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88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戏剧文化;戏曲音乐;戏曲起源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2-0094-03
   引言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这个具有独特性的概念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戏曲、曲艺》之中提出的[1]。将传统戏曲音乐现代化也是由张庚先生首次提出,自此“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的现代化成为我国戏曲音乐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命题[2]。中国戏曲发源自中华民族音乐,不论是中国戏曲音乐的色彩、内容、外延,还是它的风格、形式、内涵无不集中地展示了中华民族音乐的最优水平,而且戏曲音乐无一不是在中国所有类型音乐里的集大成者[3]。中国戏曲和世界上的各类音乐相比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与风格,与古典音乐繁荣的欧洲相比,更是如此。我国戏曲音乐能够充分地展示戏剧当中打造的人物形象,促进整个戏剧矛盾的产生与发展,戏曲与戏剧紧密相扣,为整个戏剧的表演效劳[4]。
   一、戏曲音乐发展历程
   戏曲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关于戏曲起源的问题,学术界却持有以下三个观点:首先,是王国维“俳优”歌舞之说中,提到了戏剧的起源,然而不能将其理解为是戏曲的起源[5]。其次,是许地山与郑振峰两人持印度影响说,认为中国戏曲的前身是印度的梵剧,这一猜测,源于温州宋代港口地区所产生的一种南戏,这些说法都没有证据[6]。最后是孙楷第的傀儡说,对于这一说法,仍然没有最确切的证据[7]。
   历史上认为,中国戏曲的雏形始于唐代。唐代流行大曲,是由旋律和节奏组成的乐曲,大曲的结构类似于由散板、慢板转向快板的变奏形式,后来逐渐配上故事来进行歌唱。另一种歌舞“转踏”,以一诗、一词、一尾声的形式,为后来的南北合套以及组织曲牌奠定了基础[8]。“参军戏”是通过参军与苍鹘的相互问答以及即兴表演,产生滑稽的效果,与相声有些类似。唐代的参军戏与歌舞戏便是中国戏曲的雏形。
   中国戏曲艺术形式正式确立于北宋,北宋时期商業城市中已经出现各种演出场所,即“瓦舍”和“勾栏”,将各种各样的艺术融合贯通[9]。此外,由于具有固定的表演场地,职业艺人也逐渐出现。杂剧和院本也在参军戏和古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10]。
   中国戏曲繁荣兴盛于元代,元成宗大德年间是元杂剧繁盛时期,彼时涌现出大量名家、名作,使中国戏曲进入第一个繁荣期。明末清初,昆腔传奇极为盛行,也出现大批优秀作品,这是继元杂剧后的又一次文学创作高潮,中国戏曲进入第二个繁荣期。
   清代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转型期,清代逐渐出现地方戏,地方戏的创作者多为戏曲班设的戏曲艺人或者下层文人,这些艺人的作品大多不会被刊刻印行,主要是靠口传、抄写保存下来的,地方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曲开始转型[11]。
   二、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扶持方式较为单一
   提到戏曲音乐的概念,观众的脑海中呈现的多为戏剧舞台元素,而对于古代元素与现代元素区分不够明确,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戏曲音乐表演形式的单一性导致。有些文化遗传只能作为珍品用于收藏,而戏曲音乐可以作为文化产业流通市场进行推广。戏曲音乐作为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家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扶持,但其所采用的手段和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都是通过剧目评比的方式来进行,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却让人们过于注重比赛结果而忽略了戏剧本身的精髓,导致各类戏剧良莠不齐[12]。同时,对比戏剧赛场上的热闹非凡,场下的戏剧氛围却十分冷清,这样的方式不能够真正将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也没有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欢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的商业化、娱乐化过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纵观各行各业,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人们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和看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人抱着盈利的态度去看待戏剧,导致戏曲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和学习戏曲文化,人们更愿意接受快餐式的文化,针对这样的现象,很多导演和演员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对传统戏剧进行了调整和改编,将观赏性和娱乐性放在了首位,忽略了中国戏曲真正的文化精髓。
   (三)戏曲音乐特点不突出
   我国的戏曲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个戏曲种类都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在现代社会人们过于重视戏曲的娱乐性,导致戏曲创新及发展正趋于同质化与泛娱乐化,其自身的优势及特点正逐渐消失,戏曲表演形式、内容逐渐雷同化、形式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在于戏曲音乐很大程度上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及创新,无法丰富戏曲音乐,导致大量优质戏曲音乐被闲置,失去自身的特征,并逐渐被观众遗忘。
   (四)小剧场、小规模戏剧重视不够
   大型戏剧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因此相较于小型戏剧,人们更倾向于大型戏剧。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导演和制片更加偏向于大型的剧种和剧目,导致小型戏剧逐渐在市场中淡出,这不利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多样化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小型剧种的发扬光大[13]。戏曲音乐要想得到广泛传播,就需要做到雅俗共赏,只有将小剧场、小规模戏剧发展起来,实现戏曲音乐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才能达到高品位及强穿透力的效果。
   三、关于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建议
   (一)在经典传播的基础上关注市场需求    传统文化需要有人来坚持、推广及发扬广大,也需要读者与观众参与、认同、接受。很多观众由于对戏曲音乐的不熟悉,本能地拒绝认同及欣赏戏曲音乐。很多人对传承经典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传承经典就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中国戏曲音乐的最好发展状态是既能够传承经典,又能将戏曲音乐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现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戲曲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我们拥有多少戏曲资源,更在于我们能否对戏曲文化进行现代性开发及能量转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更有利于戏曲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14]。但与此同时,商业化、现代化也在冲击着戏曲音乐,影响了其所在原生环境,导致戏曲文化渐渐丧失风格及特色。我们不能够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一味地改变戏曲音乐的经典之处,也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进行艺术上的夸大或扭曲,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发扬戏曲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二)戏曲文化创新创作要坚定立场
   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大对小剧种、小剧目的支持,让小剧种、小剧目得到更好的发展,凸显戏剧的特点。不能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而埋没了戏曲音乐的多样性,让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逐渐单一和模式化。针对戏曲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三个基本立场:一是,在各种新文化、审美、艺术样式兴起及冲击下,需要丰富戏曲艺术的自身形态,展示戏曲艺术的包容力,但是切不可抛弃或淡化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及张力,避免出现进退两难、消化不良的审美困境;二是,尊重剧中的个性化特征,戏曲创新创作不可因为追求文本与艺术的普泛化,而忽略了剧种本身的形态建构,同时对于不同类型剧种需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三是,戏曲文化创新创作中不可过分强调作曲、舞美、文本等突出地位,而需要将戏曲音乐看作一个整体,以演员为中心,突出戏曲创作主体意义。
   (三)挖掘戏曲音乐经典,突出戏曲音乐的艺术感
   从事戏曲音乐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单单看到戏剧的盈利性,盲目地满足大众口味和需求,要站在艺术性的角度去思考,打造经典的剧目,认真学习戏曲音乐相关知识,借鉴经典的戏剧表演形式来进行戏剧构思[15]。提升自身对戏曲音乐的认识,多研究、多琢磨,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为观众提供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近年来,民间团体、戏曲艺术家等戏曲相关人员在戏曲振兴途径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重要振兴戏曲着力点之一是改变戏曲传播形态,吸引观众的关注。因此出现了戏曲与动漫的联动,运用动画语言描述戏曲故事,将戏曲音乐融入动漫视听语言中,以逐格拍摄技术立体呈现戏曲,让工作青少年接触到戏曲音乐精华,领略戏曲之美,为戏曲传播及传承提供平台。
   四、结语
   戏剧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融合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创造的大写意古典美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元素,我们应该关注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戏剧艺术的发展与戏曲艺术的传承是互利共生的,在戏剧、戏曲创新、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古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传统戏剧、戏曲与时俱进,在保留戏曲音乐特色的同时,受到观众的喜爱。中国作为戏剧大国,想让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得到平稳、持续、长久发展,需要让戏剧走大众化道路,以大俗大雅为发展方针。在新时代下,戏剧的发展受到观众因素的制约。戏剧是表演给群众观看的,倘若没有了观众,戏剧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在表演戏剧的过程中,要以观众为主,以观众欣赏需求为目的,只有充分满足了以上要求,戏剧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总而言之,独树一帜的戏剧想要得到继承与发展,就要在保持戏剧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与传承,结合现代数字技术,促进戏剧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施旭升.构建“戏剧与影视学”的话语逻辑与知识体系——“大戏剧观”视域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漫议[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01):1-11.
  〔2〕陈晓娟.戏剧结构与戏曲音乐结构的关系——梆子腔音乐结构研究的思考[J].戏友,2019(06):31-33.
  〔3〕单林.师者有恒 习者无涯——读茅原先生的系列戏曲美学文章[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03):1-4+7.
  〔4〕闫冬妮.浅谈中国戏曲音乐的现状和传承[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1):120+122.
  〔5〕张思敏.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读海震《戏曲音乐史》有感[J].艺术科技,2019(03):131-132.
  〔6〕王文照,洪运湦.怎样守住“戏味儿”——当代戏曲音乐发展困局刍见[J].北方音乐,2020(13):41-43.
  〔7〕单铎.传统戏曲音乐的当代转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6):99-100+115.
  〔8〕陈甜.新时期山西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途径——山西戏曲音乐的多声探索[J].戏曲艺术,2020(02):118-121.
  〔9〕汪人元.戏曲音乐建设是当代戏曲发展迫切的根基性任务[J].中国戏剧,2020(01):9-11.
  〔10〕杨柏森,杨思露.浅谈戏曲音乐的角度看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才智,2020(02):218.
  〔11〕孙冬冬,潘彦君.从戏曲音乐元素中学习发展当代民族歌剧的看法[J].中国文艺家,2020(01):111-112.
  〔12〕王中喜.论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参花(下),2019(10):132-133.
  〔13〕黄敏.基于音乐剧元素下的中国戏曲发展[J].戏剧之家,2019(30):32.
  〔14〕赵司原.“敢将十指夸针巧” “为他人做嫁衣裳”——中国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初探[J].唐山文学,2019(05):151-154.
  〔15〕刘炎昌.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关系探析[J].戏剧之家,2019(11):20.
   (责任编辑 曹彩霞)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封市黄河滩区作为黄河流域的主要滞洪区,为黄河安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开封市黄河滩区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補偿方式和标准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协调、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生态补偿制度难以实现应有的环境效益。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在综合考虑黄河流域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开封市现有的实践情况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从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合理的补偿方式和标
期刊
摘 要:在众多的小说评论中,“铁西三剑客”似乎成为班宇的标签之一。但从《冬泳》到《逍遥游》,班宇对现实的叙事已经渐出东北,走向更广阔的中华大地,小说的视野亦从上一辈的命运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描写当代人应对困境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而表达出班宇对当代青年人生活境遇的思考。同时,两部作品集都延续了班宇小说独特的“水”意象,但不同的意境与内涵表现了班宇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   关键词:班宇;现实叙事;意
期刊
摘 要:街道作为城市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电影中获得了多方面、立体化的呈现,本文从街道景观的政治编码角度考查电影中的街道景观及其象征性内涵,分析游荡于都市街道中漫游者的角色政治和想象性身份的建构。作为电影中的意指符号和表现手段,城市空间不仅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更隐藏着“看却看不见的”政治性内涵。   关键词:街道;漫游者;都市想象;空间政治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主持人语:辽史研究向称史料匮乏,但也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已经将史料开发到了极致。至少在四个领域,学界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穷尽史料所允许的范围。其一,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对以《高丽史》《高丽史节要》为代表的朝鲜文献的开发,及其与中国史料的對勘,做得还很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这个领域的研究深度。其二,辽朝部族与辽朝军制研究,仅就《辽史》的记载而言,仍旧存在研究的空间。其三,辽朝佛教,传统说法甚至认为“辽以释灭
期刊
主持人语:本期推出两篇秦汉时期北方民族关系的学术论文,第一篇来自内蒙古昭君博物院的包苏那嘎、何丽娟撰写的《从考古资料探索汉匈关系——以和亲与文化交流为例》,第二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徐桐撰写的《内蒙古东南部东汉长城建置考》,两篇文章分别以交流往来和对抗对峙为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的历史進程中的重要特征。在两汉与匈奴等北方民族的关系中,既有和亲、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也有战争和冲突,因此产生了昭
期刊
摘 要:随着扬琴演奏形式多样化发展,扬琴重奏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扬琴重奏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陈芸芸创作的扬琴二重奏《雪花与回忆》近年来被广泛认可,是具有时代性的重奏作品之一。本文以该作品为例,阐述了重奏中的二度创作及合作,希望能给演奏者在实践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扬琴重奏;二度创作;合作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6
期刊
韩长寿,笔名:亚·查干木林,男,蒙古族,1972年4月生,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导,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毕业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蒙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通辽市科左中旗任教,2005年考入内蒙古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后到内蒙古文联《花的原野》杂志社工作。2009年至2012年在内蒙古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赤峰学院蒙古学学院任教。   现任赤峰学院蒙古学学院副院长、
期刊
摘 要:纵观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亲与文化交流在汉匈关系史上有着突出地位。近年来,随着匈奴考古学的深入展开,在匈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即今蒙古国),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城址、聚落遗址等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汉匈和亲政策及诸多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蒙古国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文献史料,将汉匈和亲关系及北方草原游牧文
期刊
摘 要: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能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海阔天空,而不要有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审美原则,要启发、鼓励、支持和肯定儿童的想象与创造,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关键词:儿童画;价值;意义和作用;教学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
期刊
摘 要:乡村聚落承载着地理人文、农耕进化、乡愁乡思,给民宿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物质环境、文化民俗及情感基础。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具有加强主客交流、承载乡愁乡思、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等优势的民宿,并在保护特色乡土聚落和地方建筑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振兴乡村、建设新型乡村文化的目标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民宿开发;民宿设计;乡土聚落;空间功能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