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情调无非是对个性自由、价值理性以及人之尊严、男女平权等现代精神的张扬和玩味。雕塑艺术张扬人的意志、人的完美性,自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再至北美新大陆的自由女神塑像,这种人本主义传统一以贯之。中国古代通都大邑、皇家宫苑以至城镇园林、私家宅院鲜有西方人本意义上的人体雕塑。木雕、砖雕、瓷雕、石雕作品并不重在表现人之体貌形状,牛首马面、花木虫鱼与童男童女、菩萨神祗尽在表现之列,有时人与物相携亮相,合处一版,一砖、一石之上,并生为一物我同欢,天人合一的艺术道场。
从现代意义的都市——如20世纪早期已开始西洋化的上海、武汉、广州、香港、青岛等——在中国大陆萌生、成长并逐渐壮大以后,中国城市雕塑整体面貌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城市雕塑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城市整体精神氛围的建构与渲染;其次城市里的雕塑——大至城市的主题雕塑,小至公园林荫道的雕塑小品——大多以人为表现对象,有的直接模仿西方雕塑,如古希腊雕塑群像等,除此以外,天真烂漫的孩童、矜持羞涩的少女、慈眉善目的老者、拥抱接吻的情侣等,成为现代雕塑的主要题材,革命时代的英雄群雕及英雄模范人物的独立雕塑形象也还是在表现人。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雕塑审美趣味的转变,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的一个缩影,从更大范围上看,是中国文化已然转型的一个标志,具有特别的象征意味。
现代化、都市化是晚清以来中华大国迫不得已接受的命运选择,与之相伴,我们在美术观念上(包括雕塑)的转变似乎与时俱进,顺理成章。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发生的审美观念的转变,好像它来得太突然、太离奇,与我们的传统雕塑观念反差巨大,一表现自然与人共处的和谐或道德的说教,一表现人的光辉、欲望、理想以及人的尊严等等。就好像从风物古朴的乡村一下子来到灯红酒绿的都市,面对现代都市里的现代风格雕塑,我们开始只能茫然若失,但随着新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新的话语氛围的建立,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中国人慢慢地对现代风格的雕塑作品产生了审美的认同,可以这样说,现代都市培养了现代都市人群,现代都市人群培养了现代都市情调,现代都市情调与现代都市雕塑在突显人的欲望、人的胜利以人对物的霸权等方面,同声共气,一路凯歌。
当然,如果我们认定现代化、都市化以及目前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趋,认定它们是人类命运走向的最佳选择,那么,我们坚持西方的文化理念以及在西方文化理念支撑下的西方艺术审美观,确也无可厚非。可是现代化,包括目前的全球化,又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痛苦——贫富悬殊、文化冲突、人性异化等等,可见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等基本思想理路,都有值得反思与质疑的必要,与此同步,影响并基本上主导了20世纪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西方人文主义美学观也有值得反思和质疑的必要。就拿雕塑来说,中国现代城市雕塑或直接横移西方雕塑作品,或在人文主义思想、科学理性主义以及革命理念的笼罩之下将人体雕塑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小自芸芸众生,大至英雄人物、神话人物,都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对于现代人物的雕塑处理自不必说,即使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为原型的雕塑,也实际上灌注了西方人文价值尺度的审美理想,如对女娲、愚公、渔女的雕塑处理,在这些宠然大物般的雕塑形象中,无可否认地续存着古老的文化理念,如道德教诲色彩,以及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但是人的神化倾向、人的自我目的化倾向十分明显,而且以此改写中国传统雕塑的总体审美趣味。或许城市雕塑非常前卫并相当密集的深圳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深圳市博物馆门口的主题雕塑为一肌肉浑圆的男人双手撑开黑漆大门,造型庞大,气势恢宏,这个“巨人”当然不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而是由普通的人进行西方式的自我目的化之后的现代人,这个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天地万物的主宰,说他是现代都市人的象征也未尝不可。
当然,目前中国各地大都市里出现的一些带有后现代特征的雕塑作品与其它后现代艺术作品一样,对20世纪现代风、都市风的人体雕塑作品构成了有力的解构。但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有意瓦解人本主义以及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人文主义艺术精神,实质上还是在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宇宙和艺术的不同理解,始终还没有将人从主体性上的立场上降格下来,变成与万物同流、与宇宙共相的生命实体。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当代有识之士认为要克服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人类带来的认知偏误和审美偏误,有必要结合东方审美价值观,尤其是东方哲学中的大生命圆成观念,来重建中国的现代宇宙观和基于这种大生命周全观念之上的中国现代审美意识。具体到雕塑上来说,中国雕塑(主要为都市雕塑)在题材上,不应只是张显人和人体,因为物和物体与人一样情感充沛、自足自在,人与物是互为摄取、映照的关系。不是投射和被投射的关系,本着这种大生命自然生成、流变的态度,我们就可以有力地克服滚滚西潮给我们带来的功利性晕眩,既对传统的雕塑风格重新加以体会认识,同时又有可能秉具超越的态度养成吸纳世界雕塑新潮的眼力和胸襟。
学术界普通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目前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有可能作为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代表,对君临天下的西方价值观提出质疑、反思并进行付诸行动的建设性实践。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有必要彻底反思具有所谓都市情调和现代风的雕塑作品,这是我们建设一个全新的雕塑美学的理论前提。
(黄永健:博士,深圳大学教授)
从现代意义的都市——如20世纪早期已开始西洋化的上海、武汉、广州、香港、青岛等——在中国大陆萌生、成长并逐渐壮大以后,中国城市雕塑整体面貌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城市雕塑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城市整体精神氛围的建构与渲染;其次城市里的雕塑——大至城市的主题雕塑,小至公园林荫道的雕塑小品——大多以人为表现对象,有的直接模仿西方雕塑,如古希腊雕塑群像等,除此以外,天真烂漫的孩童、矜持羞涩的少女、慈眉善目的老者、拥抱接吻的情侣等,成为现代雕塑的主要题材,革命时代的英雄群雕及英雄模范人物的独立雕塑形象也还是在表现人。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雕塑审美趣味的转变,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的一个缩影,从更大范围上看,是中国文化已然转型的一个标志,具有特别的象征意味。
现代化、都市化是晚清以来中华大国迫不得已接受的命运选择,与之相伴,我们在美术观念上(包括雕塑)的转变似乎与时俱进,顺理成章。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20世纪中国雕塑艺术发生的审美观念的转变,好像它来得太突然、太离奇,与我们的传统雕塑观念反差巨大,一表现自然与人共处的和谐或道德的说教,一表现人的光辉、欲望、理想以及人的尊严等等。就好像从风物古朴的乡村一下子来到灯红酒绿的都市,面对现代都市里的现代风格雕塑,我们开始只能茫然若失,但随着新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新的话语氛围的建立,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中国人慢慢地对现代风格的雕塑作品产生了审美的认同,可以这样说,现代都市培养了现代都市人群,现代都市人群培养了现代都市情调,现代都市情调与现代都市雕塑在突显人的欲望、人的胜利以人对物的霸权等方面,同声共气,一路凯歌。
当然,如果我们认定现代化、都市化以及目前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趋,认定它们是人类命运走向的最佳选择,那么,我们坚持西方的文化理念以及在西方文化理念支撑下的西方艺术审美观,确也无可厚非。可是现代化,包括目前的全球化,又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痛苦——贫富悬殊、文化冲突、人性异化等等,可见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等基本思想理路,都有值得反思与质疑的必要,与此同步,影响并基本上主导了20世纪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西方人文主义美学观也有值得反思和质疑的必要。就拿雕塑来说,中国现代城市雕塑或直接横移西方雕塑作品,或在人文主义思想、科学理性主义以及革命理念的笼罩之下将人体雕塑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小自芸芸众生,大至英雄人物、神话人物,都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对于现代人物的雕塑处理自不必说,即使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为原型的雕塑,也实际上灌注了西方人文价值尺度的审美理想,如对女娲、愚公、渔女的雕塑处理,在这些宠然大物般的雕塑形象中,无可否认地续存着古老的文化理念,如道德教诲色彩,以及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但是人的神化倾向、人的自我目的化倾向十分明显,而且以此改写中国传统雕塑的总体审美趣味。或许城市雕塑非常前卫并相当密集的深圳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深圳市博物馆门口的主题雕塑为一肌肉浑圆的男人双手撑开黑漆大门,造型庞大,气势恢宏,这个“巨人”当然不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而是由普通的人进行西方式的自我目的化之后的现代人,这个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天地万物的主宰,说他是现代都市人的象征也未尝不可。
当然,目前中国各地大都市里出现的一些带有后现代特征的雕塑作品与其它后现代艺术作品一样,对20世纪现代风、都市风的人体雕塑作品构成了有力的解构。但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有意瓦解人本主义以及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人文主义艺术精神,实质上还是在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宇宙和艺术的不同理解,始终还没有将人从主体性上的立场上降格下来,变成与万物同流、与宇宙共相的生命实体。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当代有识之士认为要克服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人类带来的认知偏误和审美偏误,有必要结合东方审美价值观,尤其是东方哲学中的大生命圆成观念,来重建中国的现代宇宙观和基于这种大生命周全观念之上的中国现代审美意识。具体到雕塑上来说,中国雕塑(主要为都市雕塑)在题材上,不应只是张显人和人体,因为物和物体与人一样情感充沛、自足自在,人与物是互为摄取、映照的关系。不是投射和被投射的关系,本着这种大生命自然生成、流变的态度,我们就可以有力地克服滚滚西潮给我们带来的功利性晕眩,既对传统的雕塑风格重新加以体会认识,同时又有可能秉具超越的态度养成吸纳世界雕塑新潮的眼力和胸襟。
学术界普通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目前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有可能作为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代表,对君临天下的西方价值观提出质疑、反思并进行付诸行动的建设性实践。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有必要彻底反思具有所谓都市情调和现代风的雕塑作品,这是我们建设一个全新的雕塑美学的理论前提。
(黄永健:博士,深圳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