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窗造型的表现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窗的审美性出发,由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窗》中得出窗相对于门而言的特殊性,由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得出中国传统窗具有隔与通兼并的特性。结合窗造型的历史发展对于各时期的画作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插画中的窗造型、宫廷绘画中的窗造型、文人画中的窗造型、风俗画中的窗造型,并总结了窗造型于画面中的多种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窗造型;中国画;审美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0_1136)研究成果。
  钱钟书对于窗有很高评价,在其散文《窗》中提及,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但仍有不开窗的房子。可见门是建筑的必需品,是为了方便进出也是为了保护人类不受危险侵袭,而窗多是一种奢侈。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便是门的出现使得生理与安全这些低层次需求得到了满足,审美需求这一高层次需求也随着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而出现,人们开始奢求在屋子里就可以看到外界的光亮与森罗万象,由此,窗便诞生了。窗的诞生饱含着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美的向往,因此其更像是屋舍的眼睛,拓展屋内人的双眼,使其看向更广阔的世界。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离卦这一篇章中讨论了窗的审美性,离卦代表着明,明字在古代的写法中一半是月亮,一半是窗户,意为夜晚月亮照到了窗户上可以带来光明。卦象本身造型玲珑透空也与镂空的窗格相似。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于窗的审美要求,那便是既有通又有隔。窗虽隔断了人与外界,却仍可以让光和景色进入,使得内外通透。另外,宗白华还在另一篇讨论空间的美感的文章中提及窗子的作用:窗不仅是为了透光和空气,更是为了让人可以望出去,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在这个新境界中,观者可以得到更高的审美体验。
  中国对于窗的重视也并非一蹴而就,其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汉代到唐代,千余年间,窗户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简单的形式之中,人们更注重窗户采光和通风等实用功能,其审美作用并没有很大提升,因而这期间中国传统绘画中窗造型也较少出现。到了唐末、五代时,建筑材料以及工艺逐步丰富和发展,窗户的制作工艺也越发讲究,制作考究的格子门窗出现了,窗棂格有了更多的装饰纹样与组合方式,装饰性得到了提高。如唐代画家杨升的《蓬莱飞雪图页》绘画了蓬莱仙山的景色,其中就有格子窗的出现。画中一位仙人正在楼中向窗外看。小楼有三层,每层都有以红色绘制的十字纹格子窗,造型简洁,但其密集的组合方式,极大增强了画面装饰性。
  宋代开始窗被归入了小木作,与普通木结构的大木作区别开,制作技术强调精细,装饰工艺也得到了提升。明清时园林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其数量和规模都远超前代,窗造型更是成为了创造园林美的重要存在,是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画家对于窗造型的应用也越发多样与频繁。
  一、插画图册中的窗造型
  明清时期小说戏剧盛行,绘画这类题材的画作也开始增多,且因故事大多发生在内院,窗便是必不可少的会在场景中出现的元素。清代费丹旭的插画图册《风月秋声 西厢记图册》中第八幅画,描绘的是红娘带着崔莺莺夜访张生后,红娘站于屋外放哨的场景。画家选择在屋外开一扇圆形空窗让观者看到室内之境,观者可以看到窗帘拉下的床铺,一支红烛燃烧正旺。画家用开窗这一手法,将私密的一幕传达给了观者,房内另一侧还有一关闭着的格窗,屋外的小红娘正侧着身体往这格窗靠近,似准备偷看。这幅画面虽一丝春色未露,却在窗的辅助下,将暧昧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同一时期的另一《西厢记》画作中,具体作者未知,绘画了已私定终身的张生给崔莺莺献花,莺莺欣然接受的场景。人物身后窗后露出了一部分室内之景,窗内有一博古架放着书籍与古玩,另有一习书用的茶几,茶几旁有一打开的隔扇,让我们可以看到室外的假山石与庭院之境。画家通过窗内之境为画面添上一份文人韵味,更以窗、门使画面空间分为三个层次,拉大了画面景深,使画面显得深邃。
  二、宫廷院体画中的窗造型
  清代宫廷画师陈枚的作品《山水楼阁图册》十二页图中,有六幅皆有人物与窗的组合,人物出现在各自窗后,行事着自己的事,文人正在读书,女子正在梳妆,厨娘正在厨房里劳作。一扇扇打开的窗为我们展示了楼阁中不同的人物的场景,不仅使室内室外空间流通,更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其中第九幅图中一位女子正在窗后看着铜镜整理衣冠,窗户外还有绮丽的窗檐,犹如一个华丽的画框包裹住了女子,使得女子虽在角落却绝不会让人忽视,起到了引导视线的作用。
  清代院本绘画《十二月月令图轴》由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完成,绘画了圆明园不同时节的景色,画面中的建筑精致复杂,使用了西方的透视法与阴影画法,且以窗、门、墙壁来分割画面,并使画面富有形式感。窗在画面不仅展示了楼阁中的内部景象,还留出了空间,可以让画家将当月可以进行的事项自然地添入其中。如三月图轴流水曲觞,文人墨客在河旁饮酒读诗,画面中央有一巨大的圆形空窗,一文人在窗后为正在游乐的文人们抚琴奏乐。窗户打通了室内室外的界限,让乐声穿过墙壁传达到了河边,也让室内的文人突破距离的界限参与进了河边聚会。观者乍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势必会被画面中间的圆窗吸引走视线,继而会看到正在抚琴的男子,顺着抚琴的男子的目光,我们又会把视线转移到河边正在曲水流觞、形色各异的文人身上。窗在潜移默化中使观者完成了视线的游弋,画面纵深感得到了加强。
  三、文人画中的窗造型
  文人与窗的组合,是画家非常喜爱表现的内容之一。如南宋时期一画作《柳园消夏图》描绘了柳荫下的庭院一角,观者观画时视线会越过院墙,穿过格门,最终汇聚于坐在格窗前正在凭栏远眺的白衣士人身上,窗外的景色垂柳如丝,远方湖水荡漾,群山连绵。窗在画面中不仅是一个建筑的附属,而是透过文人面前的窗户透出的湖面一角,变成了连接室内与室外的桥梁,它犹如建筑的眼睛,使得画中文人与观者可以透过这一角与自然融为一体。元代王淵、朱德润所绘《良常草堂合卷》,画面中有一草堂在群山于云雾的包围下,画中左侧茅屋有两处敞开的窗,两处各有一人,似在互相行礼,画面故事情节连贯,但因被窗户分割成两幅画面,形成宛若连环画般效果,画面形式感得到了增强。蓝瑛的《江皋飞雪图》绘画了江边飞雪之景,山色空蒙,江面平静,岸边有座临水而建的茅屋,一位文人着装的男子,独坐于窗后,神色淡然地望着窗外的飞雪。蓝瑛另一作品《法赵令穰湖庄烟柳图》中水色迷蒙,一位文人探出窗口,似在等着不远处侍者拿持琴过来,又似在看着烟波水色感慨沉思。文征明的《东园图卷》绘画了东园雅集的场景,水榭的窗后可见有两人正在紧张地对弈。《林榭煎茶图》中一位着红衣的文人正靠在窗边休憩,观者还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文人屋内摆放整齐的书架,体现出画家的文心雅趣。   也有一些画作是借以窗表现的场景来反映屋主品格,如童子煮茶便是一个常见的场景。这在居节《品茶图》、文征明《品茶图軸》《浒溪草堂图》《茶事图轴》中皆有体现。画家会在画面上安排另一间屋子,屋子窗户打开着,几名童子在其中煮着茶水,这扇窗不仅使画面空间层次丰富,也以童子煮茶这一行为暗示着屋主的文人身份。而王世昌《松荫书屋图》、文征明《丛桂斋图》等都开一小窗展现书房内的书籍与博古架,这些物件从侧面表现出屋主的高雅情操。
  四、风俗画中的窗造型
  风俗画中窗户也起着重要作用,风俗画是一种特殊的人物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画面中人物常穿插于建筑之中,表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窗户与人物的组合十分常见。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岸边的店家的窗有些许是开启着的,打开的窗让画家可以表现更多的生活场景,使得画面更富有生活气息。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表现了明朝中期苏州的繁荣景象,构图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致相似,但画中建筑物更为恢宏壮阔,作为小木作的窗造型在画面中出现得更为频繁,且窗后人物活动更为丰富,室内场景更加细腻。窗内窗外人物有了一定互动。
  五、结语
  由此可见,画家在画面中表现窗造型通常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以其精美的图案纹样增强画面装饰性,分割画面构成画面形式美;二是以其特有的造景功能产生窗内外两个空间,使得画面层次丰富且空间延伸;三为是窗后窗前景色带来生活性,使得观者观看时更具有代入性;四是营造更为诗意浪漫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巫鸿.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与表现[M].文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蓝先琳.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渔.闲情偶寄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6]曹林娣.图说苏州园林:门窗[M].合肥:黄山书社,2009.
  [7]曹林娣.图说苏州园林:花窗[M].合肥:黄山书社,2009.
  [8]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王其均.心舒窗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朱伟.江南园林的窗[D].重庆:重庆大学,2005.
  [12]周梅.中国传统庭院在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3]付长丽.苏州园林漏窗造型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4]王明菲.“窗”的解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15]谷剑飞.江南私家园林中窗的审美内涵[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6]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假饲疗法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12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实施腹腔镜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贴敷组及联合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贴敷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组在贴敷组基础上增加假饲疗法。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联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临床症状评分均少于贴敷组和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
摘 要:视觉素养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高校美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导向,对延伸学生的视觉感知、理解、表达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为研究基础,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分析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素养水平的现状和高校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价值,并针对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视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