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受时空关系束缚,也不受客观情理的限制,他们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学生在经意和不经意间进行着创造。然而这时的小学生尚不能自如地运用和理解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但对于他们生活相关、与他们理解水平相近的语言特有兴趣并能理解接受。所以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具体、形象、富于启发、激励性的语言可以阐明小学生创造的意图、营造适合小学生创造的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创造信心、引发小学生创造动机、点拨小学生创造的困惑。
一、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小学生的创造氛围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平等、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上轻松愉快,心理上如沐春风,表达上流畅自如,个人的创造灵感时时涌动,群体间创造浪花相互激荡,不断掀起新的创造浪潮。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小学生的创造氛围,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小学生是完整的人,有权享受与成人相等的尊重与权力,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同时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教师在课堂中并非是权威的,而是学生们的协作者、帮组者、引导者。”有了这科学、人文、自然的心态,亲切的态度和语言便会应运而生。我常和学生讲:“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优秀,就像一个盒子一样,你在里面装的内容是各有不同的,他们在特定时候都会起关键作用。”如《向动物朋友学习》一课,当学生问及什么动物最长寿,我便说老师不知道答案,但老师可以请教亲友团呀,那位朋友可以帮老师过这一关呢?一个学生举手得意地说出答案,当我知道答案是大象时,说:“你们看,老师不会的时候也得请高人帮忙,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位高人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接下来就让这位同学讲知道答案的原因。进而让学生知道知识不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值得我们相互学习。
二、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向小学生阐明创造意图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如何将这个创造意图传导给学生,是一种较高的教学技巧。语言由抽象符号组成,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师采用与小学生生活相近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本质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小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使之产生创造。备课时精心准备一两个趣味游戏或笑话安排在紧凑的教学环节中;多积累些鼓舞人心的评价语;帮组学生理解创造意图,使学生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无限空间中。当学生想象创造出现瓶颈时,我设计了“我是设计师!”活动形式,我和学生一起先从自己的姓名设计开始。和学生谈理想,假设自己已实现理想,自己该如何做呢?如何设计自己的理想形象呢?边谈边引导学生将设想具体为一个个生活实物,并启发他们大胆用画笔表现出来。于是老师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符号,加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基底,他们画中表现出极有个性的创造。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小学生的心里,世上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有喜怒哀乐的,教师在语言中常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学生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学生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在阐述时,学生更易理解的是动词、名词,动词能引起小学生心理上活动的冲动,名词能引起小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顺的前提下,将阐述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于小学生浮想联翩。如“云哥哥”、“花姐姐”、“树爷爷”等。
三、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小学生的创造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的能力。但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因人而异,胆小的学生,教师一声:“我就知道你会创造的。”会让学生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部分学生想创造,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模一样,这时,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肆意夸张:“真不容易,你的某个部分竟和谁都不同,功能一定也很强大,很了不起。”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很有自信,他会在创造过程中竭尽全力,一次次的实践,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创造、善于创造的人。有的学生天生想象丰富,他们的超一般的奇特想象往往不受同伴和教师接纳,甚至排斥,此时教师应有接纳的态度,协助学生扬长避短,在支持的前提下,告知学生什么是不合理的。但创造性活动具有探索性、尝试性的特点,因此,与他伴随的经常是失败。我给孩子经常性的鼓励是:失败是正常的,没有失败便没有成功。教师要有包容的态度,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创造经验和学习创造的机会。
四、运用分析指导的语言,提高学生创造的质量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经验的贫乏与学生日益增长的认识世界表现自我的愿望是一对矛盾。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学生有时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将有限的经验超常规的组合,以达到表现自己心中世界的目的,于是想象和创造不断产生,对于世界各种规律认识的浅显,使学生的创造有超越成人的大胆神奇,同时不可避免的掺杂简陋粗糙,如何在美术课中提高学生的创造的质量,科学地运用分析指导语言,对小学生的创造活动进行指导,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可以将创造意图解释演绎的清晰、明了,使学生有创造的基点,又有无限伸展的空间。指导可以给学生具体的创造方法,怎么构思、如何布局、创造步骤、方法运用等等。使学生的创造既得法又有创新,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江苏】
一、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小学生的创造氛围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平等、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上轻松愉快,心理上如沐春风,表达上流畅自如,个人的创造灵感时时涌动,群体间创造浪花相互激荡,不断掀起新的创造浪潮。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小学生的创造氛围,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小学生是完整的人,有权享受与成人相等的尊重与权力,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同时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教师在课堂中并非是权威的,而是学生们的协作者、帮组者、引导者。”有了这科学、人文、自然的心态,亲切的态度和语言便会应运而生。我常和学生讲:“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优秀,就像一个盒子一样,你在里面装的内容是各有不同的,他们在特定时候都会起关键作用。”如《向动物朋友学习》一课,当学生问及什么动物最长寿,我便说老师不知道答案,但老师可以请教亲友团呀,那位朋友可以帮老师过这一关呢?一个学生举手得意地说出答案,当我知道答案是大象时,说:“你们看,老师不会的时候也得请高人帮忙,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位高人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接下来就让这位同学讲知道答案的原因。进而让学生知道知识不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值得我们相互学习。
二、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向小学生阐明创造意图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如何将这个创造意图传导给学生,是一种较高的教学技巧。语言由抽象符号组成,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师采用与小学生生活相近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本质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小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使之产生创造。备课时精心准备一两个趣味游戏或笑话安排在紧凑的教学环节中;多积累些鼓舞人心的评价语;帮组学生理解创造意图,使学生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无限空间中。当学生想象创造出现瓶颈时,我设计了“我是设计师!”活动形式,我和学生一起先从自己的姓名设计开始。和学生谈理想,假设自己已实现理想,自己该如何做呢?如何设计自己的理想形象呢?边谈边引导学生将设想具体为一个个生活实物,并启发他们大胆用画笔表现出来。于是老师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符号,加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基底,他们画中表现出极有个性的创造。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小学生的心里,世上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有喜怒哀乐的,教师在语言中常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学生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学生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在阐述时,学生更易理解的是动词、名词,动词能引起小学生心理上活动的冲动,名词能引起小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顺的前提下,将阐述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于小学生浮想联翩。如“云哥哥”、“花姐姐”、“树爷爷”等。
三、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小学生的创造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的能力。但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因人而异,胆小的学生,教师一声:“我就知道你会创造的。”会让学生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部分学生想创造,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模一样,这时,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肆意夸张:“真不容易,你的某个部分竟和谁都不同,功能一定也很强大,很了不起。”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很有自信,他会在创造过程中竭尽全力,一次次的实践,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创造、善于创造的人。有的学生天生想象丰富,他们的超一般的奇特想象往往不受同伴和教师接纳,甚至排斥,此时教师应有接纳的态度,协助学生扬长避短,在支持的前提下,告知学生什么是不合理的。但创造性活动具有探索性、尝试性的特点,因此,与他伴随的经常是失败。我给孩子经常性的鼓励是:失败是正常的,没有失败便没有成功。教师要有包容的态度,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创造经验和学习创造的机会。
四、运用分析指导的语言,提高学生创造的质量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知识经验的贫乏与学生日益增长的认识世界表现自我的愿望是一对矛盾。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学生有时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将有限的经验超常规的组合,以达到表现自己心中世界的目的,于是想象和创造不断产生,对于世界各种规律认识的浅显,使学生的创造有超越成人的大胆神奇,同时不可避免的掺杂简陋粗糙,如何在美术课中提高学生的创造的质量,科学地运用分析指导语言,对小学生的创造活动进行指导,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可以将创造意图解释演绎的清晰、明了,使学生有创造的基点,又有无限伸展的空间。指导可以给学生具体的创造方法,怎么构思、如何布局、创造步骤、方法运用等等。使学生的创造既得法又有创新,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