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思维,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思维方面,尽管聋哑学生的思维同样经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三个发展阶段,但由于听力丧失,信息闭塞,语言障碍,使得他们这一思维发展进程较之健全儿童缓慢得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方面对聋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与训练。
在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我们常说,课题是文章的文眼。“眼”是灵魂的窗口,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课题这一文章灵魂的眼睛。下面,我以课题为例,谈谈如何引导聋哑学生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问得真切——思维碰撞
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思路,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快速的捕捉到文章的“有效内容”,更能使教学思路清晰,便于驾驭。所以,上课伊始,教师便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杂乱无章,只是为了提问而问,让教者无法纠正或不知所述。聪明的学生将课后问题拿了出来,博得了老师的表扬。二是学生照着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题,套用模式,照葫芦画瓢似的提出几个规规矩矩的问题。有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它是学生经过思维碰撞得出来的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如《养小鸭》一课,学生套用问题模式,得出“小鸭是什么样子?”“怎样养小鸭?”学生围绕课题能否提出类似“小鸭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问题呢?不能。不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对小鸭子是什么样子并不陌生,就像我们永远不会问出“人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会默认父母喂养小鸭的方法,同样不会问出“怎样养小鸭”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课后出现的“小鸭是什么样子的?”“小鸭喜欢吃什么?”“‘我’是怎样养小鸭的?”三个问题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便于学生归纳和掌握。又如类似《通阴沟》这样的课题,给出学生一种问题模式:“为什么通阴沟?”、“怎样通阴沟?”、“结果怎样?”。于是,在针对“捞铁牛”这一课题时,就搬用这一模式,问出了“为什么捞铁牛”“怎样捞铁牛”“结果怎样(或铁牛捞上来了吗)”三个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像套用数学公式一样,不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来的,问得僵硬,问得虚假。
正常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如何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呢?还以“捞铁牛”为例。首先,应抓住课题含义:捞,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铁牛,顾名思义,铁做的牛,很笨重。捞铁牛,就是从水中把铁牛捞出来。这里就影射出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在平地上搬动大铁牛都不是易事,何况是在水里。其次才会产生疑问:铁牛为什么会在水里?怎样才能捞上来?不言而喻,“怎样捞铁牛”就成了最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虽然上一段的问题与本段这两个问题表面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思维活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模式套用的思维过程,后者是在充分理解课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事物的矛盾点。产生质疑。只有经过质疑这一思维碰撞得出来的问题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才是正真的问题意识,才会迁移运用到课文中,质疑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问得精彩——抓住重点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限于认知水平,学生的质疑往往显得零碎而散乱,问题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偏离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学会质疑后的一个深层次的目标。
对于课题这一文章的眼睛,短短的几个字中,如何教会学生从课题中抓住文眼中的重中之重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确定课题中的重点词。如:《我喜爱的小鸽子》,课题中的重点词语就是“喜爱”,可以确定本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喜爱小鸽子”和“课文从那几方面写出‘我’喜爱小鸽子的”,当然,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课时中应有不同的侧重。又如《蓝树叶》一题中,重点就在于“蓝”字,树叶本是绿色的,为什么课题中的树叶是蓝的?这就是本文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像、《养小鸭》《捉蝴蝶》这样学生已熟识的事件性课题,我们虽然没必要让学生为了提问而提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课题直入课文的重点:课文是怎样描写“我”捉蝴蝶或养小鸭的过程的,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到课文中寻找哪一段落来专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问题意识的训练,更不可能总结出一种万能的模式或方法。因此,我们要讲究方法,抓住课题这一珍贵的资源之一。有效引导。做出典范,同时切忌急躁和求全,要像培养语感那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朗,让质疑问难从学生的思维深处蹦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我们常说,课题是文章的文眼。“眼”是灵魂的窗口,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课题这一文章灵魂的眼睛。下面,我以课题为例,谈谈如何引导聋哑学生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问得真切——思维碰撞
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思路,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快速的捕捉到文章的“有效内容”,更能使教学思路清晰,便于驾驭。所以,上课伊始,教师便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杂乱无章,只是为了提问而问,让教者无法纠正或不知所述。聪明的学生将课后问题拿了出来,博得了老师的表扬。二是学生照着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题,套用模式,照葫芦画瓢似的提出几个规规矩矩的问题。有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它是学生经过思维碰撞得出来的吗?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如《养小鸭》一课,学生套用问题模式,得出“小鸭是什么样子?”“怎样养小鸭?”学生围绕课题能否提出类似“小鸭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问题呢?不能。不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对小鸭子是什么样子并不陌生,就像我们永远不会问出“人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会默认父母喂养小鸭的方法,同样不会问出“怎样养小鸭”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课后出现的“小鸭是什么样子的?”“小鸭喜欢吃什么?”“‘我’是怎样养小鸭的?”三个问题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便于学生归纳和掌握。又如类似《通阴沟》这样的课题,给出学生一种问题模式:“为什么通阴沟?”、“怎样通阴沟?”、“结果怎样?”。于是,在针对“捞铁牛”这一课题时,就搬用这一模式,问出了“为什么捞铁牛”“怎样捞铁牛”“结果怎样(或铁牛捞上来了吗)”三个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像套用数学公式一样,不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来的,问得僵硬,问得虚假。
正常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如何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呢?还以“捞铁牛”为例。首先,应抓住课题含义:捞,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铁牛,顾名思义,铁做的牛,很笨重。捞铁牛,就是从水中把铁牛捞出来。这里就影射出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在平地上搬动大铁牛都不是易事,何况是在水里。其次才会产生疑问:铁牛为什么会在水里?怎样才能捞上来?不言而喻,“怎样捞铁牛”就成了最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虽然上一段的问题与本段这两个问题表面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思维活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模式套用的思维过程,后者是在充分理解课题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事物的矛盾点。产生质疑。只有经过质疑这一思维碰撞得出来的问题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才是正真的问题意识,才会迁移运用到课文中,质疑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问得精彩——抓住重点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限于认知水平,学生的质疑往往显得零碎而散乱,问题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偏离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学会质疑后的一个深层次的目标。
对于课题这一文章的眼睛,短短的几个字中,如何教会学生从课题中抓住文眼中的重中之重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确定课题中的重点词。如:《我喜爱的小鸽子》,课题中的重点词语就是“喜爱”,可以确定本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喜爱小鸽子”和“课文从那几方面写出‘我’喜爱小鸽子的”,当然,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课时中应有不同的侧重。又如《蓝树叶》一题中,重点就在于“蓝”字,树叶本是绿色的,为什么课题中的树叶是蓝的?这就是本文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像、《养小鸭》《捉蝴蝶》这样学生已熟识的事件性课题,我们虽然没必要让学生为了提问而提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课题直入课文的重点:课文是怎样描写“我”捉蝴蝶或养小鸭的过程的,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到课文中寻找哪一段落来专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问题意识的训练,更不可能总结出一种万能的模式或方法。因此,我们要讲究方法,抓住课题这一珍贵的资源之一。有效引导。做出典范,同时切忌急躁和求全,要像培养语感那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朗,让质疑问难从学生的思维深处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