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 悲壮古今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s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篇。《荆轲刺秦王》一文语言描写生动流畅,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突出,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叙述事件起伏跌宕。笔者反复品读,为行文之流畅而感叹,为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而击节,更为主人公荆轲之悲情命运而动容惊心。掩卷沉思,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中最悲壮、最悲情的一个,其勇可赞,其智可叹,其忠可传,其行可壮!
  《荆轲刺秦王》一文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可谓震烁古今。本篇文章着重从“悲壮之气”这个角度解读一下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
  一、看天下大势:战国末期秦纵横,六国混战燕难行
  战国末期,六国先后灭亡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其中燕排在倒数第二位,可以说“唇已亡,齿正寒”。《荆轲刺秦王》开篇交代荆轲刺秦的背景,其言曰:“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从中看出,燕为小国,虎狼之秦早已眈眈相向,四国已灭,只剩燕齐,燕之处境,悲之至矣。然燕虽小国,岂能束手待擒,进而引出燕之救亡之计,但燕之救亡之计在秦纵横之背景下,焉能有所作为?知难而发壮为,国悲之气渐浓,愈加显出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
  二、看燕国计策:燕丹恐惧激荆卿,荆卿有待意气生
  苏洵《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这里,苏洵道出了一个对燕国极为残酷的事实:秦国之强大,燕国之弱小(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情理之中。然燕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尽管弱小,尽管无助,但也不想束手待毙。因智力孤危,因燕太子丹恐惧,于是剑走偏锋,招刺客,刺秦王。但刺杀秦王,谈何容易!理性分析,单凭一个刺客,对抗一个强大的秦王,以挽救一个孤危之国,注定是一个悲剧。但对于荆轲来说,足够悲壮,也够悲情!事实上,就算刺杀了秦王,燕国也终免不了灭亡,只不过徒增悲情而已。
  燕太子丹,显然不够沉稳,也没有荆轲的睿智,他缺乏周全的谋略,其急于求成的性格、意气言语的刺激,更增加了荆轲此行的悲剧气氛。太子丹缺乏谋略智慧的意气表现:一是一任催促。荆轲“行而无信”,而不知道主动为荆轲刺秦做好准备,之后却是荆轲体谅燕太子丹,求取秦王赏金千斤之樊於期首。二是选人不当。燕太子丹识人不准(选择秦武阳做荆轲副手),以致功败垂成。三是不解荆轲“顷之未发”。燕太子丹“迟之”,复请“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以刺激荆轲,待荆轲一表心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太子竟不做挽留,客未至而“遂发”!悲剧之发生,已伏其中矣。
  荆轲此行,悲壮之为气也!
  三、看送别气氛:太子宾客衣冠白,击筑和歌慷慨声
  荆轲刺秦,于燕而言,国之大事!送行之礼节,亦不可少。本应该壮行,一出行而必胜归来,但看看送别气氛之悲情,似乎在为结局做注脚!其悲情表现:
  其一,送行日,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表面上看似乎是“哀兵必胜”,实质上是“有去无回”,置荆卿于死地也,其中悲情,荆轲最明。
  其二,好友高渐离击筑送行,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击筑和歌,为何能让士“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盖其皆知事之悲情也。
  最终,荆轲无助而决绝的“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已行,悲壮之为气也,震烁古今。
  四、看刺客表现:武阳色变难大任,荆轲八创笑不成
  因为前因,可预知后果,荆轲刺秦,伏笔已埋,结果早定,只是过程会有变数,但荆轲之悲情、之悲壮之气难以易也。其悲情表现:
  其一、秦武阳色变振恐。既至秦,遗宠臣,使言于秦王;秦王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对荆轲来说,计划的起始程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然秦武阳色变振恐,险些坏了大事,所幸荆轲够沉稳机智,但却暴露了秦舞阳在荆轲持匕首刺秦王的实际过程中,指望不上。事情发展恰恰如此,后文根本不提秦武阳,足见荆轲之孤,刺秦之悲。
  其二、荆轲八创笑不成。荆轲显然不是传说的侠客,一击不中;同时也低估了秦王,秦王终于把剑拔出,一剑砍断荆轲左大腿。尽管荆轲尽力将匕首掷向秦王,不中,秦王复击荆轲,荆轲被八创,仍倚柱笑,箕踞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中看出,荆轲绝非是一个鲁莽的刺客,然其欠远谋却为其写下了一个悲情有充溢着悲壮之气的感叹号!
  五、看刺秦结局: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平
  荆轲终究被斩,以行动践行诀别之言;荆轲虽事未成,亦让秦王目眩良久。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荆轲的悲情,此时,已不是他个人的悲情,而是一个国家的悲情了!乱世造英雄,而荆轲注定是一个悲情英雄,悲壮之为气也,天地动容!
  合上书本,掩卷沉思,荆轲之悲情,生前已注定,仍有壮举行,古今皆动容!
其他文献
所谓点拨,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阻塞、心理疑惑等现象给以障碍排除,开启他们的思维门径,点亮他们的思想火花,最终引领他们寻求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因而,巧妙的点拨,能生成妙趣横生的课堂;艺术地使用点拨之法,对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十分有效。  一、巧抓点拨时机  点拨最讲究时机和火候。时机太早,火候欠佳,学生便会疑上加
【摘 要】文言文教学价值与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思想认识产生了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困扰中学生和老师的一个难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徑。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的:强调出声的“诵读”;学会推断确定实词词义的方法;用名句名段引路;分化任务学生讲解;试写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有效教学 兴趣培养     文言文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仍然占有举足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在实施语文人文性要求的过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依托文本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其学科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美好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审美情趣 文本优势 创新能力 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为此,高中语文应依托文本优势,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画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们。无论是行吟江畔的屈原还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抑或是豪放不羁的李白,他们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遭遇竟是那样的大相径庭。在遭遇仕途上一连串的打击与迫害之后,屈原以死来明志,“虽九死吾犹未悔”;陶渊明身居东篱赏花饮酒,“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而李白也选择做一个“常时饮酒逐风景”的酒仙诗仙了。在看到那些人身上的坚贞忠诚、洁身自好、独立自我之后
《秋天的怀念》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已故母亲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这篇散文文质兼美,给小学生讲就要抓住“母爱”的字眼。今天看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的视频,感觉到真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的是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的“歌颂母爱,珍爱生命”的课堂,我们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窦
【摘 要】本文是对戚光宇老师在执教诗歌《琵琶行》的点评。这堂课能够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语文特性、诗歌特点和《琵琶行》的特色,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之间探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出了一堂值得肯定的、高质量的好课。这堂课知识的自主学习、文本的探究解读、诗歌语言的体验、鉴赏能力的迁移等方面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教益。  【关键词】教学实录 点评 启发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深入人心,美丽、善良、勤劳,知书达礼,自尊又自强,对爱情极为忠贞,敢于殉情来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常常思考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的社会悲剧说(封建家长制导致)、门不当户不对说、焦母恋子情结说等等以外,是否也可以从刘兰芝性格这一点作为突破口,探讨焦刘爱情的悲剧原因,进而重新审视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借以说明焦刘爱情的内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高考语文卷的语用类试题也在不断变化,高考既要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查,也要对其思想素质、审美能力进行考查,这也体现着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内在要求。以前这些题型考查的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限制性较强。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看,语用题不断地放宽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和表达的限制,知识涵盖面越来越广,涉及能力点越来越多,考查的综
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各尽其妙,异彩纷呈。有直抒胸臆之呼唤,有借景抒情之婉转,有托物言志之蕴藉,有比兴用典之含蓄,还有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依依不舍、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难舍或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就是“对写法”。  试看下面五首诗,分析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并谈
【摘 要】考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到更具有应对色彩的“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已有的文本阅读经验更有效地呈现,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圈点 限定 转换 比较     三年来,江苏高考的文学类文本,从文质兼美、充满哲学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阿城的具有浓郁西南风情的《溜索》,再到写抗战时西南联大生活的《这是你的战争》,文本的风格一直在变,文本的问题设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