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思潮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思潮的特色
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民族主义被看作一种社会思潮,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宣扬、保护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期实现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从以上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可知,伦理学视角下的民族主义思潮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向度。在对内上谋求民族独立、平等和尊严;在对外上通过对本民族伦理、道德价值的宣扬和保护,培育民族成员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使他们对本民族怀有强烈的自豪与自信,为实现民族发展而奋斗。
·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列强欺压和侵略予以自觉回应的现代性思潮与日本连续不断的侵华活动密切相关。由于日本对中华民族不断实施侵略、掠夺与歧视的残酷打击,塑造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耻愤交加、空前奋发和最终在绝境中重生的情感品格和精神素质。而要恢复民族自尊就必须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来激发民族主义思想,用章太炎的话说就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 孙中山也强调“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这种强调以传统文化来构建民族自信心进而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思想的思潮便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色。
作为社会心理意识的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特色
民族主义是一个近代性或现代性的范畴。它是一种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一种追求、保护本民族利益和发展壮大自身的主体自觉状态。在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内涵时更多的是需要看到中国在上古时代就形成了华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如果说西方发展的是民族国家的形态,中国则是国家民族的模式,即先有国家政府,然后再由所统辖范围内具有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逐渐组成一个新民族——中华民族。中国的这一特殊模式形成了它独特的民族观念与民族心理意识,大众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特色形成的原因
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先民们建立在宗族血亲基础上的“族类”观念就已相当强烈,“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已深入人心。由于北方未同化的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这种以种族不同,区分异我的民族思想非常强烈,贯穿满清一朝的排满思想及反清复明运动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族类民族思想的普遍与持久。最为明显的是存在着维新派和革命派两种民族观的差异,维新派的民族观是以满汉平等为特征的,即是一种“满汉一体”反帝爱国的民族主义。其代表人物康有为主张“君民合治,满汉不分,以定国是,而一人心”。革命派的民族观是以排满反帝为特征的,对内反对少数民族满族对多数民族汉族的压迫与歧视,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威胁,即“双重革命”。
另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构造了中国民众的心理意识,自然也对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受儒家“仁德”思想的影响,近代民族主义爱国者无不强调“公德”及“合群”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康有为认为“在万国竞争公德合群之时”,中国如果不讲求公德、合群等强国之法,必将难以自立于世界之上,强调“夫求强在合群”,在“合一国之群”。 也正是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缺乏民主思想,因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主权、自由等概念是在国外列强对中国不断进行的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以及文化与种族歧视所导致的民族现实危机的刺激下,逐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作为社会运动的民族主义
在整个20世纪,民族独立是中国人追求的基本价值,在这一价值的指引下,中国人从实践中寻求爱国救亡之路,因此近代民族主义也表现为一系列的寻求民族独立的社会运动。
随着腐败的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有关涉及危害中国主权的治外法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初爱国者曾领导了多次具有较大规模和声势的抵制外货运动。如1905年以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华工、要求废止和修改禁约为导火索,在国内十多个省市掀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1908年因日轮“二辰丸”私运军火事件而在南方各省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同年在青岛又发生了抵制德货运动。20世纪初的保路运动和收回矿权运动也集中地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内容。
总结
回顾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先觉”们把西方的民族主义学说介绍进入中国的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梁启超和孙中山,他们对民族主义学说具体运用的区别衍变出“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之分。第二阶段是“小民族主义”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在声势上压过“大民族主义”,而且进一步扩大到了整个趋新知识界范围,西方民族主义学说借此在中国扎根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分子试图将民族主义学说推广到下层民众里去的阶段,虽然这个推广并不成功。在这三个阶段中穿插着一条主线,即近代民族主义学说的受众由少到多、由上至下的成长历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在第一阶段中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作为心理意识,而第二阶段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传播,第三阶段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社会运动。这也进一步展示了民族主义是一个包含思想情感、社会思潮、社会运动“三位一体”的概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营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加速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既使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民族主义也并没失去其存在价值。因为尽管当今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但世界竞争的主体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各国之间还存在着经济上、资源上、文化上各方面的竞争关系。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需要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主义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民族主义思潮的特色
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民族主义被看作一种社会思潮,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宣扬、保护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期实现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从以上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可知,伦理学视角下的民族主义思潮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向度。在对内上谋求民族独立、平等和尊严;在对外上通过对本民族伦理、道德价值的宣扬和保护,培育民族成员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使他们对本民族怀有强烈的自豪与自信,为实现民族发展而奋斗。
·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列强欺压和侵略予以自觉回应的现代性思潮与日本连续不断的侵华活动密切相关。由于日本对中华民族不断实施侵略、掠夺与歧视的残酷打击,塑造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耻愤交加、空前奋发和最终在绝境中重生的情感品格和精神素质。而要恢复民族自尊就必须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来激发民族主义思想,用章太炎的话说就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 孙中山也强调“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这种强调以传统文化来构建民族自信心进而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思想的思潮便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色。
作为社会心理意识的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特色
民族主义是一个近代性或现代性的范畴。它是一种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一种追求、保护本民族利益和发展壮大自身的主体自觉状态。在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内涵时更多的是需要看到中国在上古时代就形成了华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如果说西方发展的是民族国家的形态,中国则是国家民族的模式,即先有国家政府,然后再由所统辖范围内具有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逐渐组成一个新民族——中华民族。中国的这一特殊模式形成了它独特的民族观念与民族心理意识,大众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特色形成的原因
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先民们建立在宗族血亲基础上的“族类”观念就已相当强烈,“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已深入人心。由于北方未同化的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中国历史上这种以种族不同,区分异我的民族思想非常强烈,贯穿满清一朝的排满思想及反清复明运动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族类民族思想的普遍与持久。最为明显的是存在着维新派和革命派两种民族观的差异,维新派的民族观是以满汉平等为特征的,即是一种“满汉一体”反帝爱国的民族主义。其代表人物康有为主张“君民合治,满汉不分,以定国是,而一人心”。革命派的民族观是以排满反帝为特征的,对内反对少数民族满族对多数民族汉族的压迫与歧视,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威胁,即“双重革命”。
另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构造了中国民众的心理意识,自然也对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受儒家“仁德”思想的影响,近代民族主义爱国者无不强调“公德”及“合群”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康有为认为“在万国竞争公德合群之时”,中国如果不讲求公德、合群等强国之法,必将难以自立于世界之上,强调“夫求强在合群”,在“合一国之群”。 也正是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缺乏民主思想,因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主权、自由等概念是在国外列强对中国不断进行的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以及文化与种族歧视所导致的民族现实危机的刺激下,逐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作为社会运动的民族主义
在整个20世纪,民族独立是中国人追求的基本价值,在这一价值的指引下,中国人从实践中寻求爱国救亡之路,因此近代民族主义也表现为一系列的寻求民族独立的社会运动。
随着腐败的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有关涉及危害中国主权的治外法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初爱国者曾领导了多次具有较大规模和声势的抵制外货运动。如1905年以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华工、要求废止和修改禁约为导火索,在国内十多个省市掀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1908年因日轮“二辰丸”私运军火事件而在南方各省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同年在青岛又发生了抵制德货运动。20世纪初的保路运动和收回矿权运动也集中地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内容。
总结
回顾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先觉”们把西方的民族主义学说介绍进入中国的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梁启超和孙中山,他们对民族主义学说具体运用的区别衍变出“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之分。第二阶段是“小民族主义”通过报刊杂志的宣传在声势上压过“大民族主义”,而且进一步扩大到了整个趋新知识界范围,西方民族主义学说借此在中国扎根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分子试图将民族主义学说推广到下层民众里去的阶段,虽然这个推广并不成功。在这三个阶段中穿插着一条主线,即近代民族主义学说的受众由少到多、由上至下的成长历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在第一阶段中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作为心理意识,而第二阶段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传播,第三阶段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社会运动。这也进一步展示了民族主义是一个包含思想情感、社会思潮、社会运动“三位一体”的概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营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加速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既使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民族主义也并没失去其存在价值。因为尽管当今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但世界竞争的主体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各国之间还存在着经济上、资源上、文化上各方面的竞争关系。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需要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主义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政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