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内容、转折点及基础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加霞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提出“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实证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培训实质是改变与创新”等观点,以及“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小学数学有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的逻辑结构是什么?相对来说,小学生关于数量关系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其关键“转折点”在哪儿,又如何突破呢?学生学习“倍”概念伊始的教学片段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支点。
  师(出示下图):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全班100%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1:一共有多少颗星星?
  生2:蓝星比白星多多少颗?
  师(用手势有意识地引导):再拿蓝星和白星比一比,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3:白星比蓝星少多少颗?
  师: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沉默。几秒钟后,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4:以“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学科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形态,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在学科学习中理解并运用学科运作的基本方式。后者即学科思维。具体而言,学科思维指某一学科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的基本视角与方法,以及探寻这些视角与方法的思维模式,乃至蕴藏于这些视角与方法背后的观念。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