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巷》,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有难度,难在学生对诗歌的隔膜,难在对诗歌的技巧把握,难在教学环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改变了过去那种由意象分析入手到情感技巧解析的教学设计,而是以朗诵为突破口,以问题为关键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这堂课我以学生的三个活动贯穿始终:朗读、探究、写作。
一、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更是诗歌学习的切入点。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读更是关键所在。在诗歌的朗诵过程中,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都会在学生的一咏一叹中深入学生的性灵。可以说,朗读,读的是诗人的心,更是朗诵者心曲的自然流淌。
有人说朗读是诗歌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有现实和理论根据的。所以,对于《雨巷》的教学,我特别注重朗读这一环节。事实证明,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握诗歌的“淡淡的忧伤”的情感基调是不难的。然后对于诗歌的音乐美做了理性分析,即诗歌的首尾反复呼应、押韵、叠词反复和节奏。接下来听朗读录音,之后学生自己配乐朗读,过程紧凑而有章法。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都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诗歌唯美而又忧伤的意境,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就有了足够的期待,对于诗歌的鉴赏由原来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转化成一种内在的需要。而这种期待恰恰是对诗歌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
二、探究
这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朗读,我们都感受到了《雨巷》的那种强烈魅力,那么你认为《雨巷》到底美在哪?”这是一个给学生留下充分空间和多元回答的问题。有前面的朗读感受作基础,学生的发言是个性化的。比如:“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姑娘很美,她应该是一个温婉的小家碧玉”,“题目很美,不读诗,仅看一个标题雨巷你已经被那种美打动”,“诗歌有一种留白的美,没有交代诗人和丁香姑娘相遇的细节,而是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油纸伞很美”,等等,不一而足。发言是多元而精彩的。同学们或谈自己的感受,或倾听别人鉴赏,但都是同样热情和专注。可以这样说,学生是真正尝试对诗歌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虽然有些鉴赏是简单甚至幼稚的,但是,我认为经过思考的个性化的简单比那种人云亦云的正确要有价值得多,即使是错误,也有其认知价值,更何况“诗无达诂”,每一首诗都有它不同的解读角度和阐释空间。更何况,这里倾注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了这样的鉴赏,学生不仅对这首诗有了基本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初步尝试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我主要对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做了一些总结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比如讲到丁香,说到了“美、高雅、哀伤”三位一体,讲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因为前面有学生自己的解读做基础,教师对于诗歌的解读已经成为对学生关于诗歌未知空间的有效填充,成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师生共同完成了关于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的解读。而教师完成了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也就完成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任务。我想这恰恰是新课程改革要践行的理念。整个过程中,除了开头的引导,我则把自己定位为和同学一样的诗歌的鉴赏者,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和学生平等而真诚地交流。
《读戴望舒的雨巷》
——孤独的心曲,忧伤的美
再一次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忽然一下子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也许有的诗真的是适合特别的人在特别的心境下阅读吧。诗中那种孤独和忧伤就那样自然而然地打动了我。
油纸伞,悠长的雨巷,江南小镇特有的景致,恍若隔世,惊叹于诗歌女神对诗人的垂青,让他有如此绝妙的意象选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还有比这更恰切的吗?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是一个江南水香孕育的一个小家碧玉。也许她就是那个《错误》当中的如莲花般开落的等在寂寞里的女子,在这样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从小小的寂寞的城里走出来,像诗人一样期许着一个和自己一样结着愁怨的心,或许不是她要等的那个人,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颗孤独的心,在那一刻彼此相通。他们肯定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在那样一个唯美而又忧伤的意境中,彼此的一个眼神,便已是泪流满面。然后,就这样走远……曾经看过一些人对《雨巷》的解读,说诗人渴望一个能读懂自己的知己,所以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丁香姑娘最后还是消失在那雨巷的尽头,诗人最终还是孤独。“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无意否定别人的阅读,但是还是希望灰冷的天空能有一丝的亮色,孤寂的内心能体会到一丝柔软和慰藉。
这样,在两个问题的贯穿下,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了对于《雨巷》这首诗的解读。我想,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对诗歌解读的方法,思考的习惯,情感的涤荡,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语文的重新认知和感受。
三、写作
以诗歌单元为背景,以学生对诗歌的热情为背景,设计了一个作业,即让学生写一首诗,主题字数不限,现列一篇在班级展览的学生习作如下。
星?摇 童年
王 ?搖智
黑暗的天空中
星星在孤单地闪烁
微弱的光亮
穿透我蒙尘的记忆
奶奶家的小庭院
有多久不曾去过
后山的那条小河
是否可以看得见畅游的鱼儿
在繁星满天的日子里
是否还听得见昔日的欢声笑语
看得见在夜色下奔跑的身影
时间的海将我淹没
却将那金色般的梦留在彼岸
抬头望见的是点点星光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当然,有些作品是简单的甚至不通的,但毕竟,学生对于诗歌由原来的不认识、没兴趣到已经自己拿起笔来用诗歌书写自己的内心,这是最可贵的。当我把这些作品贴在班里展览时,同学们的反映是热烈的,诗歌被选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而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同学虽有失落,但更多的还是羡慕,当然还有不服气。而这一切,都是我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让学生充满期待的开始,以后的任务更多,也更繁复。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这是一个质朴的真理。
一、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更是诗歌学习的切入点。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读更是关键所在。在诗歌的朗诵过程中,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都会在学生的一咏一叹中深入学生的性灵。可以说,朗读,读的是诗人的心,更是朗诵者心曲的自然流淌。
有人说朗读是诗歌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有现实和理论根据的。所以,对于《雨巷》的教学,我特别注重朗读这一环节。事实证明,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握诗歌的“淡淡的忧伤”的情感基调是不难的。然后对于诗歌的音乐美做了理性分析,即诗歌的首尾反复呼应、押韵、叠词反复和节奏。接下来听朗读录音,之后学生自己配乐朗读,过程紧凑而有章法。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都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诗歌唯美而又忧伤的意境,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就有了足够的期待,对于诗歌的鉴赏由原来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转化成一种内在的需要。而这种期待恰恰是对诗歌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
二、探究
这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朗读,我们都感受到了《雨巷》的那种强烈魅力,那么你认为《雨巷》到底美在哪?”这是一个给学生留下充分空间和多元回答的问题。有前面的朗读感受作基础,学生的发言是个性化的。比如:“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姑娘很美,她应该是一个温婉的小家碧玉”,“题目很美,不读诗,仅看一个标题雨巷你已经被那种美打动”,“诗歌有一种留白的美,没有交代诗人和丁香姑娘相遇的细节,而是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油纸伞很美”,等等,不一而足。发言是多元而精彩的。同学们或谈自己的感受,或倾听别人鉴赏,但都是同样热情和专注。可以这样说,学生是真正尝试对诗歌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虽然有些鉴赏是简单甚至幼稚的,但是,我认为经过思考的个性化的简单比那种人云亦云的正确要有价值得多,即使是错误,也有其认知价值,更何况“诗无达诂”,每一首诗都有它不同的解读角度和阐释空间。更何况,这里倾注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了这样的鉴赏,学生不仅对这首诗有了基本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初步尝试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我主要对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做了一些总结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比如讲到丁香,说到了“美、高雅、哀伤”三位一体,讲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因为前面有学生自己的解读做基础,教师对于诗歌的解读已经成为对学生关于诗歌未知空间的有效填充,成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师生共同完成了关于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的解读。而教师完成了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也就完成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任务。我想这恰恰是新课程改革要践行的理念。整个过程中,除了开头的引导,我则把自己定位为和同学一样的诗歌的鉴赏者,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和学生平等而真诚地交流。
《读戴望舒的雨巷》
——孤独的心曲,忧伤的美
再一次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忽然一下子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也许有的诗真的是适合特别的人在特别的心境下阅读吧。诗中那种孤独和忧伤就那样自然而然地打动了我。
油纸伞,悠长的雨巷,江南小镇特有的景致,恍若隔世,惊叹于诗歌女神对诗人的垂青,让他有如此绝妙的意象选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还有比这更恰切的吗?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是一个江南水香孕育的一个小家碧玉。也许她就是那个《错误》当中的如莲花般开落的等在寂寞里的女子,在这样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从小小的寂寞的城里走出来,像诗人一样期许着一个和自己一样结着愁怨的心,或许不是她要等的那个人,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颗孤独的心,在那一刻彼此相通。他们肯定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在那样一个唯美而又忧伤的意境中,彼此的一个眼神,便已是泪流满面。然后,就这样走远……曾经看过一些人对《雨巷》的解读,说诗人渴望一个能读懂自己的知己,所以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丁香姑娘最后还是消失在那雨巷的尽头,诗人最终还是孤独。“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无意否定别人的阅读,但是还是希望灰冷的天空能有一丝的亮色,孤寂的内心能体会到一丝柔软和慰藉。
这样,在两个问题的贯穿下,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了对于《雨巷》这首诗的解读。我想,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对诗歌解读的方法,思考的习惯,情感的涤荡,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语文的重新认知和感受。
三、写作
以诗歌单元为背景,以学生对诗歌的热情为背景,设计了一个作业,即让学生写一首诗,主题字数不限,现列一篇在班级展览的学生习作如下。
星?摇 童年
王 ?搖智
黑暗的天空中
星星在孤单地闪烁
微弱的光亮
穿透我蒙尘的记忆
奶奶家的小庭院
有多久不曾去过
后山的那条小河
是否可以看得见畅游的鱼儿
在繁星满天的日子里
是否还听得见昔日的欢声笑语
看得见在夜色下奔跑的身影
时间的海将我淹没
却将那金色般的梦留在彼岸
抬头望见的是点点星光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当然,有些作品是简单的甚至不通的,但毕竟,学生对于诗歌由原来的不认识、没兴趣到已经自己拿起笔来用诗歌书写自己的内心,这是最可贵的。当我把这些作品贴在班里展览时,同学们的反映是热烈的,诗歌被选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而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同学虽有失落,但更多的还是羡慕,当然还有不服气。而这一切,都是我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让学生充满期待的开始,以后的任务更多,也更繁复。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这是一个质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