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鼓励发言的问题设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yo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巷》,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有难度,难在学生对诗歌的隔膜,难在对诗歌的技巧把握,难在教学环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改变了过去那种由意象分析入手到情感技巧解析的教学设计,而是以朗诵为突破口,以问题为关键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这堂课我以学生的三个活动贯穿始终:朗读、探究、写作。
  一、朗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更是诗歌学习的切入点。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读更是关键所在。在诗歌的朗诵过程中,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都会在学生的一咏一叹中深入学生的性灵。可以说,朗读,读的是诗人的心,更是朗诵者心曲的自然流淌。
  有人说朗读是诗歌学习的第一要素,是有现实和理论根据的。所以,对于《雨巷》的教学,我特别注重朗读这一环节。事实证明,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握诗歌的“淡淡的忧伤”的情感基调是不难的。然后对于诗歌的音乐美做了理性分析,即诗歌的首尾反复呼应、押韵、叠词反复和节奏。接下来听朗读录音,之后学生自己配乐朗读,过程紧凑而有章法。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都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诗歌唯美而又忧伤的意境,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也就有了足够的期待,对于诗歌的鉴赏由原来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转化成一种内在的需要。而这种期待恰恰是对诗歌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
  二、探究
  这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朗读,我们都感受到了《雨巷》的那种强烈魅力,那么你认为《雨巷》到底美在哪?”这是一个给学生留下充分空间和多元回答的问题。有前面的朗读感受作基础,学生的发言是个性化的。比如:“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姑娘很美,她应该是一个温婉的小家碧玉”,“题目很美,不读诗,仅看一个标题雨巷你已经被那种美打动”,“诗歌有一种留白的美,没有交代诗人和丁香姑娘相遇的细节,而是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油纸伞很美”,等等,不一而足。发言是多元而精彩的。同学们或谈自己的感受,或倾听别人鉴赏,但都是同样热情和专注。可以这样说,学生是真正尝试对诗歌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虽然有些鉴赏是简单甚至幼稚的,但是,我认为经过思考的个性化的简单比那种人云亦云的正确要有价值得多,即使是错误,也有其认知价值,更何况“诗无达诂”,每一首诗都有它不同的解读角度和阐释空间。更何况,这里倾注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了这样的鉴赏,学生不仅对这首诗有了基本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初步尝试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我主要对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做了一些总结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比如讲到丁香,说到了“美、高雅、哀伤”三位一体,讲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因为前面有学生自己的解读做基础,教师对于诗歌的解读已经成为对学生关于诗歌未知空间的有效填充,成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师生共同完成了关于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的解读。而教师完成了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也就完成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任务。我想这恰恰是新课程改革要践行的理念。整个过程中,除了开头的引导,我则把自己定位为和同学一样的诗歌的鉴赏者,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和学生平等而真诚地交流。
  《读戴望舒的雨巷》
  ——孤独的心曲,忧伤的美
  再一次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忽然一下子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也许有的诗真的是适合特别的人在特别的心境下阅读吧。诗中那种孤独和忧伤就那样自然而然地打动了我。
  油纸伞,悠长的雨巷,江南小镇特有的景致,恍若隔世,惊叹于诗歌女神对诗人的垂青,让他有如此绝妙的意象选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还有比这更恰切的吗?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是一个江南水香孕育的一个小家碧玉。也许她就是那个《错误》当中的如莲花般开落的等在寂寞里的女子,在这样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从小小的寂寞的城里走出来,像诗人一样期许着一个和自己一样结着愁怨的心,或许不是她要等的那个人,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颗孤独的心,在那一刻彼此相通。他们肯定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在那样一个唯美而又忧伤的意境中,彼此的一个眼神,便已是泪流满面。然后,就这样走远……曾经看过一些人对《雨巷》的解读,说诗人渴望一个能读懂自己的知己,所以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丁香姑娘最后还是消失在那雨巷的尽头,诗人最终还是孤独。“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无意否定别人的阅读,但是还是希望灰冷的天空能有一丝的亮色,孤寂的内心能体会到一丝柔软和慰藉。
  这样,在两个问题的贯穿下,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了对于《雨巷》这首诗的解读。我想,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对诗歌解读的方法,思考的习惯,情感的涤荡,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语文的重新认知和感受。
  三、写作
  以诗歌单元为背景,以学生对诗歌的热情为背景,设计了一个作业,即让学生写一首诗,主题字数不限,现列一篇在班级展览的学生习作如下。
  星?摇 童年
  王 ?搖智
  黑暗的天空中
  星星在孤单地闪烁
  微弱的光亮
  穿透我蒙尘的记忆
  奶奶家的小庭院
  有多久不曾去过
  后山的那条小河
  是否可以看得见畅游的鱼儿
  在繁星满天的日子里
  是否还听得见昔日的欢声笑语
  看得见在夜色下奔跑的身影
  时间的海将我淹没
  却将那金色般的梦留在彼岸
  抬头望见的是点点星光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当然,有些作品是简单的甚至不通的,但毕竟,学生对于诗歌由原来的不认识、没兴趣到已经自己拿起笔来用诗歌书写自己的内心,这是最可贵的。当我把这些作品贴在班里展览时,同学们的反映是热烈的,诗歌被选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而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同学虽有失落,但更多的还是羡慕,当然还有不服气。而这一切,都是我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让学生充满期待的开始,以后的任务更多,也更繁复。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坚信这是一个质朴的真理。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题和焦点。本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结合小学数学目前存在的实际,提出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这一观点及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 培养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班主任的评语撰写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从沿袭多年的“该生……”转而到如今的“你……”的句式,从冷着面孔说话、侧重结论性的评判到细细而谈,娓娓而道地体现亲切感、人情味的谈心中,我们不难看出:悄然改变的不仅是一种结构,更是方式、观念的改变。  在各类个性化评语中,书信式评语是一条打通师生情感交流的绿色通道。结合自身撰写书信式评语的体会来说,书信式评语很好地促进了师生情感相长:从
摘 要: 本文对武汉地区的15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人工核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结论: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行为,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弊的原因是没复习好怕挂科,并提出了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考试作弊 阻止作弊对策  考试作弊是大学较为普遍,也较难控制的现象。本论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武汉地区独立学院非毕业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调查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一个‘为什么’。”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20世纪初,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豪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
摘 要: 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三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知识重难点的突破与能力提升,又要让学生构建完整学科知识体系,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方法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归纳式 问题
摘 要: 我校地处洪泽湖湿地核心区,美丽的自然景观与学校的人文环境交相辉映。让音乐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家乡优美的风光中参与音乐的学习,让音乐教学与生活和谐共鸣,是我们不懈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生活 和谐共鸣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音乐教师怎样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
摘 要: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设计的层次性、目标性和情境性结合,学生带着兴趣性和创造性地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作者通过讲授“Word目录和超链接”一课内容,以此探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Word课程教学 超链接 任务设计    大学教育应该
摘 要: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文言文教学面临很多困境,亟待解决。本文从当前文言文教学困境入手,进一步分析要通过哪些策略改进文言文教学现状,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特色教学。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教学困境 教学策略    语文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可见,吸取古典文学的精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应是文
摘 要: 隐修制度及修道院的出现被认为是在原始基督教社团隐修生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神学异端,早期受到正统教会的排斥和谴责。在一片争议声中,因之而起的修道院却发展成为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并成为中世纪时期社会活动的圆心。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的修道院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而独具一色,有别于埃及修道院。  关键词: 隐修 修道院 凯尔特 埃及  修道院是中世纪时期人们生活生产的中心,是用以庆祝宗教节日、斋期及收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课堂”。  最近,来自江苏全省各地的教师在张家港市某中学观摩了一系列“苏派名师”的“生态课堂展示课”。其中有一节八年级的英语课引起了听课教师的热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8A Unit 4 “Animals in Danger”。这节课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