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书是万万不能的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皇帝命张照、梁诗正等人编纂,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又经清代嘉庆皇帝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代内府所藏书画可谓一网打尽。各编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每类分上、次两等,上等著录纸绢、尺寸、款识、印记、题咏、跋尾等一一详列,悉志无遗;次等则甚简略。
  《石渠宝笈》是一部以国家的名义,集合诸位大家共同编纂的大型书画著录书,参与工作的人物甚多,应该不是乾隆皇帝说是就是,说非即是非的“账本”类著录书。尽管有皇帝所谓的金口玉言定了的错误,但不可以因此就演绎成故事而予以渲染夸大,更不能就其中存在的错误而否定该书的价值。因为它是一本书画著录书而不是一本“鉴定宝典”,如果错会了这个意思,恐怕会要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
  当年的玄奘法师为了求法,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回长安后奉敕在慈恩寺翻译佛经时,也是广揽英才,集合于道场之中,大家共同参与。并不是“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的佛经是玄奘法师一家之言,而是译一句向在座的高僧大德征询一句,求得确凿无疑时,才能写下。那么就《石渠宝笈》而言,虽然不敢将之喻为译经,但至少是个严肃的事情,也就是说这部书是合众人之功,不是单凭一己之力。这其中的工作是要经过讨论、参究才能定下的。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物,像张照、梁诗正、阮元等人亦绝非等闲之辈。
  我们先来看阮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礼仁阁大学士。工诗文,精鉴金石、书、画,善篆、隶、行、楷各体书法。
  次看梁诗正。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学赵孟頫、文征明,晚年归于颜真卿、李邕。
  再看张照。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学颜真卿、米芾。骨法洞闼,气魄浑厚。兼能画兰草、写墨梅。
  这是仅举的三人,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凭着本事上来的,不是书画的外行而是里手。
  我们在年轻时期,分不清艺术怎样,现实怎样,认为既然诗人都说了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还读它干嘛?这不仅是为不读书、怕读书找的借口,更是想在无佛处称尊、自我作古,说这就是少年轻狂并不为过。
  其实,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叛逆都是与生俱来的,恐怕细想一下谁都不会否认。怀疑一切,否认一切,形而上地说一点儿没错儿,可在这精神上面加上一个“盲目”,那可就是狂妄了。这个世界好比是一个运行有序的机器,随便改动任何一个机件,恐怕就没法儿运转了。我们可以尽管怀疑、尽管否认,这是一种求索的精神,但在澄清道理之后,“怀疑”“否认”这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其实,否定“古人书”的问题,是极其不科学的。好些东西并不是可以完全通过感觉认知的,还是要依赖书本,还是要通过文献著录搞清楚历史上陈留的一些问题。《石渠宝笈》只是书画著录书,观者应该在于会用。这就好比《淳化秘阁法帖》,编著者王著因为书学不深,每每令伪迹混入其中,标题亦存错讹,但《淳化秘阁法帖》并未因此而泯灭光芒,特别是《阁帖》中留存的古人法书,赖此而流布于后世,功甚大焉。嗣后,到了清代王澍始有《淳化阁帖考证》一书行世,将原帖中存在的伪误依托者,一一考订翔实。之后,《淳化秘阁法帖》并未因此而“名誉扫地”,相反,却被人们尊奉为“法帖之祖”。对于流传于今的《石渠宝笈》,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的某点错误,便要“连根铲大王”。它已经成为历史,作用也就自然形成,我们便要理所当然地予以尊重,更何况它对于古书画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前人也说过:完全信书不如无书。有人就断章取义了,“自我”就膨胀了,其实这句话是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不是说你有了感觉,便可以弃古人书如破鞋。《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可谓自幼便熟读兵书,可这兵书被他读僵了,街亭一役,死守书本不知活用,结果是被诸葛亮挥泪而斩,留下死读书的一段公案。相反,六祖慧能却能因一句“因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大道,成为千古美谈。你说信书还是不信书?
  我们每个人经过人生的历练之后,几十年过去再翻看曾经的年轻岁月,恐怕都要发一声浩叹,当年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如此更遑论古稀之人再看我们。所以,因该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其致一也”的代谢观点,传承的看法,庶几我们才能不割断历史。我想,这就是《石渠宝笈》给我们书不是万能的,没有书是万万不能的提示。
其他文献
《墨竹图》原为张大千收藏,是张大千“大干居士供数百石之一”,印钤“大千居士供效百石之一”“迟秋簃”“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并著录于《大风堂书画录》第一辑。张大千之后,《墨竹图》先后经钱镜塘、王一平收藏。王一平是一位1932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市领导工作,工作之余,雅好书画收藏。1966年,王一平在上海博物馆对此轴作重裱,并将张大千原题旧签移人新裱包首,裱背有“上海博物馆书
期刊
1925年,在美国的纽波特(New-port),一条新闻轰动了全城。“Theworld’s richest heiress”充斥于各大报端。新闻的主人公——年仅13岁的多丽丝·杜克(Doris Duke)——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女孩。女孩的父亲,美国烟草公司及杜克电力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杜克(James B,Duke),在去世后给独生女多丽丝留下了巨额遗产。从此,多丽丝一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她的经
期刊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武双全,在治理国家的同时,留心翰墨,可以说书法伴随了康熙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康熙在少年时期即受其父顺治的影响,仰慕汉文化,积极学习汉人的相关礼仪习俗,并逐渐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他在书法上表现出其独特的勤奋与聪慧。除了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康熙学习书法更多的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喜爱。  康熙九年,沈荃因善书被招入宫中,后又入
期刊
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辽宁省博物馆也走过了60年的风云岁月。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是新中国建立前夕最早开放的一座大型博物馆。1959年1月5日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建馆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数量由最初的1万余件,增加到现在的近12万件,形成了门类齐全、精品荟萃、独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可以说,文物征集工作功不可没。  60年里,辽宁省博物馆通过各种方法
期刊
12月14日至16日,北京匡时09秋拍将在北京举行。经过半年的筹备,一批古代和近现代书画精品将构成匡时成立以来最强大的阵容压轴京城秋拍。  古代书画方面,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将成为最大亮点,上拍作品流传有绪、著录翔实,是对扬州画派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如华新罗的名作《明妃出塞图》被《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绘画全集》《扬州画派绘画全集·华岩》等多本画集收录,是华新罗的传世名作。还有同样被收录在
期刊
从今秋苏富比、中贸、嘉德、保利、瀚海等公司已经或将要举行的秋季拍卖专场布局及成交情况看,中国艺术品尤其是古代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市场的迅猛上升已经势不可挡。对于当下艺术市场的发展来说,收藏理念与投资价值的重塑,是回归健康良性发展的最好选择。在此新的历史起点下,领军西部地区艺术品市场的云南典藏拍卖有限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适时的调整其于整体市场当中的战略布局和对细节尺寸的把握,不断提升其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应
期刊
“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2009年11月18日至29日亮相上海美术馆。这个由“服务于时代”(1939~1977)和“变革于时代”(1978 2003)构成的展览,展出延安以来主题性油画57件及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等作品19件,以个案研究为特点,反映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源流与发展、这一段特殊时期内的绘画主题与主题绘画对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创作发展的影响。展品来自收藏家王薇女士,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财富的增长,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愿望与日俱增。收藏文物的行为,作为历史上文明盛世的一种文化现象,自然而然的恢复发展并成为一种时尚,这既可以看作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知,也可以作为一部分认识到文化遗物价值的人垄断社会发展资源的自觉行为,更可以算是有的人利用文物资源作为实现“脱贫致富”的谋生手段。无论是怎样的心态,林林总总对文物重视的世间万象,总要比
期刊
书籍带图,就是插图本。中国最早的插图本可以追溯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插图本大量出现。不过唐代以前的插图本都是与本,即图是由人画上去的。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发明,于是插图本也由人工绘制发展为雕版印刷,雕版印刷出来的画叫作版画。其实,版画种类很多,有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等等。不过从中国版刻史上来说,一提版画就是木版画。严格说,版画只是书中的一张张木刻插图,并非书。作为书,又应该叫插图本。而论到这一木刻
期刊
中贸圣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