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舆论到日常生活:后台化生产与短视频治理的生态变革

来源 :中国编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ktime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社交媒体当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智能媒体已成为我国网络舆论生态的主要平台,并且重构了内容推荐与关系推动在传播中的位置结构.作为一种技术高度嵌入、市场逻辑主导的媒介平台,“后台化生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容日常化、形式故事化、生态垂直化,相应导致网络生态治理面临部落化、隐蔽化和滞后化的困境和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短视频治理可能的目标路径:年轻世代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觉自信为网络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用户对信息失控的不安感倒逼权威机构提高信息确定性,管理部门和相关平台通过支持头部博主引导认同感的凝聚和加强,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空间.
其他文献
詹姆斯·斯皮兰从分布式视角为教育领导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分布式理论将学校领导建构为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情境中的互动式实践,主要包含协作分布、集体分布和协调分布,并且这些不同的领导实践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在分布式视域中,情境成为了实践的核心组成要素,并通过教育设施这一崭新概念,由外到内影响实践.分布式领导实践因学校背景和学科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即以管理为中心、独行实践者和以人为中心.分布式视域下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反复的意义形成过程.此外,分布式理论中的教师行动区间影响着教师变革实践的程度,它
近年来,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了弱势群体融资的可得性,数字信贷改善了贷款服务的效率.但是,滥用算法技术会导致算法偏见和价格歧视,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必要厘清传统信贷机构数字化转型、算法歧视和算法规制间的机理与关系.算法显著减少了传统信贷机构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但加深了金融科技平台对特定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和全部借款群体的价格歧视.缺乏科技向善价值观和政府有效规制,算法歧视还会降低信贷效率.政府应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通过实施“竞合型”政策,短期内建立缓解金融排斥与算法价格歧视的机制,长期探索建立
元明之际和陶诗的诗学观念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与复杂的思想指向.戴良那种沉郁顿挫与高雅闲淡兼而有之的倾向,是易代之际遗民诗学观念的典型体现,而对于诗人情操境界的重视和对于寄寓道理的讲究,以及对冲澹自然体貌的追求,则是当时和陶诗的共同取向,其中“幽贞”品格与“清刚”气节构成了和陶诗的核心意念.入明之后的童冀,其和陶诗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陶诗的清纯,而自我节操之坚守则使其拥有了挺拔的骨气,此种“清刚”体貌使之在台阁体之外保持了一股难得的文坛风骨,从而使疲软的诗坛呈现出一抹亮色.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觊觎的对象.“满洲问题”或“满蒙问题”作为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一环,不仅成为日本制定国防方针的议论对象,而且学术界、知识界也展开了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和宣传.在经过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洗礼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在日本完全变成“正义”之举,侵华战争也变成了“圣战”.学界对近代日本“满蒙问题”的发展线索及“满蒙观”的形态与变化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中日双方就这一问题的相互论争,还有许多史料可以挖掘.通过研究和分析双方相互论争,可以看清中国学者在主权问题上的一贯坚持和日本御用学者如何
本文围绕融合出版环境下出版单位面临的各种版权风险及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展开研讨,着重分析版权风险产生的原因,指出出版单位在版权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规避和防范版权风险的可行性措施,并对出版单位在融合出版工作中做好版权工作提出了参考建议.
中国现代性建构在“古今中西”问题域中显得异常复杂,亟需在厘清现代性自身属性及其合理形式的基础上,推进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路径的思考.现代性脱胎于西方文化传统,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但经过理性化论证以及资本主义扩展而具有普遍性维度.对于现代性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出发予以理解,在普遍的人的解放尚未实现以前,现代性属于趋向具体普遍性的文明论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作为现代性的合理形式出现,但资本主义形式必然产生“反现代性”的异化形式,使现代性运动表现为理性化话语与强制性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东汉二百年间的文学思想的发展,走过了由政教附庸到独立自足的艰难历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新旧文学思想交错推衍,纠结前行,到东汉后期,文学终于坚定地走向了它自身.东汉文学发展史中的几个趋新的文学现象——理论阐述的文学思想与同时期文学创作倾向不完全同步,谶纬思潮对文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越来越重视个人情志的抒发,以及逞才游艺的文学创作倾向,尤具重要的文学思想史意义.它们不仅是东汉文学思想史的重要理论内涵,也对整个中国文学思想史具有理论启示意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亲共民主人士和团体,以及爱国人士创办了大量进步期刊.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各类进步期刊通过阐释中华民族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激活共同历史记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式,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全民族抗战事业的发展,为当前各类期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诸多启示.
假期不是摆脱学校组织化、规范化课堂教学的“纯粹休闲时间”,而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段.国外研究表明,在经历较长假期后学生学业成绩会出现整体下降的现象,假期效应对数学学科的影响更明显,对高学段学生成绩的影响更大;低/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间的学业差距主要发生在假期,而不是在校学习过程中.其影响机制主要在于放假后学校对弱势学生群体的补偿效应削弱、不同家庭的学生假期活动安排、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和学科教学、认知过程差异等因素.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结论为我国推动学校暑期托管服务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启发.应进一步强化政府课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