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于课前测评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通过课前测评能够全面、宏观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水平及思维广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分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为例,通过课前测评方法的选取、试卷的命制,以及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和利用,给出课前测评的常规模式。
  [关键词]课前测评;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0-01
  许多教师以为,课前备课中的备学生、备学情就是课前测评。尤其是长期教一个班的教师,更会认为已经对班上的学生了如指掌,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备教案上,至于学情,只需根据课堂实际就可以灵活把握。殊不知,课前测评非但不仅限于学情,更包括教学环境、学习心态等各方面的因素,还有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测评方式。现以“分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课前测评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对课前测评的正确态度
  当今学生接受新知的途径呈多样化,过去那一套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节奏。拿假分数这个定义来说,笔者通过对本校不同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的课前测评,明显地发现:四(1)班学生对假分数具有较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准确识别假分数,四(2)班的学生则相反,大多数对假分数表示有陌生感,而且无法辨识假分数。
  可见,通过课前测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和思想水平,从而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和最近发展区,为设计科学的教学预案做好准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测评方法和试题命制
  1.课前测评方法的选取
  (1) 问卷调查法。命制一套问卷,列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回答,根据答案分布情况得出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趋势。
  (2) 随机座谈法。紧紧围绕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随机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以此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和对新知的第一印象。
  (3) 习题预习法。把所要学习的新知中的关鍵问题以作业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和借助教辅资料独立完成。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哪些已经学会,哪些还有困难,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实验活动法。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如在学习分数之前让学生切分选取的物品。
  2. 课前测评试卷的命制
  (1) 从已有知识储备量和经验感知两个方面着手。
  (2) 从新知的来源、派生、扩展来编制课前测评试题。
  (3)从新知的表象特点或延伸点去编制。
  (4)从学生的适应心理、认知心理的角度去设计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的反馈情况探测学生的学习惯性。
  三、 课前测评结果的参考意义
  1.依据测评结果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以假分数为例,根据课前测评知道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已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教学时就可以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假分数,再由学生创造素材来进一步认识假分数的意义。测评中发现,少数学生在掌握分数的意义的情况下会直接把案例中所有的份数作为分母,而不知道可能出现多个单位“1”,也就是多个整体,当“整体数”超过“1”时,就会错误地把多个整体算进全部份数作分母,一直跳不出真分数的定义范畴。因此,在教学“假分数”时,笔者围绕“1”的表示、“”的初步理解进行课前测评,发现学生对“平均分”的前提条件盯得很紧,多数学生会选取全部或用“”表示“1”。看到“”,多数学生能理解这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份,但不能说明分子“2”的来历。经过引导,学生可以理解“因为有两个整体‘1’的存在,所以分子为‘2’。即完整保留两个整体,可用假分数‘’表示。”
  2.课前测评可以全面了解学生
  以“分数的加减法”为例,通过课前测评知道,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90% 以上的学生能快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并知道“保持分母不变,直接用分子相加减”。还有近20% 的学生用的是“刀耕火种”的低级方法——切分、拼图、计数。这样,课堂上教师可以直白地强调: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需要参与计算,只是分子参与计算。那么,学生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抓住分母不参与计算这一点,再根据分数的性质把所有分数分母化为相同的数,即所谓的通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也一样,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是数学学科,逻辑性和系统性非常强,各板块的知识互相关联,互相交叉。课前测评,不仅是测知识、测心理、测学情,也是预测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成熟的课前测评,必将对数学教学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理性地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兼顾情境创设的可能性和多样化,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本质内涵,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从而凸显情境创设的价值。  [关键词]情境创设;凸显价值;理性;深刻;经典;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通过对不同教材内容的分析、对比,教师对计算规律和计算法则作适度的提炼、概括,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规律和法则的理解,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初步体会模型思想。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课改前教材 实验教材 现用教材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3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教
[摘 要]“解決问题的策略(转化)的例2”的解题思路是将数的计算转化为正方形图形,学生很难想到用这种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从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法开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异分母分数加法,有时用通分不容易解决问题”的心理,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探索有限个分数相加和无限个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回顾与反思”和“变式拓展练习”,让学生形成利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感悟转化
[摘 要]结合加拿大友好学校小学数学教育现场交流访问活动,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将问题情境改为“知道加拿大老师到校时刻和离校时刻,求加拿大老师在学校交流访问多长时间”, 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到时间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加拿大老师;经过时间;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仅包含角的“质性特征”,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包含角的“量性特征”,即角的大小。在教学中采取动态引入、画图表征、动手实践、尝试计量和回归生活五个策略凸显角的“量性特征”,并与“质性特征”相整合,促进学生整体建构角的概念。  [关键词]角;量性特征;整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既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数学思想;通过分析比较,主动探索,合理引导,让学生在策略比较中适时感悟数学思想;重视操作,做中感悟,悟中提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切感悟数学思想;及时应用,用中建模,强化提升,让
[摘 要]几何直观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无论是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还是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中,都应重视几何直观的培养。从几何直观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几何直观的培养,到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培养这三方面进行梳理,论述渗透几何直观的价值、意义以及方法。  [关键词]几何直观;小学数学教学;本质;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韩信分油”这一素材会进入教材中,说明其有一定的数学教学价值。课本上有一道与“韩信分油”极其类似的习题——“水桶分水”,教师可借助此习题有效开展拓展性教学。在拓展性教学中,选材旨在追本溯源,建模贵在顺藤摸瓜,迁移重在举一反三。  [关键词]水桶分水;韩信分油;拓展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9-01 
[摘 要]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经验越丰富,学习助力越大。但是,经验的作用却不是简单的正向叠加,而是复合交叉的。当学生的新经验与旧经验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生成再认性经验和再生性经验,让学生的经验实现多元化。  [关键词]不破不立;经验;冲突;思维定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为例,创新重组和再构教材,精准定位目标,充分预设数学活动,从而揭示出“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观察与总结,让学生的数学理性精神得以培养,数学品格得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得以积淀。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品格;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