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彰显当代中国制度优势

来源 :求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p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在不断彰显。理解当代中国的制度优势,不能仅仅着眼于制度本身,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制度观,关注制度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制度建设成就,以实践的观点看待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制度运行过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种管控措施构成了具体的、与其他国家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的出色抗疫表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宣传教育部门应该从这次疫情防控当中得到启发,在宣传教育中注意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彰顯制度优势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制度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对制度优势的理解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一个社会当中,制度的产生和演变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建设状况、政治力量对比状况相适应,并且是特定问题情境的产物。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一种制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产生,它的运转过程就是改造和影响这些外部条件的过程。在制度运转的过程中,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就是制度的效能,也可以视为制度的优势。因此,对制度优势的理解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制度及其效能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来观察和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实践的产物,它的优势也必然通过具体实践而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座“飞来峰”,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的优势是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丰富实践之上的。这些实践活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其制度优势的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把握,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深入日常生活领域,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探寻那些展现当代中国制度优势的鲜活素材,进而澄清这些素材所展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抽象地谈论制度优势,容易将真实存在的制度优势教条化,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西方国家在宣传制度优势时,往往容易将制度视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在展现制度优势的过程中,忽视了制度运行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条件,将制度优势理解成一种无条件的优势,甚至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优势,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相对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要把握这种客观性,必须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制度形成、运行与变革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宣传语境下,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往往是非常具体的实践行为,它们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塑造着社会成员的制度认同。
   二、疫情防控是一种理解当代中国制度优势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人类的历史上,应对重大公共危机往往成为评判制度优劣的重要着眼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与病毒对抗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等政治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社会成员的制度认同水平空前提高。在疫情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基层治理单元的实践中,这些实践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活的生活场景,让每一个中国人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效能。
   在疫情防控中,社会成员的制度认同之所以增强,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于我国而言,疫情防控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疫情防控之下的各种治理实践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人们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感受到了制度的有效性,进而在内心当中确认了制度的优越性。疫情期间通过封城、社区封闭、公共场所管制、方舱医院建设、抽调医护人员援鄂、二维码追踪行程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管控措施,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它们是当代中国制度优势的直观呈现。
   疫情防控让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脱离了形而上的价值判断的窠臼。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我国的舆论场产生了多种负面影响。具体到制度层面,部分群众甚至党员干部也习惯于用西方的价值标准评判当代中国的制度体系,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在疫情防控中,党和政府用出色的表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正在摆脱西方政治话语的干扰,他们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评价当代中国的制度体系及其绩效。对于中国人来说,党领导下的疫情防控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在这种客观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感悟到“中国之治”的制度根源。
   疫情防控对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是一种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疫情肆虐期间,网络上有“世界各国同做一张考卷”的说法,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在对抗病毒的战“役”中具有各不相同的战绩。总体来看,中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冠绝全球,远远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中外比较当中,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明显增强,尤其是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疫情防控构成了世界各国之间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了对抗病毒的肆虐,世界各国不得不采取相似的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发现,在面对相同或相似的社会问题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显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体系。
   三、在宣传教育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实践中,一些关于制度优势的宣传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是因为忽略了制度运行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要注意寻找中外之间具体的、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将其作为阐释当代中国制度优势的逻辑起点。此次疫情防控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不仅在于公共卫生方面,而且在于宣传教育方面,党和政府在疫情防控领域的丰富实践在无形之中帮助人们增强了政治认同和政治自信。要认真总结疫情防控过程中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第一,在与发达国家的类似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这种渴望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又给党和政府的具体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部分群众在将我国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时,忽视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发展相对欠缺的领域与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已经成熟完善的领域相对比,从而削弱了制度认同。为此,宣传教育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发展的阶段性,将这种阶段性作为阐释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达国家的类似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党和政府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制度体系下,中国以更小的代价实现了更全面、更均衡、更优质的发展。
   第二,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国内的舆论场,人们往往下意识地忽略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往往具有更加相似的初始条件和发展历程。在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足以证明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跨越困扰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宣传教育机构要善于将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科学比较,在比较中将当代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具有说服力的经验和数据呈现出来。
   第三,在比较世界各国应对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至。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重塑着世界的经济版图和产业布局。新兴技术的诞生和应用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是对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劣的无声诠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主体对科技创新的灵活敏锐与政府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划引领巧妙结合,共同推动着我国在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制高点。在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充分把握新科技革命这一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習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将制度优势的阐释寓于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洪流当中。
   第四,在比较世界各国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全球贫困、人口膨胀、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疾病蔓延、恐怖主义等共同问题。解决这些共同问题的过程,既是各国完成公共治理的过程,也是彰显其制度优势的过程。在宣传教育中,要避免自说自话的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一些共性较强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宣传教育的具体情境,也构成了阐释制度优势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制度体系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理念和政策输出,取得不同的治理绩效。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制度体系在面对同一个社会问题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不同表现,从而在客观比较基础上对制度体系的优劣作出正确的评判。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责任编辑:双艳珍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把调查研究作为年轻干部必备的基本功和基础能力,强调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作为年轻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大意义、内涵要求、方式方法、基本原则的重要论述,努力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   1.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必须坚持“常”与“长”。调查研究要“身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为我们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关键要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四方面。   1.提高改革攻坚能力,要坚持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推动改革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要求广大年轻干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作为在街道工作的年轻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发挥好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和发扬好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实践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1.立为民之志,勤搭“连心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要求广大年轻干部提高抓落实能力。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昏招。要切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   1.聚精会神抓落实。一是坚决维护核心。党委办公室首先是政治机关,也是党委的中枢部门,抓落实必须始终走在前面,在全区作出表率和示范。工作中抓好落实要带头做到“
期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的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回顾这些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 “五位一体” 的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再次将建设生
期刊
范玉恕,1952年3月出生,河北省沧州市人,中共党员,天津建工集团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原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他从事施工管理50余年来,视工程质量如生命,先后组织完成了30项、50余万平方米的重大施工任务,其中天津体育中心、电力大厦先后荣获鲁班奖,是全国建设系统的一面旗帜。他是党的十六大代表,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建设系统行业标兵、全国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十
期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时刻面临着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19世纪末期,列宁已经转变成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进行了批判,写下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答<俄国财富>杂志反
期刊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呈明显下行趋势,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重要要求,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引。围绕津南区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新发展机遇,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更加绿色、更高质量发展,本刊记者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期待、彰显责任担当,通过艰辛探索、立柱架梁,打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之治”模式。这既是一场制度性变革,也是一场治理化革命,是我国民族复兴关键时期治国理政伟大政治社会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在西方国家治理模式乱象频发对比下,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的中国方案。科学认识其内涵和境界,可谓意义重大。   一、“中国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出了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要求,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政治要求。其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1.坚持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永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领导干部思考谋划、科学决策,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