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对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6 MV X射线有均整器(FF)与无均整器(FFF)模式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IMRT)技术放疗后的辐射致癌风险进行比较,为临床放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6 MV 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两种放疗技术分别对20例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设计两野共面动态调强治疗计划。在95%体积的计划靶区(PTV)、临床靶区(CTV)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
【机 构】
:
100088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10014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放射治疗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6 MV X射线有均整器(FF)与无均整器(FFF)模式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IMRT)技术放疗后的辐射致癌风险进行比较,为临床放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6 MV 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两种放疗技术分别对20例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设计两野共面动态调强治疗计划。在95%体积的计划靶区(PTV)、临床靶区(CTV)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数,尽量降低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非均整模式下调强计划的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数与均整模式下相应参数一致。进而,通过辐射致癌风险模型计算,比较两组治疗计划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危及器官的辐射致癌风险。
结果两组计划的靶区均达到临床处方剂量的要求。FFF模式计划中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当量剂量(OED)和超额绝对风险(EAR)均相对小于均整模式计划中的相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72,2.11~9.99,P<0.05)。采用FFF模式能明显降低右侧乳腺当量剂量和超额绝对风险。
结论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放疗中采用6 MV 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调强放疗技术,其靶区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FFF模式能降低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超额绝对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上肢血管内瘘造影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时,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质量相当的最适合的低剂量水平。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将150例拟行上肢内瘘血管CT造影成像(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FBP重建,4个低辐射剂量的实验组应用正弦波图形法迭代重建,管
目的比较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计划3种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对每例患者根据不同优化方法,分别制定3种计划,分别为手动计划组,基于图形优化;逆向1计划组,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逆向2计划组,在逆向1组基础上增加了靶区(CTV)最大剂量限定。比较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100、D90、均匀性指数(HI),
目的观察对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技术放疗的长期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三维技术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73例。其中三维适形放疗(3D-CRT)231例,调强放疗(IMRT)142例;单纯放疗202例,放化疗联合171例;累及野(IFI)照射249例,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ENI)照射124例;根治量50~60 Gy者60例,60~70 Gy者313例。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
目的探讨尿钚放化分离结合α谱分析的监测方法作为职业人员吸入钚所致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适宜性,为核工业职业卫生管理和钚设施单位开展尿钚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美国能源局(DOE)核设施单位的钚化合物组成为例,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别推导了急性和慢性吸入钚化合物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1 mSv时的尿钚水平,并与放化分离后α谱分析的典型探测限进行比较,分析尿钚监测用于个人剂量估算的适用性。结果仅对于吸入M类钚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分析方法,大量研究证实了其在食管癌分期、治疗反应和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本文从影像组学的研究背景出发,就其在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太赫兹波频率位于宏观电子学和微观光子学之间,因此,这种辐射既表现出类似光子特性,又表现出类似电子特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力发展,太赫兹源与检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国际科技界认为,太赫兹波可能引发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近年来,太赫兹波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新课题。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均属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太赫兹波特
目的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徒手
目的对比分析三联疗法和根治性放化疗对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鳞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鳞癌12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三联疗法组(54例)和根治性放化疗组(70例)。三联疗法组为手术联合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放化疗,根治性放化疗组仅接受放化疗。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肿瘤局部控制率、3年生存率及治疗相关死亡的影响。结果三联疗法组和根治性放化疗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8.5%和35.7%,差异有统计
目的分析采用部分腮腺靶区行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腮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04年11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早期腮腺癌患者14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行肿物局部切除,术后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根据靶区设计不同分为两组,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每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并比较两组病例靶区体积、植入粒子数量、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颈髓、外耳道、中耳、乳突等危及器官的受照
目的通过对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内乳淋巴结局部放疗,探讨一种新的切向50°双弧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tangential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T-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评价T-VMAT对心脏的潜在保护作用。方法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常规加楔形板切线野(W-TF)、6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6F-IMRT)和T-VMAT计划,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