好的交往情景,让学生扮演职场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为学生提供仿真的交往场景,让学生掌握一些职场的人际交往艺术,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并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承担一些组织管理工作,独立处理突发事件,并给予及时指导,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适应未来职场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形式探析
入学教育在整个大学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在时间上短、形式上单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了。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主张个性、开放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入学教育的形式上有所改变。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要突出“新”的特点。目前,在许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也有各自的经验,以至于每年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都是一层不变,毫无新意可言。这对于追求新奇的90后来说太过时、枯燥的味道。随着90后学生接受新事物越来越快的思路发展,我们认为,每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都要突出新形式、新理念,以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主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采用历奇教育、素质拓展的形式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了解学校,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营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有效的增进了解,增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和谐。
第二,在入学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新生的自主性,要让他们完全地参与进去,进入角色。以往的新生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都存在简单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结果时,重形式而不重效果,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针对90后学生主张自我,反对形式主义的特点,新生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参与进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从一些活动中认识到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从而自己学会适应大学生活。结合新生对互联网感兴趣的特点,将互联网有效结合到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中。例如,应在学校网站上设置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块,有效应用校园网进行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应用互联网。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网站设立班级网站专区,建立班级博客的平台,设立学校内部论坛、电子公告栏等窗口,以及Email、QQ群等组成学生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有效促进班级成员的学习和交流,在班集体同伴文化的熏陶下远离网络成瘾,引导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全过程的开展入学教育。现在的入学教育大多只有1 至 2 周的入学适应教育,这远远不能满足入学教育的需要。应将入学教育扩展至一个学期的新生入学成长辅导,采取分阶段循序推进、院系班三级开展的形式。新生对大学的了解和适应都需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始于录取通知书的寄发,结束于第一学期末,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从寄发录取通知书到入学报到前为第一個阶段,将入学教育的相关资料与通知书一并寄发,详细说明开学注意事项和对新生以及家长提出的要求;②学生入学报到后的10天左右的军训作为第二个阶段,军训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提高吃苦耐劳,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教育活动;③军训后一个星期时间的集中教育作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熟悉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等;④从正式上课到学期结束为第四个阶段,与大学生活和课程学习同步深入进行系列教育。延长入学辅导时间、不断丰富入学教育内容,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周期,旨在帮助新生更快地过渡到学习生活中,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内,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应把入学教育融入到课室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把公共课当作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周期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校园安定下来后茁壮成长,将来适应社会成为市场下的职业者。
第四,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是新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新生集体既是教育对象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90后大学生希望得到认可的强烈心理,他们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所以要针对新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使新生的特长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示,让新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中得到正确引导,并让新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结束语
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虽然“90后”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是做好“90后”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无疑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作为接纳“90后”大学生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又增强一个挑战,如何对他们进行高职院校的教育,同时又根据他们自身的特征进行入学教育,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就肩负着双重任务,不断地研究、创新才是高职院校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苗品佳.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刍议[J].法制与社会, 2009(33).
[2]丁晶.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J].科技信息, 2009(35).
[3]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作者简介:黄兆东(1980.12-),男,湖北枝江人,研究生,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一、“90后”高职新生的特点
1.反叛意识强,容易走极端。许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这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但是有些时候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2.情绪波动大、缺乏顽强自信的抗挫能力。“90后”高职新生在高考中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加上初、高中时缺乏老师关注和同学尊重,不少人存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不适应、交流不畅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对自己现实中的表现感到失望,情绪波动大,甚至失眠,此外还容易出现,不自信、对前途悲观等产生自暴自弃心态而缺乏顽强自信的抗挫能力。
3.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新生思想上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学习要靠自觉性而不像高中时有老师督促去学.因此有很多大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价值选择与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響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价值迷失.大学生思想出现松懈,再加上没有新动力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人生的目标.
4.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真诚合作的集体荣誉感。“90后”新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物质条件优越富足,家里所有人都以他为中心。进入高校后,他们积极参加干部竞选,加入各种协会等,希望通过社团工作证明自己。然而过分地追求展现自我,导致他们集体荣誉感下降,班级凝聚力不强。在大型活动中有些同学消极应对,表现懒散,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真诚合作的集体荣誉感。
5. 依赖网络,人际关系冷漠。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信息也是瞬息万变,五花八门的网游、稀奇古怪的新闻、电脑黑客、色情内容、网络犯罪也急剧上升。由于“90后”的新生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痴迷于网络游戏,受到网络上低俗的、不健康信息的影响。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致使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成为网络垃圾的牺牲品。另外,彼此之间不愿坦诚相待,精诚合作,人际交往缺乏技巧,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
二、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面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90后”新生的新特征,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出发,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大学、适应大学。在新的成长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教育。高职院校“90后”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新的心理疾病,也就会存在学生因病休、退学的严重现象。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更加健康地适应新环境,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以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环境,成为一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社会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2.加强关于高职教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新生对高职教育的信心。不少高职院校的新生因为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不了解,总觉得都高职院校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所以,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关于高职教育发展形势的教育。让学生刚入学的新生了解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形势,对他们树立起对高职教育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是有很大作用的。目前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请知名校友现身说法,用成功校友、系友的事例激励学生。当学生认识到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蓬勃形势,知道自己正是这蓬勃发展中的一份子,他们原先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就会慢慢改变过来。
3.做好新生职业规划指导,形成职业规划目标。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发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课程,培养“90后”新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使他们在合适的阶段选择适合的学习与培训,储备足够的与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利用开设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各种职业现场.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感知、认识和体验不同职业的综合素质要求,熟悉工作环境、程序等,使学生形成对各种职业的有效认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能“职业人”。
4. 加强对学生的集体化和社会化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90后”新生以“自我中心”的倾向性较强,那么,学生的集体化教育就很重要了。入学教育中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球赛、合唱比赛等各种级别的校园活动;参加学风、班风评比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增强新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班集体来帮助学生克服,培养其团队精神。大学是半个社会的状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通过各种知识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帮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为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尽快立足打下基础。
5.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有效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重要一课。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艺术,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辅导课以及公选课等形式加强人际交往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创设良好的交往情景,让学生扮演职场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为学生提供仿真的交往场景,让学生掌握一些职场的人际交往艺术,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并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承担一些组织管理工作,独立处理突发事件,并给予及时指导,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适应未来职场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形式探析
入学教育在整个大学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在时间上短、形式上单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了。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主张个性、开放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入学教育的形式上有所改变。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要突出“新”的特点。目前,在许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也有各自的经验,以至于每年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都是一层不变,毫无新意可言。这对于追求新奇的90后来说太过时、枯燥的味道。随着90后学生接受新事物越来越快的思路发展,我们认为,每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都要突出新形式、新理念,以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主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采用历奇教育、素质拓展的形式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了解学校,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营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有效的增进了解,增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和谐。
第二,在入学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新生的自主性,要让他们完全地参与进去,进入角色。以往的新生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都存在简单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结果时,重形式而不重效果,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针对90后学生主张自我,反对形式主义的特点,新生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参与进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从一些活动中认识到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从而自己学会适应大学生活。结合新生对互联网感兴趣的特点,将互联网有效结合到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中。例如,应在学校网站上设置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块,有效应用校园网进行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应用互联网。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网站设立班级网站专区,建立班级博客的平台,设立学校内部论坛、电子公告栏等窗口,以及Email、QQ群等组成学生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有效促进班级成员的学习和交流,在班集体同伴文化的熏陶下远离网络成瘾,引导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全过程的开展入学教育。现在的入学教育大多只有1 至 2 周的入学适应教育,这远远不能满足入学教育的需要。应将入学教育扩展至一个学期的新生入学成长辅导,采取分阶段循序推进、院系班三级开展的形式。新生对大学的了解和适应都需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始于录取通知书的寄发,结束于第一学期末,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从寄发录取通知书到入学报到前为第一個阶段,将入学教育的相关资料与通知书一并寄发,详细说明开学注意事项和对新生以及家长提出的要求;②学生入学报到后的10天左右的军训作为第二个阶段,军训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提高吃苦耐劳,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教育活动;③军训后一个星期时间的集中教育作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熟悉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等;④从正式上课到学期结束为第四个阶段,与大学生活和课程学习同步深入进行系列教育。延长入学辅导时间、不断丰富入学教育内容,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周期,旨在帮助新生更快地过渡到学习生活中,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内,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应把入学教育融入到课室教学过程当中,尤其是把公共课当作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周期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校园安定下来后茁壮成长,将来适应社会成为市场下的职业者。
第四,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是新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新生集体既是教育对象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传统,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90后大学生希望得到认可的强烈心理,他们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所以要针对新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使新生的特长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示,让新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中得到正确引导,并让新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结束语
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虽然“90后”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是做好“90后”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无疑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作为接纳“90后”大学生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又增强一个挑战,如何对他们进行高职院校的教育,同时又根据他们自身的特征进行入学教育,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就肩负着双重任务,不断地研究、创新才是高职院校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苗品佳.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刍议[J].法制与社会, 2009(33).
[2]丁晶.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J].科技信息, 2009(35).
[3]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作者简介:黄兆东(1980.12-),男,湖北枝江人,研究生,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