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的形象 个性的使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生: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洪教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从歪戴着头巾可以看出他不是个好人。
  生:从挺、歪戴着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个蛮横之人。
  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林冲是连忙站起采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到上首坐了。上首是什么地方?想想,这句话该怎样读?
  (学生练读。)
  师:一个是让。一个是上,这是什么让?
  生:“礼让”。
  师:你能做到礼让吗?
  生:能做到。
  师:洪教头的话怎么读?
  (学生读书。)
  师:称林冲是什么人,来干什么?他说的话是什么话?
  生:是讽刺的话。
  生:是不礼貌的话。
  生:是不讲理的话。
  师:这就是恶语伤人。林冲让了吗?什么让?
  生:忍让。
  师:你知道林冲是什么原因被押解沧州?
  生:被坏人陷害。
  师:在这种情况下还忍让,你能做到吗?
  (指读洪教头的话。)
  师:最后比武是林冲愿意的吗?
  生:这是被逼的,这就叫挑衅。
  师:林冲连说:“不敢,不敢”,还叫什么让?
  生:退让。
  (生齐读礼让、忍让、退让。)
  师: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到礼让,忍让不易做到,退让更不易,这算不算英雄好汉?
  生:是真正的英雄。
  师:哪一节写他们真打斗的?
  生:第七节。
  师:这场打斗不一样,人物的心情不一样,表现的性格不一样?看看两人怎样表现的?
  (学生放声读。)
  师:理解招式,林冲是“拔草寻蛇”。洪教头是“把火烧天”,这分别是什么招式?
  生:边做动作边说,“把火烧天”是从上往下打,“拔草寻蛇”是打人的脚部。
  师:林冲和他打的只有两个动作,是什么?
  生:横,扫。
  师:写洪教头打的动作是?
  生:“劈”。
  师:“劈”是专打人的什么地方?
  生:头部。
  师:这是把人往什么里打?
  生:把人往死里打。
  师:林冲的“横、扫”是打什么部位?
  生:腿、脚部分。
  师:林冲是真打吗?
  生:不。
  师:是点到为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让?
  生:是“宽让”。
  (生齐读第七节,感受林冲的宽让。)
  师:现在是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生:高兴。
  ……
  
  教学反思
  
  在以上片断中,我们感受到了林冲内心一种“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林冲的待人处世事事以“让”为上,这是他的个性使然。对高俅这样的“仇家”都能让,何况是一个教头呢?林冲是《水浒传》中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他十分冤枉。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看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哄骗诱奸,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课文灵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鲜活、独特的个性特征。一个“让”字,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极富灵性。通过文本的语言、动作描写讲活林冲、读活林冲,也更激发了学生对梁山好汉的兴趣,对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以此形成了一段美好的阅读期待。
其他文献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源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个单元教材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说(写)具体、抒真情。执教者为李华明老师。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懂你》,在轻缓的音乐声中,师生互致问候,开始上课。  2、背诵古诗《游子吟》。  我们学过一首
【教材分析】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三年级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美丽的西沙群岛》、《“东方之珠”》和两首描写祖国美丽山河的古诗之后。因为有前面几篇课文作铺垫,学生的交际情感更易激发。从话题上看,这一内容既可以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属于“介绍”类话题。展开这一话题需要老师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从学情来看,三年级学生介绍一处景
在陇原大地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妇女,她们不仅掌握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用一份“匠心”精神,認真、执着地对待她们的工作,对待她们手中的“产品”。她们手中的“绝活”,是许多个不眠之夜、年复一年地坚持与钻研的成果。她们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精美绝伦的作品,她们身上体现的更是一种无比可贵的工匠精神。在追求速度、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当下,她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传承与发扬值得社会的肯定,她们的精神值得每一
我跟陈贺文结婚了。小姐妹调侃说我嫁给了“信用卡”。大家调侃的话里夹杂些许嘲讽的味道,因为谈恋爱时陈贺文送给我的定情礼物不是浪漫的玫瑰花,也不是象征爱情恒久的戒指,而是一张信用卡。陈贺文并不是大款,大家只是以此比喻嘲笑他不懂风情。于是,婚后我暗暗定下一个目标,决定对老公进行“情趣熏陶”——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他的浪漫情调。  婚后第一个情人节的前一天,我循循善诱:“明天是什么日子啊?”老公看看手机,
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验教材正由编者的案头进入课堂,接受实践的检验。实验教材到底怎么样?当前的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搞清这些问题,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坚持在学期末组织区域实验教材试用情况调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对一年级教材试用情况的调查感受。二年级的调查分别在三、四册期末进行,涉及257个实验班,回收书面问卷调查表514张。通过对调查表的阅读、统计和分析,初步明确了二年级教
编者按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性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新时代深入探索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具迫切性和针对性。  劳动教育不仅是助力和增强其他几育的路径和手段,更是育人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
身为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科研负责人的费伦猛刚从学校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又在为下一次“教科研”讲座奔忙。近一年,费伦猛为辅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已进行近50场辅导讲座,面授培训5 100余人,远程培训21 000余人。  “小课题研究”这一诞生于中小学,以教师短期内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采用适宜方法进行实践改进的研究形式,因其非凡的意义广受中小学重视。当下,“小课题研究”的热度正在持
编者按:  “如何在21世纪培养教师”(How to Prepare Teachers in the 21st Century)是东西方教师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挑战。为了探讨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之路,促进教师教育领域学者及同仁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成功承办了第一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本刊特设专栏,推出了几篇关于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峰
《苏格拉底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phaedo),用的是杨绛先生九旬之际由英文转译的译本。柏拉图的对话,多以主要对话人的名字作为篇名,斐多是众多追随苏格拉底的青年当中的一个,和朋友们陪伴老师到最后一刻。当一个叫伊奇的人向他打听苏氏赴死的详情时,斐多便讲述了他的老师饮鸩服刑当天,在雅典监狱里和一帮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所以《斐多》的题记是“论灵魂”,伦理
从结构上看,文言文的注文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部分,如“〔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中的“〔子犯请击之〕”,用括号作了标记;二是注释部分,如“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文言文注释有两个方式,一是同义注释,二是非同义注释。同义注释是采用同义语言单位对被注释语言单位进行字面的解释,非同义注释是采用非同义语言单位对被注释语言单位进行字外的解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也存在着同义和非同义两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