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本文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特殊性、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本文试图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作一番探讨。
一、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初中数学阅读有如下教育功能:
1.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是指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只有通过数学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认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要想使数学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二、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阅读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阅读目录标题。目录标题是课本的纲目,是每一章节的精华。阅读目录标题就等于了解了全文的框架结构。阅读了课本内容就使目录标题具体化了。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习惯。
2.阅读法则概念。数学课本中的法则、概念的叙述都非常严谨。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三、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受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将自己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规划阅读进程,独自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步学会探索地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
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区、学习方式、知识基础、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对不同层面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巡视时间,使教师能够将统一学习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差进行指导。
3.内化性原则。内化的基本条件是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平,不仅包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具体策略和技能,进而逐步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
四、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相当于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咨询者和协调者,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掌握阅读方法。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第一层次,教师先编拟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第二层次,由于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点拔,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第三层次,重点放在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与应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技巧。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本文试图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作一番探讨。
一、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初中数学阅读有如下教育功能:
1.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是指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只有通过数学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认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要想使数学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二、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阅读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阅读目录标题。目录标题是课本的纲目,是每一章节的精华。阅读目录标题就等于了解了全文的框架结构。阅读了课本内容就使目录标题具体化了。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习惯。
2.阅读法则概念。数学课本中的法则、概念的叙述都非常严谨。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三、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受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将自己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规划阅读进程,独自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步学会探索地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
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区、学习方式、知识基础、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对不同层面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巡视时间,使教师能够将统一学习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差进行指导。
3.内化性原则。内化的基本条件是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平,不仅包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具体策略和技能,进而逐步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
四、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相当于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咨询者和协调者,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掌握阅读方法。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第一层次,教师先编拟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第二层次,由于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点拔,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第三层次,重点放在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与应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技巧。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