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书籍与心灵的最美和弦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求小学六年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的丰富性,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相当少,形势不容乐观。从调查现状、增强农村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培养阅读兴趣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阅读重要性;有效培养;阅读兴趣
  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那么,如何来真正有效地激发农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小小的实践。
  一、调查分析,查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以及家长的想法,去年下半年我对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統计如下:
  问题一:你平时都读什么类型的书籍?
  问题二:你阅读的书籍是怎么决定的?
  问题三:你阅读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你会利用什么时间阅读?
  结果表明,从读物的类型来看,学生喜欢看通俗读物,而对文学与科技读物不感兴趣。原因是篇幅较长,比较枯燥。从目的来看,学生的读书很大程度是长辈的要求与决定,主动读书的较少,因此阅读能力较低,即便是为提高而读书的学生,也很少有写心得、谈体会的读书笔记。再从阅读时间上看,不到一半学生能坚持天天读些课外书。
  学生会这样,主要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有什么需求,更不会互相借阅,体会不到读书的意义,即使有部分家长购买了不少的书籍,学生也没有好好地去读。
  二、了解根本,开药方
  小学阶段又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何况我们这些不经常接触新鲜事物的农村的孩子,他们也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齐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的故事或传记故事。作为这些农村孩子的老师,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责无旁贷。
  三、对症下药,有疗效
  读书应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读书的主动性、创造性。围绕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1.环境布置,着眼于趣
  环境是一部无声的,但却是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大力提倡读书的习惯,重视读书环境的建设,重视读书氛围的营造,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班级要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使之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如我精选了《一只有教养的狼》这个绘本故事,放大展示在读书角,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人的一生要不断读书、做事情要有恒心的教育。走廊上有《论语》句子,每月黑板报都会出一本绘本书,师生共读……
  2.开展活动,激活于巧
  当教师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大门后,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读书。
  3.家长共读,挥洒于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应是学生、家长、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我与孩子同阅读”活动(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亲子阅读”)。每周五向全班同学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带回家和父母亲共同阅读,反复讨论,下周一与同桌合作在《小组学习心得》上写上各自的体会,把记录本交给老师审阅。最后全班交流心得,回家告诉父母成果,达到亲子互动,共同提升水平的目的。
  营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如同花香一般,熏陶带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4.多样评价,博识以恒
  我根据学生平时非常关心自己的QQ等级这一现象,就借鉴了这种等级制度来作为学生的读书奖励措施,具体做法为:采取读书升级的制度考评学生的读书成果,根据其作品质量评等级,根据等级积分,当积分足够将升级成为星星级、月亮级和太阳级的三级称号。当学生获得太阳级别的读书之星称号时,便可获得奖品──老师准备的精美的书籍一本。为了获得星级称号,孩子们比以往努力多了,课间可见三五个孩子坐一起看同一本书,还有孩子会讨论自己看过的有趣故事,更有孩子会让我帮忙推荐书籍。
  从实施制度至今,他们创做出了一本更比一本精美的读书作品,已经有13名孩子获得了星星级证书,正朝着月亮级进发……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参考文献:
  江平.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前店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学情研究;有效性;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有效理解为用“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课堂教学快速地完成教学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机械模仿的、重复性的知识训练,以应付考试。这种“快步走,常回头”
“分割方块”一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7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中的一道思考题,我将它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分割方块”,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课标的学段目标,制订了本课的目标,并采取多元学习策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介绍知识,感受数学文化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则数学小知识——欧几里德和《几何原本》,开篇点出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善于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下面的规律探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精选三条标语编为一则材料,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竹石》道出了竹子的风骨。  竹,似草非草,似木非木。然而它的功用,非草木可比。  竹,“未出土時先有节”,后破土而生,生而有威。幼年谓之笋。竹笋即可入食,鲜、干均可。人和动物皆可食用,国宝大熊猫尤其喜爱。青年竹可用于造纸,也可用于纺纱织布。成年竹用处更多,编筐篓、渔具,制乐器、器皿、家具、装饰品、艺术品和各种容器,用作板
邵半仙是个卜卦算命先生,都传他的卦卜得极准,有名有姓有地点,不由人不信。  猷州城里,有一对中年夫妻,结婚二十多年了甚是恩爱,男人服装生意倒腾得越来越大,有一天开上私家车了,满世界转悠,却总是把女人晾在家里。女人起了疑心,背着男人来找邵半仙卜卦。邵半仙神神秘秘地鼓捣一番,面露怜惜之色,对女人言道:“世应相生,应爻变动,与日辰相合,你这婚姻怕是难以为继,将作劳燕分飞了!”  女人一路哭着回去,跟男人
摘 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玩是孩子的天性,往往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也能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这种玩是没有目标的,是散乱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往往就会在这样的玩中悄悄溜走。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
一  我想跟你说说我的父亲。在说这事之前,我先向你介绍一下我母亲的情况吧。  我的母亲叫秀娟,很好听的一个名字,就像她本人一样,清秀俊丽。母亲在商店做营业员,工资不高,每天还很忙,因此,我从小就很懂事。听母亲说,我的父亲是一位警察,可惜在我出生之前,他就不在了,是见义勇为中牺牲的。根据母亲的叙述,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地上腾起厚厚的尘埃,路边的树叶被弄得灰头土脸,很不像样子。父亲骑着摩托车去城里执行
一、背景介绍  从最近几年的听说人机测试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由于听不懂内容,或没有好的听力答题技巧,导致失分惨重。然而如何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成了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二、案例呈现  2012年下学期换了全新的牛津英语教材,内容较以前的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综合技能这一板块的变化最大,不仅前面的听力听和写内容都换了,而且speak up部分比以前
摘 要:对口单招考试中增加了案例分析题,这类题型不仅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考试中的这种变化,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就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引导学生强化技能。  关键词:对口单招;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方法  对口单招是对口单独招生的简称,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江苏省于1987年开展对口单招,
为了让孩子细心观察,积累素材,提高表达能力,我设计了在校园“认养一株树”的活动。组织这个活动的缘起,是我接任四年级语文课后,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在“写一处自然景观”的单元作文时,大多只会用“美丽极了”去形容,除此之外,就没有词了。  描述旅游见闻,就像一些段子所说,“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看景点就是拍照,回家什么也不知道”,笔下没有什么印象深的可写。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人事缺乏观察、发现和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