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图形计算器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是对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探索,通过对等腰梯形性质的找寻、分析与论证,培养学生猜测、动手实验、合情推理及几何证明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并借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另外,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抽象出数学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梯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探寻等腰梯形的对称性,掌握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重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和找寻等腰梯形的对称性及性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几何论证能力。
  (2)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体验利用手持式图形计算器充当数学认知工具的乐趣,感受平面几何图形的美,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梯形的有关概念及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究和证明。
  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等。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对梯形的概念及对称性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轴对称等知识,并具备了一定地推理、证明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利用手持式图形计算器探索验证数学结论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多媒体课件、手持式图形计算器。
  
  ● 教学过程
  
  1.结合实际,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请大家观察一组图片,在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图2)
  
  师:等腰且对称,这样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对称轴在哪里?
  生:(动手操作手持式图形计算器,验证并表达结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直线是对称轴。
  师:等腰梯形除了(轴)对称性,还有哪些性质?请大家把得到的猜想写下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先独自思考,然后交流,相互补充,自我完善,最后代表发言。
  学生猜测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及相关结论,动手操作手持式图形计算器,验证并表达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图形的仔细观察,经历猜想、实验的过程,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3.分析论证,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师:请大家证明自己的猜测: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引导学生提出一般步骤:先画图,写已知求证,再分析证明)
  生:(思考后回答)①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相等;②在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⑤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⑥等量代换……
  设计意图:学法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增长。
  教师在上面铺垫的基础上,接着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确定下面的证明思路:一是把两个角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用“等边对等角”证明;二是把两个角放到两个三角形中,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从这两种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得出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如图4。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完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做到既着眼于共同发展,又关注到个性差异。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分组研究相结合,强调人人参与的同时又倡导同学之间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归纳这节课学习的等腰梯形的重要性质。
  师:对等腰梯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自己研究。(引导学生回答: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是把梯形问题转化为我们熟知的四边形问题和三角形问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由此达到数学教学的新境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素养。
  4.例题讲解,拓展思维,启发思路(略)
  5.课堂小结,科学归纳(略)
  
  ●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总体来看,能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来梳理整合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手持式图形计算器的特点,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材内容,利用手持式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做数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归纳出规律或结论,这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发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的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培养,不仅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发现能力。另外,三维目标的定位比较准确,注意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问题的设置难度适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课堂结构比较完整,讲练结合,课堂效果明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
  虽然这节课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及同行的好评,但还有一些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
  ①课堂教学设计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完成内容,有点赶时间。等腰梯形的定义和性质放在一节课内讲完,内容有点过多,到后面的证明由于时间关系,给出过快,不利于学生消化掌握,另外,练习的时间明显不够,“如何使课堂程序设计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让学生们既感到轻松,又能达成目标”,这是以后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②进一步营造探究、交流的氛围。在授课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双方互动内容安排地不多,师生之间缺乏深层而多样的交流,使得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略显不足,这一点也有待提高。
  
  点评
  本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原型,创设情境,通过将风筝这一现实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建模的方法。新授过程中,教师设计了4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交际、表达、交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体现新课改理念;探究环节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图形计算功能在这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对于等腰梯形的各个性质,学生用学习机的动态演示过程,用比较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验证“数”—“形”、“形”—“数”的关系,完成“猜想—探究—论证”的理性认识。技术的应用取决于教育新课程理念,本课中,教师对于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引导学生喜欢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对知识变化表达的内化理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内化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孙圆媛)
其他文献
虚拟化技术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IT技术之一,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希望利用虚拟化技术降低IT运维成本,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那么,学校教学中能否利用到虚拟化技术呢?笔者的回答是“能”,而且大有可为!今天,笔者就要和大家讨论一下表示层虚拟化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表示层虚拟化是虚拟化技术的一种,虚拟化技术除了表示层虚拟化,还有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以及应用程序虚拟化。表示层虚拟化最早被称为终端,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作为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其有效性得到了认可。这一期“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出“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校本研修个案”,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以思维导图工具的教学应用作为校本研修内容,为解决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成效明显。  主持人 :胡小勇(huxiaoy@hotmail.com)    ● 思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成为研究热点。本刊第一季度聚焦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第一期偏重理论引导的基础上,推出案例践行部分,着重探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师的实践活动,它的培养是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对案例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是促成教师
酒精(乙醇)进入体内后,10分钟左右即可被吸收进入血液,60~90分钟达到高峰。  酒精约20%被胃吸收,80%被小肠吸收。酒精进入血液后,被运送至肝脏。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使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被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乙酸再被细胞色素P450(一组人体内代谢药物的酶)彻底转化为CO2和H2O排泄出体外。  酒精进入人体后很快经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通过器官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地被运输到全身各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走向实践的校本研修遇到了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Wiki具有“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等特性,利用Wiki开展校本研修,构建了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环境基础和文化氛围,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校本研修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这一期“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推出嘉信西山小学基于Wiki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践,供大家参考。  主
日前,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组委会与“一起学习乐园”达成协议。“一起学习乐园”将为第七届NOC活动提供在线竞赛平台。届时,所有报名参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中文竞赛和应用数学竞赛的学生,都可以到“一起学习乐园”专设的“NOC大赛”赛场训练、热身,并最终在那里一决胜负。  “一起学习乐园”是由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鲍岳桥先生开发的互动式在线教育平台。虽然2008年6月份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给人类的工作、学习、交际、娱乐等带来了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对于学校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对象,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还是一种新的教学环境。由此必将导致教育思想与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观念及评价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学校在“九五”期间通过省级立项课题《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全国性协作课题《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实验研究,已探索出了比较成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应用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专栏    课题组记:淄博市第五中学是“敏特”英语“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实验学校,该校于2005年8月开始正式启动“敏特”英语实验。其间,学校的领导、教师,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创造条件、创新方法,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通过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新路径。本文从一线信
“5·12”大地震以后,四川省北川中学在长虹公司异地办学818天。2010年8月17日,由中国侨联组织华人华侨援建的新北川中学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全校共有56个班,学生2545名,教职工182人,有北京市西城区、怡海教育集团支教教师16人。  北川中学既是一所发展潜力很大的学校,又是一所承载着巨大关怀和美好愿景的学校。在新学校建成后,配备了一流的硬、软件教
那年十月    时间过得是那样的飞快,要不是再次看到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论坛中的通讯录,真不敢相信那已是三四年前的故事了!  2004年的金秋十月,当金黄的秋叶间或飘落在华中师范大学宁静的校园里时,笔者,一个山区小城的信息技术教师,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与微软(中国)联合举办的“携手助学”活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中级培训”。培训中,来自湖北各地的二十多名信息技术教师,会聚在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