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减负增效三板斧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eth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总复习课堂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课堂教学形式因为有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更呈丰富多彩,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但是,在中考总复习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局面.因此,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索具体的途径,才能实现中考物理总复习的减负增效.在新课程背景下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实施高效课堂,对于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造成物理总复习课堂负担重、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1.1忽视实验的地位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依靠讲授法,有时学生很难透彻理解,不容易获得巩固的知识.物理实验,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课堂里所学到的知识,了解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原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并不理想,更不用谈在复习过程中的实验利用率了.大部分教师在物理复习课时,仍习惯于把复习课上成知识的陈述课、习题的讲解课等.看似很有条理的讲解,实质只是机械地罗列知识点和考点,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做法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也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发展.忽视实验跟物理课程改革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今后我们一定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1.2缺乏归纳整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梅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学和学习结构”.虽然近几年来,物理课堂的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深入课堂发现,很多教师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解决,新授课时学生已会的不复习也会,学生不会的复习了还是不会.由于教师根本没有研究习题编排的意图,在讲评时也只是就题讲题,照卷讲题,缺少概念辨析和错因诊断,更做不到拓展延伸,复习课就成了习题讲解课.
  1.3过度搞题海战术
  传统的熟能生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为了迎战重要的中考,家长、老师甚至学生都认为多做题是硬道理.不可否认,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提高复习效果,但是大量的重复练习,只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一个明显的弊端便是很多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各种练习题,无形中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其效果可想而知.
  2初中物理总复习时减负增效的三板斧
  2.1第一板斧——利用实验,巧延伸
  在总复习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分组做教材上的探究实验,也可以由教师演示小实验,还可以把物理实验教学拓展到课外活动中.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那些抽象知识,从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验是形成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举例说明:在复习电学时,可以设计一节实验专题:《电学实验中的“一图三用”》:
  利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探究:(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伏安法”测电阻(定值电阻和灯泡的);(3)“伏安法”测电功率.
  通过比较异同点,让学生把三个实验都一一动手操作过去.总结如下:
  相同之处:(1)电路图相同;(2)实物图的连接相同;(3)所测的物理量相同;(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1)实验原理;(2)数据的处理不同;(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不同;(4)得到的结论和图像不同.
  其实以图1为母题的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有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学生在实验过程甚至遇到故障时梳理知识,便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只要给学生实验器材,学生有了探究的动力,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还需要老师“讲”吗?
  变形题:
  例1小明“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根据如图3所示的电路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发现灯泡不发光,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但超出量程,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小灯泡发生短路
  B.小灯泡发生了断路
  C.滑动变阻器发生了短路
  D.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接触不良
  解析正确答案:A.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总有学生无法灵活理解解题方法,但是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动手将小灯泡短路和断路的情形经历一遍,会发现效果良好.
  2.2第二板斧——归纳辨析,妙对比
  总复习应该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从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认识学过的旧知识.要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比较.总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教师带领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总结外,还可以采用一连串的问题向学生系统提问,教师可以对提出的问题问而不答(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回忆、思考),也可以问后自答,对于重点问题还可以提问后由学生讨论后总结,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绘制“知识结构图表”的方式进行系统总结.
  在复习力学时,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压力和重力的辨析,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压力和压强的辨析,功、功率和效率的辨析等等.举两例说明.
  表1重力压力产生原因地球的吸引相互靠近的物体之间产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作用点重心被压物体表面大小和质量成正比即G=mg和挤压程度有关系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物体表面联系只有物体静置在水平面且无其他外力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的大小才等于其重力大小.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原因两个有相对滑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但是存在着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之间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大小和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时,才能用二力平衡知识求得.物体此时受的外力所决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求得.方向和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物体的   运动状态两物体有相对运动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联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比最大静摩擦力略小.通常的计算中可以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例2如图3所示,用F=7 N的水平推力将重为5 N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是N,方向;如果把水平推力F增大,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将.
  解析正确答案:5 N,竖直向上,不变.此类题目一定要求学生辨析清楚两个概念,否则容易出错.
  2.3第三板斧——精讲习题,熟变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美国科学家波利亚指出:“ 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 而题型专题,可以使学生走出“ 题海”,从而减轻课业负担,增强解题信心,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要把功夫用在课前,先自己见识大量的题目,归纳出每一知识点的典型题型,把同种题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成专题,及时充实到自己的题库.在课堂上拿这样的题精讲,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稳定的条件反射,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根据灯泡“6 V 6 W”字样,明确额定电压、额定功率,计算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灯丝的电阻.
  解析在要求学生读懂铭牌表示的含义后,会用电功率公式P=UI求出I,再通过欧姆定律求得电阻R.
  变式1将分别标有“6 V 6 W” L1和“6 V 9 W”L2的两灯泡并联在6 V电压下,比较两灯泡的实际功率的大小.
  解析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L1和L2得到的电压相等,均等于电源电压6 V,所以L1和L2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
  变式2将灯泡“6 V 6 W”与一定值电阻串联在9 V的电压下,要使灯泡正常发光,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际电功率等.
  解析利用串联电路的特点,流过L1和L2的电流大小相等,而两用电器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据此求出定值电阻的电流值,电压值,最后由欧姆定律求得.
  变式3将一只标有“6 V 6 W”的灯泡与一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在6 V的电源上,假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若灯泡实际功率是2 W,则电路的总功率6 W,灯丝的电阻定值电阻的阻值.(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析依题意可知,电压的值大小不变,而串联后总电阻增大,由电功率公式推导式可得P=U2/R,电路的总功率小于6 W,再根据实际功率求得灯泡实际电压大于定值电阻的电压,由R=U/I得灯丝电阻大于定值电阻的阻值.
  以上三点策略是分开来谈的, 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有时可以主要采用其中一种方法,有时需要将几种方法配合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复习.如组织学生看教学影片、幻灯片进行复习等等.总之,在初中物理复习中,要敢于改革,放“权”给学生,让他们有实验权,归纳权,讨论权,最终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惟有如此,我们的复习教学才会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其他文献
宁波市今年将组织开展道路交通专题研究,针对“出行难”等问题,完善镇海、鄞州的道路网系统,提出通途路、世纪大道快速路改造方案,启动城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研究;同时,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