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疗(HT)与调强放疗(IMRT)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同时辅助其他检索,收集所有关于早期乳腺癌术后行HT与IMRT治疗患者剂量学参数比较的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2软件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
【机 构】
:
110032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肿瘤放疗科,110032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肿瘤放疗科,110032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肿瘤放疗科,110032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疗(HT)与调强放疗(IMRT)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同时辅助其他检索,收集所有关于早期乳腺癌术后行HT与IMRT治疗患者剂量学参数比较的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2软件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HT与IMRT相比,降低了计划靶区(PTV)的最大剂量(Dmax,P=0.003)和平均剂量(Dmean,P<0.000 01),且适形度更好(P<0.000 1);降低了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Dmax(P=0.005)、V20(P=0.05)和V30(P=0.003);降低了患侧肺Dmax(P=0.003)和V20(P=0.02);增加了健侧乳腺Dmax(P<0.000 01)、Dmean(P=0.05)和V5(P=0.01)。对于均匀指数(HI),心脏Dmean、V5、V10,患侧肺Dmean、V5、V10、V30,健侧乳腺V10和健侧肺Dmax、Dmean,HT与IM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早期乳腺癌术后放疗中,HT的靶区适形性及对高剂量照射区域正常组织及器官的保护均优于IMRT,有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盐酸吡哆醇(PN)单用及与常用化疗药物联用对体外培养小鼠肝癌细胞H22的作用。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PN及10种抗肿瘤药物单用及联用对H22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N作用前后H22细胞内PN的分布及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经与5 mmol/L PN培养24 h后,H22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为对照组的1.48倍,细胞核呈碎片状,PN活性形式磷酸吡哆醛(PLP)浓集于细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胃癌患者D-二聚体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及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胃癌患者14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VDR基因Fok I酶切位点多态性,患者分为不含有f等位基因的FF组和含有f等位基因Ff+ff组,进行两组间D-二聚体测定水平等的比较。结果D-二聚体
目的探讨贲门癌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MSP)技术和RT-PCR方法检测65例贲门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中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二者间关系及TIM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贲门癌和癌旁正常胃组织TIMP-3 mR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HepG2细胞24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单丹磺酰尸胺(MDC)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自噬泡的形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结果藤黄酸对HepG2细胞生长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1年内不同阶段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反应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1月初诊的50例CML-CP患者资料,患者均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于服药后第3、6、9、12个月分别行细胞遗传学、bcr-abl转录水平及安全性检测。结果50例患者中46例坚持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并随访达1年。治疗3个月
目的探讨放疗在腰、骶椎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例腰、骶椎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3.4岁。病变位于腰椎3例,骶椎6例;4例患者采用手术及术后放疗,4例术后复发,2次或3次手术后配合术后放疗,1例术后复发放疗。结果1例男性骶椎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放疗后半年死亡,其余患者随访至少6年,病情稳定,脊柱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恢复良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其中,血栓形成是其死亡的第二位因素。微粒是各种细胞受刺激或凋亡时脱落的细胞碎片,表面能表达组织因子的微粒被称为组织因子阳性微粒。组织因子阳性微粒不仅参与血栓形成,同时还参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因此,文章对组织因子阳性微粒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相关作用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髓样癌的镜下特点、治疗及预后,探讨乳头状癌合并髓样癌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检测calcitonin、SYN、CGA、CD56、CK19、Galectin-3、TPO、Mesothelia,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甲状腺左叶结节中卵圆形、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巢状结构,由不规则片状嗜伊红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截石位术后垂腕的发生原因。方法报道3例截石位直肠癌手术后发生垂腕的患者,分析其垂腕发生的原因。结果3例患者中2例垂腕自行痊愈,1例术后9个月给予肌腱转位手术进行矫正。结论全身麻醉截石位手术时外展侧前臂应小心摆放位置,操作轻柔,防止桡神经损伤。同时,个体易感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个别施测方法对123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估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运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ORTC)QLQ-C30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创伤后成长的领域和成长幅度,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创伤后成长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结果在PTGI的5个因子中,有4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