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125I粒子导管和徒手粒子植入模拟病灶后粒子纵向间距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2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

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

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

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通过测定中重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的凝血与炎症因子水平,探讨凝血与炎症因子在卵巢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手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中重度卵巢内异症的366例患者(内异症组)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良性囊肿的244例患者(非内异症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和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血清CA125水平[其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上肢血管内瘘造影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时,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质量相当的最适合的低剂量水平。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将150例拟行上肢内瘘血管CT造影成像(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FBP重建,4个低辐射剂量的实验组应用正弦波图形法迭代重建,管
目的比较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计划3种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对每例患者根据不同优化方法,分别制定3种计划,分别为手动计划组,基于图形优化;逆向1计划组,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逆向2计划组,在逆向1组基础上增加了靶区(CTV)最大剂量限定。比较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100、D90、均匀性指数(HI),
目的观察对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技术放疗的长期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三维技术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73例。其中三维适形放疗(3D-CRT)231例,调强放疗(IMRT)142例;单纯放疗202例,放化疗联合171例;累及野(IFI)照射249例,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ENI)照射124例;根治量50~60 Gy者60例,60~70 Gy者313例。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
目的探讨尿钚放化分离结合α谱分析的监测方法作为职业人员吸入钚所致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适宜性,为核工业职业卫生管理和钚设施单位开展尿钚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美国能源局(DOE)核设施单位的钚化合物组成为例,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别推导了急性和慢性吸入钚化合物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1 mSv时的尿钚水平,并与放化分离后α谱分析的典型探测限进行比较,分析尿钚监测用于个人剂量估算的适用性。结果仅对于吸入M类钚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分析方法,大量研究证实了其在食管癌分期、治疗反应和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本文从影像组学的研究背景出发,就其在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太赫兹波频率位于宏观电子学和微观光子学之间,因此,这种辐射既表现出类似光子特性,又表现出类似电子特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力发展,太赫兹源与检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国际科技界认为,太赫兹波可能引发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近年来,太赫兹波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新课题。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均属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太赫兹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