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活动中,我做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现将自己从中获得的几点有效做法浅谈如下,诚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朗读要层次化,读自己的感受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课标”的引领下,我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在实践中,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层次: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读的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二要理解性的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来。三要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表演形式的读。这三个层次在刚才的教学中我都体现出来了。
读并不光表现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读。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默默品味的“场”。因为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之处流泪,读到气愤之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我经常告诉学生:“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变“给予”为“探究”
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指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主体为“学”,关键在“教”,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激趣的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或旁征博引,行话说:教无定法。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切忌“古板”和“僵化”,而应“灵活”和“常新”。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曾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并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其中“学会学习”是五个学会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例如根据年级不同,除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
3、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问号”。思维永远是问题的开始。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再到善于提问,使学生形成了好问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则注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就课文内容来说,教给学生在难处求疑,在重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的方法,学生也就学会了在何处质疑。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讲课前、讲课的过程中、或在讲完课之后,都可以提问,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能力迅速提高。
三、树立创造观念,变“束缚”为“创新”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适应未来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是未来社会对第一个人的必然要求。为了实践这一教学,在具体教学行动中,我力求使学生做到“三有”。
1、有所争论
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学生们的许多思维策略,可能比教师或教科书上还要高明有效。
2、有所发现
学贵生疑,学贵发现,学生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开启了创造的大门。
3、有所创新
过去注重学生模仿,书“云”亦“云”,很少给孩子创新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严重摧残。教学中我注重因材施“创”。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我及时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这只乌鸦,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个富有见解的“乌鸦”出现在课堂上,文章的狐狸则相形见绌了。我的那一句“假如你是……”如同在学生间架起一座桥,学生飞到“新的彼岸”。
当然,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仍在不断努力,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如何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结构?如何拓宽教学渠道?如何实施评价的有效功能等。
总之,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牢学生素质基础,最关键的是教学观念问题。只有观念新,才能路子新,才能方法新,才能效果好。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朗读要层次化,读自己的感受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课标”的引领下,我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在实践中,我将其总结为三个层次: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读的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二要理解性的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来。三要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表演形式的读。这三个层次在刚才的教学中我都体现出来了。
读并不光表现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读。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默默品味的“场”。因为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之处流泪,读到气愤之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我经常告诉学生:“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变“给予”为“探究”
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指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主体为“学”,关键在“教”,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激趣的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或旁征博引,行话说:教无定法。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的“教”切忌“古板”和“僵化”,而应“灵活”和“常新”。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曾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并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其中“学会学习”是五个学会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首先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例如根据年级不同,除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
3、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问号”。思维永远是问题的开始。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再到善于提问,使学生形成了好问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则注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就课文内容来说,教给学生在难处求疑,在重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的方法,学生也就学会了在何处质疑。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讲课前、讲课的过程中、或在讲完课之后,都可以提问,这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能力迅速提高。
三、树立创造观念,变“束缚”为“创新”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适应未来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是未来社会对第一个人的必然要求。为了实践这一教学,在具体教学行动中,我力求使学生做到“三有”。
1、有所争论
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学生们的许多思维策略,可能比教师或教科书上还要高明有效。
2、有所发现
学贵生疑,学贵发现,学生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开启了创造的大门。
3、有所创新
过去注重学生模仿,书“云”亦“云”,很少给孩子创新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严重摧残。教学中我注重因材施“创”。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我及时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这只乌鸦,你打算怎样做?一个个富有见解的“乌鸦”出现在课堂上,文章的狐狸则相形见绌了。我的那一句“假如你是……”如同在学生间架起一座桥,学生飞到“新的彼岸”。
当然,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仍在不断努力,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如何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结构?如何拓宽教学渠道?如何实施评价的有效功能等。
总之,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牢学生素质基础,最关键的是教学观念问题。只有观念新,才能路子新,才能方法新,才能效果好。也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