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学习目标的确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不断被人们提及。何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核心素质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核心素养该如何在每一堂的教学中落地生根,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载体,落实课堂学习目标”的探究,以期实现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现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为例,谈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学习目标确立的做法和思考。
  一、立足基点,寻找课堂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
  (一)依据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现代文阅读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我与地坛》的学习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体现学生之前学习现代文的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又要通过学习为以后研习课外读物打下基础。
  (二)依据二:《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二模块
  必修二模块设置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有两个板块。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分为“向死而生~陨落与升华”两个板块,《我与地坛(节选)》属于“向死而生”板块。专题教学要求为;通过文本研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思,通过对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的体味,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散文的一些常见写作手法揣摩真挚深沉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三)依据三:学习目标确立的学情依据
  目前学情: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高一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还未完成,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尚嫌不足,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精髓。
  发展可能性:高一学生对一切都比较陌生,学习正处于摸索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作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学习目标与手段,对学生予以引导和指导。
  二、基于教师主导,初步评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确立课堂学习目标前,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内容,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学习目标。在遵循文本依据,结合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我与地坛》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了解史铁生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体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富有诗意的哲理语句,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4.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
  5.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哲理意蕴。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三、基于学生主体,再次审视学习目标
  在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习目标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结合课堂反馈,我总结出以下问题:
  1,第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是学生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学生对史铁生的相关知识预习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纯粹依赖幻灯片的知识介绍。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所以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一课时的课堂呈现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学生对“我”“母亲”“地坛”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准确。
  2,在第二课时对作者生命以及苦难的理解时出现了困难。对于欠缺生命体验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悟来的有点突兀,我试图列举一些名人的事例来解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学生虽然可以听懂,但却仍觉得课堂内容很是单薄。因此学生没有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更谈不上情感熏陶、精神提升了。
  四、基于核心素养,最终确立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实践、知识反馈和自我反思,我将学习目标做了如下调整:
  ㈠目标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史铁生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散文的文体特点,并且熟读课文。(知识目标)
  说明:我将之前的目标1从课内任务变作了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文章,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我把预习任务提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了解史铁生的生平,阅读其代表作,掌握散文的文体特点,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巩固。
  ㈢目标2增加朗读,理清文章思路,体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品味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能力目标)
  说明:这个目标是合并了之前的目标2和3,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设定的,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把课堂时间转移到朗读上,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揣摩富有诗意的语句,发现其用语的精妙。
  (三)目标3理解文本情感内涵,认识作者理解体悟作者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情感目标)
  说明:这也是针对之前目标4而做的细化。当学生阅读经过前两个目标的实践之后,借助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朗读,可以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地坛的关系,但作者对于生死的理解是带着一定的哲思的,学生有一种力所不逮的感觉。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地坛”与“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迪。
  ㈣目标4,仰望史铁生,探索生活的意义,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情感目标)
  说明:在目标4的课堂活动安排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我与地坛》是一篇能让人获得正能量的好文章。文章虽然在谈论着苦难,但是我们要重点解读作者是如何超越苦难的。所以这一情感目标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语文学习最终实现“以文育人”的目标。
  课程标准、学情基础和教学活动是制定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是提高课堂教学目的性和计划性的重要前提。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会生长的语文课堂。这种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兴趣。经历这样的过程而确立的学习目标,它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真正是师生行动的纲领。
其他文献
张潮《幽梦影》“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是倾听自然、享受生活的情趣,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触发了多少文人的华彩心灵,又有了多少传世之作的诞生。  《触动心灵的声音》这一作文题,规定了要求学生能选择自然生活中的某一声音进行描摹,并将由之触发的心灵感受作必要的描述。  一、通过写作训练,明确学生写作存在不足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它给情思一个载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是中国文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  阅读《全唐诗》,一大批诗歌的题目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春江花月夜》《月夜》《望月怀远》《月下独酌》《把酒问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真是月意缕缕,月光无限。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唐代的诗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
小学中高年段正是学生初窥写作门径的“启蒙时刻”,引导孩子们进行“真实写作”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源头活水,于生活中获真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的真实性,首先就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真情实感、积累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头,一切优秀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抽象而来,纵观古今中外文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中亦提出“提升思维品质”。在新一轮以课标为中心的课改中,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备受关注。本课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粗略地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宗旨是提供视角与引领,让学生通过视角转换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一、确立视角,分析实例  女性主义是本课的立足点,有必要花些时间理解基本概念和体会这种批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苏轼诸多豪放词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是千百年来一直被文人学者吟赏颂赞、考证探讨的对象。对于本词,有人誉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有人讽之,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
基于物我关系的古诗的意象也好,意境也好,说到底都是虚实互立互藏的产物。虚实结合是古诗的惯常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对比映衬以丰富意象,或渲染烘托以开拓意境。古诗之妙既在其实,亦在其虚,二者结合,方得意境之高远。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古诗虚与实的问题。  一、有与无  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此语道出诗中三昧。只有能引领读者由实入虚
文言文教学要关涉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一体四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顾此失彼,注重疏通字词往往淡化了文章的魅力,赏析文章常常忽视了文言知识的落实。本文就以《项脊轩志》为例,尝试把字词的理解与文章的体会水乳交融,让文言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缘词入“章”——由“室”与“轩”感知“悲”与“喜”  找到进入文章的入口,常常会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桃花源记》有对这种探索过程
语文这一门学科所囊括的文学作品涉及古今中外,但是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教材中每一个单元之间的联系相对都比较薄弱,由此可见,在编排初中语文教材的时候主要是以内容为主,将相同内容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内。“合二为一”这一哲学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上有所体现,面对单元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的语文教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合二為一”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一、“
尊重文本,善于“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围绕主题词,精心设置问题链,组成有序而恰当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课文《祝福》课堂教学中,笔者以“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来建构课文《祝福》的教学内容核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思考、探究,达到有效阅读的目标。  当代网络资源的丰富,反而让老师对教学钻研不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备课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庞杂,教学内容
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探讨的课题。作文指导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力求务实,要教给学生切实可用的方法,作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笔者认为,中学议论文写作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进行简单的单项训练,再进行复杂的整体训练。  一、简单的单项训练  所谓“简单的单项训练”,就是先就议论文写作的各个侧面进行分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