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才能提高语文的质量和效率又切实减轻师生的负担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重视教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题作用,真正做到还“政”于“民”。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只有教学生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由教师到学生的迁移,才能体现“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之教育思想,才能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具体谈几点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是还“政”于“民”的前提
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是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交流和表达都离不开它。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系统,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在基础教育中担负重要使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而又广泛的知识底蕴以及灵活科学的教育教学能力,并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纵深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在授课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为还“政”于“民”提供必要地保障。
二、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还“政”于“民”的基础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了,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所以,教师一上课,就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其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高涨的激情去学习。我在教《行道树》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都急于弄明白课文,好解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还“政”于“民”的关键
叶老说:“大凡传授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又说“……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可见,即使运用再好的教学技能,介绍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说讲一遍,指点一番,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还“政”于“民”还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成其养成自学习惯尚是关键之举。 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熟练使用工具书,能确定学习重点,掌握吸收积累知识的方法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解疑的能力以及自练、自测、自结的能力。自学习惯有心理的,也有行为的。良好的心理习惯主要是指克服了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后所养成的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习惯;行为习惯包括了阅读、写作、听说等方面的习惯,比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如此等等。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克服学生以往那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却不知所从的不良现象。
四、把课堂留给学生,把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是还“政”于“民”的具体体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生字、生词需要教师讲解,写作思路需要教师理清,写作特点、写作方法需要教师作结归纳,就连主题思想也要教师明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积极钻研的热情受到压抑,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其开拓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他们一旦离开老师,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当然,如果教师能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这一模式便不难打破。做到了这一点,既可以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充裕的时间,丰厚自己,把握教材,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把课堂当做学生子渡河训练的舞台。
五、拓展课本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为学生加上想象的翅膀,是语文教学还“政”于“民”的终极目标之所在
不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思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如同千条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开拓精神的能力型人才。因此,还课堂与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行道树》一文托物言志的写法要求学生:生活中与行道树形象类似的事物还有许多,请你列举出其他一些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经过深入细致而又广泛的讨论,一个个观点脱颖而出:铺路石、草坪、路灯、粉笔……此时,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以体现。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只有教学生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由教师到学生的迁移,才能体现“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之教育思想,才能在减轻师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具体谈几点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是还“政”于“民”的前提
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是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交流和表达都离不开它。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系统,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在基础教育中担负重要使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而又广泛的知识底蕴以及灵活科学的教育教学能力,并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纵深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在授课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为还“政”于“民”提供必要地保障。
二、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还“政”于“民”的基础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了,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所以,教师一上课,就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其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高涨的激情去学习。我在教《行道树》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凉风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都急于弄明白课文,好解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还“政”于“民”的关键
叶老说:“大凡传授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又说“……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可见,即使运用再好的教学技能,介绍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说讲一遍,指点一番,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还“政”于“民”还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成其养成自学习惯尚是关键之举。 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熟练使用工具书,能确定学习重点,掌握吸收积累知识的方法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解疑的能力以及自练、自测、自结的能力。自学习惯有心理的,也有行为的。良好的心理习惯主要是指克服了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后所养成的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习惯;行为习惯包括了阅读、写作、听说等方面的习惯,比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如此等等。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克服学生以往那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却不知所从的不良现象。
四、把课堂留给学生,把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是还“政”于“民”的具体体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生字、生词需要教师讲解,写作思路需要教师理清,写作特点、写作方法需要教师作结归纳,就连主题思想也要教师明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积极钻研的热情受到压抑,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其开拓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他们一旦离开老师,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当然,如果教师能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这一模式便不难打破。做到了这一点,既可以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充裕的时间,丰厚自己,把握教材,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把课堂当做学生子渡河训练的舞台。
五、拓展课本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为学生加上想象的翅膀,是语文教学还“政”于“民”的终极目标之所在
不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思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如同千条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开拓精神的能力型人才。因此,还课堂与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行道树》一文托物言志的写法要求学生:生活中与行道树形象类似的事物还有许多,请你列举出其他一些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经过深入细致而又广泛的讨论,一个个观点脱颖而出:铺路石、草坪、路灯、粉笔……此时,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真正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