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然而,有时候由于原有知识的局限性,会与新知识产生冲突,从而阻碍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相异构想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科学知识不一致的认识,它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相异构想、它的成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纠正学生相异构想的建议,以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相异构想;成因;概念冲突;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3-0046-04
一、相异构想的定义
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课程和教学专家对儿童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的特有思维方式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儿童在正式学习学校课程之前,就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或“前科学概念”。当儿童开始正式学习时,或当教师介绍新知识的时候,这些前概念又会同新知识混在一起,出现新旧知识和概念的混淆、打架现象,甚至原有的错误概念会占上风,形成一种特殊的错误思维结构,西方人将它称之为“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或者是“相异构想”。这种相异构想同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有本质的区别,后者主要指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它要求教师不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教;而且要依据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而相异构想是一种错误的思维结构,它干扰儿童对新知识的接受,甚至使儿童错误地“同化”新知识;相异构想往往在科学学科学习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突出。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相异构想也同样存在,它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尽量降低相异构想对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作用。
二、相异构想的成因分析及一般特征
要消除和纠正这种现象,教师不仅要找出其产生的根源,更要了解其成因及表现特点。一般来说,相异构想在科学学科中体现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学生在接受正规授课之前已经形成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理解日常现象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由于受学习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想法与科学家的正统想法并不一致,故此称为相异构想。在一些共同的课题中,学生一般拥有一些共同的相异构想。一些研究指出,不同国家、文化的学生对某些课题的相异构想没有太大分别;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更正这些相异构想;某些相异构想是在授课后形成的,与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关,学生学习时,旧的概念可能对新的概念产生干扰,使原来并不牢固的概念变成相异构想。
相异构想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客观地存在着,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习参与者形成的相异构想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特异性 由于每个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也不完全一样。他们在头脑中产生的“相异构想”是各式各样的;对同样一个问题,正确的结论或答案一般只是一个,而错误的结论或答案则可能五花八门。
2.肤浅性 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有限性及其认识过程的自发性,他们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往往缺乏逻辑性,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象阶段,不能正确地通过具体表象形成抽象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隐蔽性 当中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初始观念时,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只能朦胧地“意会”,还不能明晰地言传。但作为一种观念,仍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某种新知识和新材料时,如果不有意识地与学生的“相异构想”联系起来进行揭示、比较,那么学生头脑中就会同时出现两种观念。到一定时候,错误观念就可能表现出来。
4.顽固性 由于“相异构想”含有学生“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认识新知识和新材料所凭借的工具,学生靠这种认知结构来学习,并“成功”解释了一些现象;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这些观念深信不疑,很难放弃它们。“相异构想”在学生头脑中十分顽固地存在着,很难通过一两次讲解或练习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以前“错过的”还是“一错再错”就不足为奇了。
三、相异构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英语学习中相异构想的形成原因有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当然学习者对英语的初步认识及小学、初中的基础的差异也会影响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相异构想的形成。具体说来,英语教学中的相异构想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生活的感受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这点主要体现为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带来的影响。(2)对英语课不感兴趣,以致“相异构想”相安无事地存在和“生长”。(3)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正确的概念不愿意接受。(4)汉语思维定势影响正确的英语表达,这也是相异构想中“顽固性”的具体体现。(5)自幼以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长错误观点的影响,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6)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对某些英语知识产生曲解。(7)广播、电视、录像和广告的错误宣传,比如许多公共场所错误的英语标识。(8)有少数教师对英语概念或知识讲解有误。(9)某些资料对概念和知识的不科学阐释。以下从学生的英语基础、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它们所导致的常见的相异构想。
1.学生的英语基础
相异构想在英语初学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英语知识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的量。他们学英语时夹杂的母语成分太多。他们既无一定的词汇量,又无系统的语法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开始学英语时的英语单词就好像是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单词的学习不能真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再加上受到母语的干扰,其相异构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写出像elephone, tiredment,discrease之类的英语单词,其症结在于学生对英语构词法知之甚少:不知道tele-是前缀,表示far away;ment,ness都是名词的后缀;decrease中的de-是前缀,表示reduce,make less。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不断扩大,英语知识的不断丰富,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
2.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
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语言环境是决定语言认知能力的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种语言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学习语言的视听说环境、学生的家庭背景、前任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学生所在班级的英语学习氛围、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等。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也会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同一语言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相异构想也有很多相似性。有些英语教师,甚至少数学校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背诵英语单词,忽视语篇能力的培养;注重死抠英语语法,忽视听说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结果是这种特殊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词汇量丰富,英语语法规则记得很牢,而实际口头表达、语言应用能力很差。例如,不少学生对[n]和[l]是分不清的,有些地区的学生对[r]和[l]是分不清的,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对[w]和[v]是分不清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He runs very fast”.“It’s very cold outside.”“Thank you very much.”等句子脱口而出,对very这个副词掌握得不错。但是当他们翻译“我很喜欢集邮”时,容易译成“I very like collecting stamps.”老师给其作了纠正,但过段时间,他们又写出“I hate it very 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hile having dinner.”的句子来了。造成这种相异构想的主要原因是这类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太注重语法,而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3.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体现为:日常用语的差异、地域关系的差异、历史记载的差异、风俗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等。这些差异造成两种语言在词形构成、句法结构、篇章构架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很难克服母语表达的定势思维的影响,以至于在使用英语表达时会出现中文式句式结构、措辞不当、不伦不类的错误。如:(1)措辞不当:The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His body is healthy./(2)句序颠倒:They want to go where?/I don’t know when will he come back.(3)句式结构错误:Some of our people are easy to catch cold./I very like the concert last night./There were 3000 people attended the conference.(4)不合英语习惯:Be careful of the grass./China’s history is very long./How much is the price of your new watch?/Peter hurried to go to the post office./——Do you like this fruit juice?——Yes,I like./He is as nervous as ants on a hot pan.
四、纠正相异构想的有效策略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新信息、新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概念或知识的发展或改变。英语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的相异构想转变为正确的知识。
1.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是纠正相异构想的前提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作为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概念、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弄清它们对学习、理解新知识究竟带来什么危害和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每当新接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时,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教师才能确定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要真正摸清他们中有哪些相异构想,教师不妨通过同学生进行英语会话、组织考试、开展学生间讨论交流等手段,尽量让学生暴露出各种相异构想,从而为纠正他们的“相异构想”,掌握新的英语知识作好准备。
2.创造机会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是纠正相异构想的契机
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改变各自的相异构想,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暴露他们相异构想的机会,并使学生感受到其相异构想对接受正确、科学的英语知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放弃原有的概念,接受或者修正原来的相异构想。比如对于英语练习的讲解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冲突中发现自己原先认识的不足之处。再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概念时,可以先从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入手,使其与正确的认识碰撞,让学生看到新旧概念的冲突对立,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从而真正实现启发式教学。
3.增加机会给学生输入“科学概念”,是纠正相异构想的关键
仅靠创造机会来暴露他们的相异构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新知识,而传授新知识、新概念不是简单的、单向地向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内容,而且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由相异构想向科学概念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和纠正相异构想的基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新旧概念细微差别的分辨能力。
教师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挥着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教师应尽量寻找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建立新概念。例如教师在处理完形填空练习时,让学生给不同的选项寻找依据,有的是语法的原因,有的是上下文语境的原因等等。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作出错误选择的原因,让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4.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方法”,是纠正相异构想的保证
纠正相异构想的根本保证就是要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认知方法来接受新知识。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的,其中学习策略是先决条件。例如,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其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其阅读理解能力很差。那么是何种相异构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呢?当然是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尤其是阅读策略引起的。牛津英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个单元的阅读文章后都有一个reading strategy,不少学生往往忽略这一部分,因而在做阅读理解时,对部分逻辑推理题会渗入个人先入为主的概念,造成认识上的偏差。相信,只要不断培养、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学习英语,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
当然,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的相异构想还会有“变异”的可能。作为教师,只有多深入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多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发现他们的相异构想,消除相异构想对英语教学产生的负面效应。
Causes of Alternative Framework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Countermeasures
QIU Zheng-da
(Zhangjiagang Shazhou Middle School,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learning is a process of new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re often exist conflicts between new and old knowledge, which is known as alternative framework, affecting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a negative way. This essay mainly deals with such issues as the definition of alternative framework, it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etc. Correspondingl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alternative framework; cause; concept conflict; scientific concept
关键词:相异构想;成因;概念冲突;科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3-0046-04
一、相异构想的定义
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课程和教学专家对儿童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的特有思维方式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儿童在正式学习学校课程之前,就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或“前科学概念”。当儿童开始正式学习时,或当教师介绍新知识的时候,这些前概念又会同新知识混在一起,出现新旧知识和概念的混淆、打架现象,甚至原有的错误概念会占上风,形成一种特殊的错误思维结构,西方人将它称之为“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或者是“相异构想”。这种相异构想同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有本质的区别,后者主要指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它要求教师不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教;而且要依据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而相异构想是一种错误的思维结构,它干扰儿童对新知识的接受,甚至使儿童错误地“同化”新知识;相异构想往往在科学学科学习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突出。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相异构想也同样存在,它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尽量降低相异构想对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作用。
二、相异构想的成因分析及一般特征
要消除和纠正这种现象,教师不仅要找出其产生的根源,更要了解其成因及表现特点。一般来说,相异构想在科学学科中体现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学生在接受正规授课之前已经形成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理解日常现象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由于受学习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想法与科学家的正统想法并不一致,故此称为相异构想。在一些共同的课题中,学生一般拥有一些共同的相异构想。一些研究指出,不同国家、文化的学生对某些课题的相异构想没有太大分别;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易更正这些相异构想;某些相异构想是在授课后形成的,与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关,学生学习时,旧的概念可能对新的概念产生干扰,使原来并不牢固的概念变成相异构想。
相异构想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客观地存在着,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习参与者形成的相异构想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特异性 由于每个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也不完全一样。他们在头脑中产生的“相异构想”是各式各样的;对同样一个问题,正确的结论或答案一般只是一个,而错误的结论或答案则可能五花八门。
2.肤浅性 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有限性及其认识过程的自发性,他们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往往缺乏逻辑性,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象阶段,不能正确地通过具体表象形成抽象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隐蔽性 当中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初始观念时,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只能朦胧地“意会”,还不能明晰地言传。但作为一种观念,仍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某种新知识和新材料时,如果不有意识地与学生的“相异构想”联系起来进行揭示、比较,那么学生头脑中就会同时出现两种观念。到一定时候,错误观念就可能表现出来。
4.顽固性 由于“相异构想”含有学生“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认识新知识和新材料所凭借的工具,学生靠这种认知结构来学习,并“成功”解释了一些现象;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这些观念深信不疑,很难放弃它们。“相异构想”在学生头脑中十分顽固地存在着,很难通过一两次讲解或练习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以前“错过的”还是“一错再错”就不足为奇了。
三、相异构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英语学习中相异构想的形成原因有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当然学习者对英语的初步认识及小学、初中的基础的差异也会影响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相异构想的形成。具体说来,英语教学中的相异构想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生活的感受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这点主要体现为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带来的影响。(2)对英语课不感兴趣,以致“相异构想”相安无事地存在和“生长”。(3)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正确的概念不愿意接受。(4)汉语思维定势影响正确的英语表达,这也是相异构想中“顽固性”的具体体现。(5)自幼以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长错误观点的影响,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6)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对某些英语知识产生曲解。(7)广播、电视、录像和广告的错误宣传,比如许多公共场所错误的英语标识。(8)有少数教师对英语概念或知识讲解有误。(9)某些资料对概念和知识的不科学阐释。以下从学生的英语基础、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它们所导致的常见的相异构想。
1.学生的英语基础
相异构想在英语初学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英语知识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的量。他们学英语时夹杂的母语成分太多。他们既无一定的词汇量,又无系统的语法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开始学英语时的英语单词就好像是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单词的学习不能真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再加上受到母语的干扰,其相异构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写出像elephone, tiredment,discrease之类的英语单词,其症结在于学生对英语构词法知之甚少:不知道tele-是前缀,表示far away;ment,ness都是名词的后缀;decrease中的de-是前缀,表示reduce,make less。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不断扩大,英语知识的不断丰富,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
2.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
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语言环境是决定语言认知能力的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种语言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学习语言的视听说环境、学生的家庭背景、前任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学生所在班级的英语学习氛围、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等。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也会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同一语言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相异构想也有很多相似性。有些英语教师,甚至少数学校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背诵英语单词,忽视语篇能力的培养;注重死抠英语语法,忽视听说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结果是这种特殊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词汇量丰富,英语语法规则记得很牢,而实际口头表达、语言应用能力很差。例如,不少学生对[n]和[l]是分不清的,有些地区的学生对[r]和[l]是分不清的,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对[w]和[v]是分不清的。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He runs very fast”.“It’s very cold outside.”“Thank you very much.”等句子脱口而出,对very这个副词掌握得不错。但是当他们翻译“我很喜欢集邮”时,容易译成“I very like collecting stamps.”老师给其作了纠正,但过段时间,他们又写出“I hate it very 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hile having dinner.”的句子来了。造成这种相异构想的主要原因是这类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太注重语法,而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3.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体现为:日常用语的差异、地域关系的差异、历史记载的差异、风俗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等。这些差异造成两种语言在词形构成、句法结构、篇章构架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很难克服母语表达的定势思维的影响,以至于在使用英语表达时会出现中文式句式结构、措辞不当、不伦不类的错误。如:(1)措辞不当:The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His body is healthy./(2)句序颠倒:They want to go where?/I don’t know when will he come back.(3)句式结构错误:Some of our people are easy to catch cold./I very like the concert last night./There were 3000 people attended the conference.(4)不合英语习惯:Be careful of the grass./China’s history is very long./How much is the price of your new watch?/Peter hurried to go to the post office./——Do you like this fruit juice?——Yes,I like./He is as nervous as ants on a hot pan.
四、纠正相异构想的有效策略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新信息、新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概念或知识的发展或改变。英语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的相异构想转变为正确的知识。
1.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是纠正相异构想的前提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作为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概念、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弄清它们对学习、理解新知识究竟带来什么危害和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每当新接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时,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教师才能确定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要真正摸清他们中有哪些相异构想,教师不妨通过同学生进行英语会话、组织考试、开展学生间讨论交流等手段,尽量让学生暴露出各种相异构想,从而为纠正他们的“相异构想”,掌握新的英语知识作好准备。
2.创造机会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是纠正相异构想的契机
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改变各自的相异构想,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暴露他们相异构想的机会,并使学生感受到其相异构想对接受正确、科学的英语知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放弃原有的概念,接受或者修正原来的相异构想。比如对于英语练习的讲解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冲突中发现自己原先认识的不足之处。再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概念时,可以先从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入手,使其与正确的认识碰撞,让学生看到新旧概念的冲突对立,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从而真正实现启发式教学。
3.增加机会给学生输入“科学概念”,是纠正相异构想的关键
仅靠创造机会来暴露他们的相异构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授新知识,而传授新知识、新概念不是简单的、单向地向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内容,而且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由相异构想向科学概念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和纠正相异构想的基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新旧概念细微差别的分辨能力。
教师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发挥着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教师应尽量寻找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建立新概念。例如教师在处理完形填空练习时,让学生给不同的选项寻找依据,有的是语法的原因,有的是上下文语境的原因等等。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作出错误选择的原因,让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4.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方法”,是纠正相异构想的保证
纠正相异构想的根本保证就是要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认知方法来接受新知识。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的,其中学习策略是先决条件。例如,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其英语词汇量、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其阅读理解能力很差。那么是何种相异构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呢?当然是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尤其是阅读策略引起的。牛津英语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个单元的阅读文章后都有一个reading strategy,不少学生往往忽略这一部分,因而在做阅读理解时,对部分逻辑推理题会渗入个人先入为主的概念,造成认识上的偏差。相信,只要不断培养、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学习英语,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
当然,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的相异构想还会有“变异”的可能。作为教师,只有多深入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多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发现他们的相异构想,消除相异构想对英语教学产生的负面效应。
Causes of Alternative Framework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Countermeasures
QIU Zheng-da
(Zhangjiagang Shazhou Middle School,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learning is a process of new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re often exist conflicts between new and old knowledge, which is known as alternative framework, affecting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a negative way. This essay mainly deals with such issues as the definition of alternative framework, it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etc. Correspondingl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alternative framework; cause; concept conflict; scientific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