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手机短信自身特点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很好结合,手机短信在大学校园日渐风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手机短信正负面影响的深入分析,从大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政府部门和短信运营商的角度积极探讨如何引导和管理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运用,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手机短信;德育;大学生;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态,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鉴于短信自身特点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很好结合,手机短信在大学校园日渐风靡,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手机短信的使用现状,深入分析其流行原因,积极探讨如何利用短信这一载体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以促进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和德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现状
  年轻人无疑是"短信一族"的主力。而大学生则是这一群体的主流,以至于有人笑称:一个大学生,如果不在学习,就在发短信;如果不在发短信,就在翻地址本准备发短信。短信交流已渗透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41.1%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发送手机短信在10条以上,甚至个别学生达到了每天50条以上,说明大学生已经把手机短信作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手机短信在大学校园流行原因
  手机短信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逐渐取代传统方式如电话、书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趋同心理,崇尚同辈文化,而这正是拇指文化在高校得到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拇指文化"在校园的流行实际上是大学生提高自我内驱力的重要表现。其次,手机短信自身的特点。手机短信自身时尚个性、到达无限、间接隐秘等特点使得短信文化在高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无论从手机外观选择,短信套餐的使用,以及短信内容的发送上都充分体现个性化设计,这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需要。而且,短信是一种间接传播方式,它能给发信人和接信人更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问,故不喜张扬的短信比铃声大作的电话更有分寸,也更契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
  三、手机短信流行现象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无论是日常的情感交流,还是紧急信息发布,短信对于大学生的生活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模式。当然,对于这种影响我们应作一分为而二的具体分析: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对大学生德育的有利影响
  1.对大学生德育载体的积极影响
  2.对大学生德育方法的积极影响
  (二)手机短信流行现象对大学生德育的不利影响
  1.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消极影响
  诚信是做人的基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手机短信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1)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有些学生上课与否完全取决于老师点名与否,听凭同学短信呼唤才缓缓步入课堂,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2)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作弊行为。"据调查:大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占到了大学在校生的26.7%,而作弊者中利用短信作弊的竟达52.6%。"[1]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监管难度。
  2.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大学是个社交活动丰富的场所,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结识新朋友,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可有些同学过度迷恋手机的方便快捷,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与同学朋友的聊天上,减少了与同学的面对面交流,降低了直面交流能力,从而减缓了大学生的社会卷入程度,影响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拇指文化对大学生影响最明显、危害最大的就是"短信综合症"。患者对短信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最多每隔十分钟就会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看有没有短信,如果没有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容易分心走神,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大学生持续的学习过程经常会被不期而遇的短信打断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过程,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学习质量下降。
  四、引导和管理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运用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德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诸多变化,如何灵活的运用这一新兴的传播载体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社会有关部门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高校教育部门
  高校教育部门可以充分运用手机的便捷性、即时性、隐蔽性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更积极有效的开展。首先,运用手机短信的便捷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探索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其次,针对突发事件,构建短信群发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最后,以短信交流为平台,开设短信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更有效的保护大学生的隐私。
  (二)大学生自身
  "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人短信规则往往建立在短信道德之上,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把握住聊天与骚扰的界限,把握住调侃与侮辱的界限,把握住幽默与"黄祸"的界线,塑造良好的短信道德。"[2]不编辑不转发不良短信,对于广告、获奖、传销短信要学会甄别,不轻易上当,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应对各种社会诱惑与挑战,抵制不健康的短信内容,提高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三)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通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力度,要对运营商如何过滤不良信息、恪守商业诚信提出具体的要求;建设对短信进行管理和监控的专用平台;同时要严格控制群发功能,缩小信息发送范围;完善移动信息短信的功能,使之实施对短信息内容的监控管理,采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堵住有害信息的来源。"[3]鉴于大量短信往往通过服务器和网站发送的现状,有关部门还要正本清源,从源头上加强网络管理。
  (四)短信运营商
  作为辨识短信内容的一道天然屏障,运营商对及时有效的过滤并剔除不良信息,以营造良好的短信运营环境责无旁贷。因此,抵制不健康的短信息,应该从源头着手,规范短信息活动参入者的发送行为,加强对移动用户、移动通信公司、短信息服务单位的信息安全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努力实现行业自律。
  总之,手机短信所衍生出的"拇指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开放性、快捷性给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和无限发展的空间。但"拇指文化"兴起的短暂性和发展的不稳定性又决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掌握工作主动权、因势利导,真正让一种技术服务于管理、一种文化服务于教育。
  参考文献:
  [1]焦晓云,聂品:拇指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4):34-37.
  [2]黄海,刘吉发,杨溪: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青年研究,2005,6:15-20
  [3]段晶晶: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_拇指文化[N].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16  教师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体力量,其素质水平、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水平,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大潮铺天盖地、滚滚而来,这就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作为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才能培养和造就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千千万万个合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