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犯罪学研究发现:大量严重的犯罪行为是从青少年时期的那些轻微的不良心理行为演变而来的。如果能对他们的这些不良心理行为给予恰当的干预和处理,采取合理的措施,就可防止转变为违法、犯罪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较之其他学校差,在每个班级中几乎都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存在。文章结合相关案例,探究了职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职校学生 不良行为 原因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类型及严重的危害性
不良行为一般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在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不减的背景下,经过教育体制的筛选,大量在初中阶段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涌入了中职学校,给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我根据在职业学校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的经验,将中职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分为三类:(1)厌学。中职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上课睡觉或心不在焉,自习课吵闹,对作业置之不理,课余时间不复习,考试交白卷,实验课上嬉戏,实践课不积极,等等;(2)违纪。中职学生的违纪现象也相当普遍。比如旷课、迟到、早退、毁坏公物、顶撞教师、屡犯课堂常规、打架、吸烟、喝酒、赌博、沉溺网吧,等等;(3)不良性格特征。中职学生常表现出来的不良性格特征有:任性、偏执、狭隘、自私、懒散、冷漠、自卑、忧郁、惟我独尊,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本人还有对学校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1.对学生本人而言。这些不良行为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都有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实训、考试只是走走过场,上课讲话甚至睡觉,实训课可以逃课、考试从拿到考卷名字不写就开始睡觉……最终带来的后果就是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实在是没意思,早早就辍学;还有部分学生出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在学校继续混下去,而最终也因为没有顺利地完成学业拿不到畢业证;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种种的不良行为屡屡违反学校的教育常规而被学校开除。
2.对老师和学校而言。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挫折感经常溢于言表,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迹象。
这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上课像赶集一样,教学过程几乎成了走一个过场,使那些想听想学的同学也听不进、学不进。下课后整个校园因为部分学生的原因嘈杂无比。学校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课间管理、宿舍管理、放学秩序维持,等等,大大增加了学校管理的成本。
二、探究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及案例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成人社会的影响,又与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有关。
1.家庭教育的欠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与子女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父母离异、父母有一方死亡、或者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家庭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是叛逆、粗暴、敌意等行为倾向。有的父母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对子女放任自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的家庭是由于教育能力有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父母忙于谋生,在子女身上投入的时间不够,或者过于溺爱、娇惯、袒护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子女不良行为的产生。
我班有一位范同学,其父母在初三那年离异,母亲因此去了外地工作,父亲也在外工作,只有双休才能回家。范同学也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对于父母的离异甚至不知情,只是知道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见过母亲。孩子的内心有一种被父母遗弃的感觉,整个初三一年范同学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致初中毕业仅考了300多分。进入我班后,虽然已经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但他似乎还没有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几次和他因为学习的问题谈过心,他都表示出对学习的无所谓,甚至流露出父母遗弃自己,自己已经没有希望的感觉。在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中,无论老师和他爷爷奶奶做了多少的思想工作,他还是一味地放任自流:厌学、早恋。更觉得可悲的是学校多次和他的父亲联系,希望他能配合学校的教育,可这位父亲还是没能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
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确实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往往存在不良行为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受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指电视电影媒体中某些镜头不适合青少年观看,如格调低下的爱情戏、暴力、枪拼等,对学生刺激性较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多多少少也会让学生受到传染,如赌博活动,一些游手好闲无业青年的滋事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问题忽视不得。
(1)其中比较重要的不良影响还在于不良朋友的诱使、教唆、威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同龄人的依赖性增强,对同龄人群体的归属感也增强。他们总是选择兴趣、爱好、性格、观念等相近的人作朋友,愿意与同龄朋友一起商量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希望相互谅解、关心、同情和支持,从这样的交往中获得多方面的心理满足,特别是当他们得不到父母、教师等成年人理解时,他们对同龄朋友和同龄群体的依赖性更为加重,他们十分看重这样的友谊,渴望从同龄群体中得到温暖,服从群体的要求。因此,当同龄群体中有人提出一项建议时,即使自己不十分同意和情愿,也会因为顾忌友谊、哥们义气,在群体归属感的驱使下,遵从这个决议。
我班的邵同学就有着类似的情形。邵同学在初中时就因为打群架已经在公安机关备案。进入我们学校之后,邵同学父母也一再和我打招呼要特别关注这个孩子。在刚开学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特别关注他,但这个同学在这段时间里给我的印象就是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不良行为的迹象。但仅仅就是这刚开学的一个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麻烦就接二连三地到来,仅仅就在十月份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就两次打群架。在学校调查此事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这两次打架,他都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究其原因就是帮“朋友”的忙。这也让我能体会到为什么他父母在开学之初就要我特别关注的缘故。在刚开学的一个短暂时间段内,他是在适应这个新的环境,而过了这个适应期,他的交际面在逐渐扩大,其中不乏有些行为不良的学生。在这些不良朋友的驱使下,邵同学顾忌友谊、哥们义气,就出现了连续打架的情形。
(2)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网络泛滥带来的不利影响。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很多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被网络游戏、网恋、色情文学、色情电影所迷惑,常常会引发旷课、夜不归宿、离校出走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有的甚至造成恶性事故。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近年来文化市场混乱不堪,各种恐怖、凶杀、色情的书刊、影碟、录像等非法出版物泛滥成灾,宣传了一些“拳头”加“枕头”的内容,这些低级庸俗的大众传媒腐蚀了广大学生的心灵,为学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设置了较大障碍。
3.学生自身的生理性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人性格和行为的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外,还与人的生理因素密切相关。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等。
类似我班一位丁同学,这位同学从外表看是一位内敛、乖巧的学生。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却把学校宿舍的整个一层楼面的五个消防指示灯全部踢坏。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是他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什么不满吗?还是他有什么看不开的事情需要发泄?无奈之下我们通知家长到校解决这个问题。让我更想不到的是,父亲到校后看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你们学校到底对我孩子做了什么,让他会有这种举动”。而后父亲在系部办公室大吵大闹,在其母亲的再三劝阻之下才稍有平息。经过学生母亲的介绍,孩子的父亲此种现象比较常见,无缘无故会大发脾气甚至对家人大打出手,事后又会为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至此我也没有再向丁同学询问破坏学校公物的动机。可见,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良行为就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中职生不良行为的预防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下仅从教师角度谈谈预防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办法。
把学生不良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教师应善于抓住和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的征兆,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消除于萌芽状态。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特别是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学生平时的生活状况。先从源头上了解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用真心感化学生。教师要消除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排斥态度,并且要相信他们的不良行为通过适当的教育措施是可以矫正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真心使他们得以感化矫正。
多进行家校联系,联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最多的时间却是在学校。进行家校联系将学生的在校动态反映给家长,或是家长将学生在家表现告知老师,这样学校和家长就可以共同关注学生,避免出现教育的真空时间,更加有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职校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调查与思考.新闻排行——现代职教网.
[3]梁桂.中职学生不良行为解读.
关键词: 职校学生 不良行为 原因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类型及严重的危害性
不良行为一般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在大学扩招,“普高热”持续不减的背景下,经过教育体制的筛选,大量在初中阶段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涌入了中职学校,给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我根据在职业学校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的经验,将中职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分为三类:(1)厌学。中职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上课睡觉或心不在焉,自习课吵闹,对作业置之不理,课余时间不复习,考试交白卷,实验课上嬉戏,实践课不积极,等等;(2)违纪。中职学生的违纪现象也相当普遍。比如旷课、迟到、早退、毁坏公物、顶撞教师、屡犯课堂常规、打架、吸烟、喝酒、赌博、沉溺网吧,等等;(3)不良性格特征。中职学生常表现出来的不良性格特征有:任性、偏执、狭隘、自私、懒散、冷漠、自卑、忧郁、惟我独尊,等等。
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本人还有对学校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1.对学生本人而言。这些不良行为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都有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实训、考试只是走走过场,上课讲话甚至睡觉,实训课可以逃课、考试从拿到考卷名字不写就开始睡觉……最终带来的后果就是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实在是没意思,早早就辍学;还有部分学生出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在学校继续混下去,而最终也因为没有顺利地完成学业拿不到畢业证;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种种的不良行为屡屡违反学校的教育常规而被学校开除。
2.对老师和学校而言。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挫折感经常溢于言表,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迹象。
这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上课像赶集一样,教学过程几乎成了走一个过场,使那些想听想学的同学也听不进、学不进。下课后整个校园因为部分学生的原因嘈杂无比。学校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课间管理、宿舍管理、放学秩序维持,等等,大大增加了学校管理的成本。
二、探究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及案例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成人社会的影响,又与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有关。
1.家庭教育的欠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与子女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父母离异、父母有一方死亡、或者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家庭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是叛逆、粗暴、敌意等行为倾向。有的父母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对子女放任自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的家庭是由于教育能力有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父母忙于谋生,在子女身上投入的时间不够,或者过于溺爱、娇惯、袒护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子女不良行为的产生。
我班有一位范同学,其父母在初三那年离异,母亲因此去了外地工作,父亲也在外工作,只有双休才能回家。范同学也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对于父母的离异甚至不知情,只是知道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见过母亲。孩子的内心有一种被父母遗弃的感觉,整个初三一年范同学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致初中毕业仅考了300多分。进入我班后,虽然已经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但他似乎还没有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几次和他因为学习的问题谈过心,他都表示出对学习的无所谓,甚至流露出父母遗弃自己,自己已经没有希望的感觉。在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中,无论老师和他爷爷奶奶做了多少的思想工作,他还是一味地放任自流:厌学、早恋。更觉得可悲的是学校多次和他的父亲联系,希望他能配合学校的教育,可这位父亲还是没能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
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确实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往往存在不良行为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受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指电视电影媒体中某些镜头不适合青少年观看,如格调低下的爱情戏、暴力、枪拼等,对学生刺激性较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多多少少也会让学生受到传染,如赌博活动,一些游手好闲无业青年的滋事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问题忽视不得。
(1)其中比较重要的不良影响还在于不良朋友的诱使、教唆、威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同龄人的依赖性增强,对同龄人群体的归属感也增强。他们总是选择兴趣、爱好、性格、观念等相近的人作朋友,愿意与同龄朋友一起商量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希望相互谅解、关心、同情和支持,从这样的交往中获得多方面的心理满足,特别是当他们得不到父母、教师等成年人理解时,他们对同龄朋友和同龄群体的依赖性更为加重,他们十分看重这样的友谊,渴望从同龄群体中得到温暖,服从群体的要求。因此,当同龄群体中有人提出一项建议时,即使自己不十分同意和情愿,也会因为顾忌友谊、哥们义气,在群体归属感的驱使下,遵从这个决议。
我班的邵同学就有着类似的情形。邵同学在初中时就因为打群架已经在公安机关备案。进入我们学校之后,邵同学父母也一再和我打招呼要特别关注这个孩子。在刚开学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特别关注他,但这个同学在这段时间里给我的印象就是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不良行为的迹象。但仅仅就是这刚开学的一个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麻烦就接二连三地到来,仅仅就在十月份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就两次打群架。在学校调查此事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这两次打架,他都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究其原因就是帮“朋友”的忙。这也让我能体会到为什么他父母在开学之初就要我特别关注的缘故。在刚开学的一个短暂时间段内,他是在适应这个新的环境,而过了这个适应期,他的交际面在逐渐扩大,其中不乏有些行为不良的学生。在这些不良朋友的驱使下,邵同学顾忌友谊、哥们义气,就出现了连续打架的情形。
(2)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网络泛滥带来的不利影响。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很多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被网络游戏、网恋、色情文学、色情电影所迷惑,常常会引发旷课、夜不归宿、离校出走等行为,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有的甚至造成恶性事故。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近年来文化市场混乱不堪,各种恐怖、凶杀、色情的书刊、影碟、录像等非法出版物泛滥成灾,宣传了一些“拳头”加“枕头”的内容,这些低级庸俗的大众传媒腐蚀了广大学生的心灵,为学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设置了较大障碍。
3.学生自身的生理性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人性格和行为的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外,还与人的生理因素密切相关。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等。
类似我班一位丁同学,这位同学从外表看是一位内敛、乖巧的学生。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却把学校宿舍的整个一层楼面的五个消防指示灯全部踢坏。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是他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什么不满吗?还是他有什么看不开的事情需要发泄?无奈之下我们通知家长到校解决这个问题。让我更想不到的是,父亲到校后看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你们学校到底对我孩子做了什么,让他会有这种举动”。而后父亲在系部办公室大吵大闹,在其母亲的再三劝阻之下才稍有平息。经过学生母亲的介绍,孩子的父亲此种现象比较常见,无缘无故会大发脾气甚至对家人大打出手,事后又会为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至此我也没有再向丁同学询问破坏学校公物的动机。可见,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良行为就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中职生不良行为的预防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下仅从教师角度谈谈预防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办法。
把学生不良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教师应善于抓住和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的征兆,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消除于萌芽状态。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特别是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学生平时的生活状况。先从源头上了解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用真心感化学生。教师要消除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排斥态度,并且要相信他们的不良行为通过适当的教育措施是可以矫正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真心使他们得以感化矫正。
多进行家校联系,联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最多的时间却是在学校。进行家校联系将学生的在校动态反映给家长,或是家长将学生在家表现告知老师,这样学校和家长就可以共同关注学生,避免出现教育的真空时间,更加有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职校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调查与思考.新闻排行——现代职教网.
[3]梁桂.中职学生不良行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