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档职场类节目《职来职往》由于对《非诚勿扰》模式别出心裁的嫁接引来不少人的关注,如果说《非诚勿扰》是一个展示中国人不同恋爱观点的舞台,那么《职来职往》则是通过不同的求职者,展示了年轻人的职场人生观。两档节目同样立足于社会热点:一个是源于80后剩男剩女的数量愈发庞大,一个是因为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数据统计,2011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历史新高650万,就业压力也是史无前例的,而《职来职往》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节目为18位“言语犀利”的企业高管和各具特色的求职者牵线搭桥,组织了一场“职场大相亲”。
形式:成功模式的跨界应用
《职来职往》之所以能够运用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诉求,不仅强调节目的服务性,而且两档节目在核心内容上高度一致,求职与求婚一样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非诚勿扰》中不同婚恋观影响下产生的碰撞,让节目成为了观点的舞台;而在《职来职往》中,求职者不同的职业理想将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作为成功人士的面试官们也会传达出各自不同人生观,在双方的交锋中会得到体现,同样是一个观点的舞台。”制片人马浚益介绍说,“如果说《非诚勿扰》关注的是‘成家’,那么《职来职往》则将重点放在了‘立业’,这两档节目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具有着承接关系。”这些沉寂的节目能够回归荧屏,是因为抓住了现在观众的心理,“成家”、“立业”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18PK24
《非诚勿扰》里24位女生组成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职来职往》中18位企业高管一字排开,挑选中意的求职者。一个求职者面对1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面试官的问答,根据获得认可人数的多少,获得相应不同的职位,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选百强企业就职,9名以下就只能从在场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中挑选。不仅求职成功的几率要比平时一对一面试大得多——18位面试官,其中一人认可,就有机会找到工作,而且这些职场达人,都是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犀利的眼光能全面扫描求职者的缺点,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同时对选手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和苛刻的要求,发表独到的观点。他们鲜明的个人特色,改变了大家对于面试官的传统刻板印象。
“爱与不爱”PK“要与不要”
《非诚勿扰》中最残酷的形式莫过于女嘉宾灭灯,当绿色瞬间变成红色,代表着对男嘉宾的彻底否定。灯光配合着音效带来的强烈视听刺激,牵动着电视机前每一位观众的神经。而在《职来职往》这档求职节目中也有着类似的形式,18位职场达人面对求职者,也以亮灯灭灯的方式决定对方是否满足自己的用人需求。在《非诚勿扰》中“爱与不爱”的表达最后的落点就在亮灯灭灯,这让爱的表达不再优柔寡断。在《职未职往》中18个职场达人对求职者最后的选择是“要与不要”,亮灯灭灯也自然成为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白发潘力PK光头乐嘉
在《非诚勿扰》中两个光头的一唱一和一直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其中乐嘉用犀利的言语挖掘出场上男女嘉宾的心理变化,受到不少关注。而在《职来职往》中也引入了职业规划师的角色,从业20年历任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管理岗位的潘力,拥有丰富的人员招聘和团队领导经验,特别擅长对年轻员工的激励和培养。相对于光头乐嘉,他的满头白发配合帅气的面孔显得英气逼人,在场上乐嘉以尖锐的观点表现得咄咄逼人,而潘力则在现场散发出自己儒雅的气质。在场上他总是能给予求职者很好的建议和谆谆教诲。
选手:现身说法,告诉你如何找到理想职位
节目中的求职者,每一个都很有个性,节目中他们的面试经历其实是给全国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面试课,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与职场达人们的点评将为全国的求职者提供参考。在《职来职往》这个舞台上,无论你是名校毕业也好,草根出身也罢,都必须褪下自己身上的光环。面试在一种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求职成功与否在于你现场应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这是一个不看学历看能力的舞台。不同阶层、不同学历、不同身份的求职者在这里相互竞争,“高学历不等于拥有高能力,好成绩不见得就能找到好工作。”这句话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专业技能与社交能力在求职比重中孰轻孰重?
来自北大的吴珊珊,梦想成为主持人,外表亮丽、声音甜美的她,成为主持人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随着面试的深入吴珊珊身上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毕业于经济系的她连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都回答不上来,原来她在学习期间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却疏于学业。吴珊珊的学习经历引来了职场达人们的痛批,职场规划师潘力老师也对她进行了评价:“就像一个气球越吹越大,里面却是空的。”观众也同样表示不满:“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注重语言表达,重视人脉交往,却不重视学业,简直是本末倒置。”
八面玲珑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多数求职者在面试时都会极力表现自己聪明的一面,尽量做到面面俱到。然而“IT男”孙余飞通过《职来职往》告诉我们老实人最抢手。长着一张平凡的脸,又不善言语表达,当职场达人让他现在表演才艺时,他用一首五音不全从小学二年级唱到现在的《新鸳鸯蝴蝶梦》作为展示,笑翻全场。平时这样的求职者很容易就淹没在人潮涌动的求职大军中了。然而他将工作拱手相让的行为,使得18位职场达人争论不休,他面对职场达人的疑问只是一直保持着自己憨实的微笑,他的微笑与淡定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职场达人。最终他成为节目开播以来唯一个顺利晋级百强企业的求职者。
不扶贫只扶志
很多求职者选择职业只是看着工资,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高学历女硕士田春雨用她的求职经历告诉我们,这样的求职者在求职大军中往往成为“炮灰”。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很好的田春雨本着不读白不读的心态被保送上了南开大学研究生。毫无职业规划的她求职四处碰壁。场上18位职场达人对于她稀里糊涂的求学经历纷纷表示不解。同时她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竟然选择去街头发传单作为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高材生,对自己的特长与价值一无所知。作为~个求职者,对自己的人生却毫无规划,面试官们都表示出自己对她的不满,纷纷灭灯。职场达人杨石头表示:“今天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想帮你,但是我们不扶贫,我们只扶志。”
实用性和娱乐性的融合
事实上,国外的求职节目相当火爆,BBC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学徒》一度成为该类型节目的典范——诱人的工作机会,表现力极强的求职选手和真人秀节目形式都是节目的亮点。然而国内各家电视台的职场节目却无法“拷贝”成功:虽然求职节目不少,只可惜这类节目受到求职者追捧的同时却遭遇了观众的冷落,以往的求职类节目对于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考验满足了招聘双方的需求,也因此导致节目可看性下降。然而如果一味为追求节目可看性,简单增加娱乐化元素,又会让招聘双方不满意。《职来职往》则真实还原面试时双方的斗智过程,有观点的碰撞,有话题的交锋,才不会平淡。节目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会你怎样才能获得面试官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传递给求职者正确的理念,比如:在节目中并不规定求职者必须选择一个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节目不光是提供一次求职机会,更是给求职者一次发掘自己潜能,选择就业方向的机会,对于时下还对未来规划比较迷茫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举两得。
形式:成功模式的跨界应用
《职来职往》之所以能够运用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诉求,不仅强调节目的服务性,而且两档节目在核心内容上高度一致,求职与求婚一样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非诚勿扰》中不同婚恋观影响下产生的碰撞,让节目成为了观点的舞台;而在《职来职往》中,求职者不同的职业理想将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作为成功人士的面试官们也会传达出各自不同人生观,在双方的交锋中会得到体现,同样是一个观点的舞台。”制片人马浚益介绍说,“如果说《非诚勿扰》关注的是‘成家’,那么《职来职往》则将重点放在了‘立业’,这两档节目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具有着承接关系。”这些沉寂的节目能够回归荧屏,是因为抓住了现在观众的心理,“成家”、“立业”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18PK24
《非诚勿扰》里24位女生组成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职来职往》中18位企业高管一字排开,挑选中意的求职者。一个求职者面对1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面试官的问答,根据获得认可人数的多少,获得相应不同的职位,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选百强企业就职,9名以下就只能从在场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中挑选。不仅求职成功的几率要比平时一对一面试大得多——18位面试官,其中一人认可,就有机会找到工作,而且这些职场达人,都是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犀利的眼光能全面扫描求职者的缺点,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同时对选手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和苛刻的要求,发表独到的观点。他们鲜明的个人特色,改变了大家对于面试官的传统刻板印象。
“爱与不爱”PK“要与不要”
《非诚勿扰》中最残酷的形式莫过于女嘉宾灭灯,当绿色瞬间变成红色,代表着对男嘉宾的彻底否定。灯光配合着音效带来的强烈视听刺激,牵动着电视机前每一位观众的神经。而在《职来职往》这档求职节目中也有着类似的形式,18位职场达人面对求职者,也以亮灯灭灯的方式决定对方是否满足自己的用人需求。在《非诚勿扰》中“爱与不爱”的表达最后的落点就在亮灯灭灯,这让爱的表达不再优柔寡断。在《职未职往》中18个职场达人对求职者最后的选择是“要与不要”,亮灯灭灯也自然成为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白发潘力PK光头乐嘉
在《非诚勿扰》中两个光头的一唱一和一直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其中乐嘉用犀利的言语挖掘出场上男女嘉宾的心理变化,受到不少关注。而在《职来职往》中也引入了职业规划师的角色,从业20年历任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管理岗位的潘力,拥有丰富的人员招聘和团队领导经验,特别擅长对年轻员工的激励和培养。相对于光头乐嘉,他的满头白发配合帅气的面孔显得英气逼人,在场上乐嘉以尖锐的观点表现得咄咄逼人,而潘力则在现场散发出自己儒雅的气质。在场上他总是能给予求职者很好的建议和谆谆教诲。
选手:现身说法,告诉你如何找到理想职位
节目中的求职者,每一个都很有个性,节目中他们的面试经历其实是给全国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面试课,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与职场达人们的点评将为全国的求职者提供参考。在《职来职往》这个舞台上,无论你是名校毕业也好,草根出身也罢,都必须褪下自己身上的光环。面试在一种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求职成功与否在于你现场应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这是一个不看学历看能力的舞台。不同阶层、不同学历、不同身份的求职者在这里相互竞争,“高学历不等于拥有高能力,好成绩不见得就能找到好工作。”这句话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专业技能与社交能力在求职比重中孰轻孰重?
来自北大的吴珊珊,梦想成为主持人,外表亮丽、声音甜美的她,成为主持人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随着面试的深入吴珊珊身上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毕业于经济系的她连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都回答不上来,原来她在学习期间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却疏于学业。吴珊珊的学习经历引来了职场达人们的痛批,职场规划师潘力老师也对她进行了评价:“就像一个气球越吹越大,里面却是空的。”观众也同样表示不满:“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注重语言表达,重视人脉交往,却不重视学业,简直是本末倒置。”
八面玲珑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多数求职者在面试时都会极力表现自己聪明的一面,尽量做到面面俱到。然而“IT男”孙余飞通过《职来职往》告诉我们老实人最抢手。长着一张平凡的脸,又不善言语表达,当职场达人让他现在表演才艺时,他用一首五音不全从小学二年级唱到现在的《新鸳鸯蝴蝶梦》作为展示,笑翻全场。平时这样的求职者很容易就淹没在人潮涌动的求职大军中了。然而他将工作拱手相让的行为,使得18位职场达人争论不休,他面对职场达人的疑问只是一直保持着自己憨实的微笑,他的微笑与淡定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职场达人。最终他成为节目开播以来唯一个顺利晋级百强企业的求职者。
不扶贫只扶志
很多求职者选择职业只是看着工资,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高学历女硕士田春雨用她的求职经历告诉我们,这样的求职者在求职大军中往往成为“炮灰”。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很好的田春雨本着不读白不读的心态被保送上了南开大学研究生。毫无职业规划的她求职四处碰壁。场上18位职场达人对于她稀里糊涂的求学经历纷纷表示不解。同时她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竟然选择去街头发传单作为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高材生,对自己的特长与价值一无所知。作为~个求职者,对自己的人生却毫无规划,面试官们都表示出自己对她的不满,纷纷灭灯。职场达人杨石头表示:“今天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想帮你,但是我们不扶贫,我们只扶志。”
实用性和娱乐性的融合
事实上,国外的求职节目相当火爆,BBC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学徒》一度成为该类型节目的典范——诱人的工作机会,表现力极强的求职选手和真人秀节目形式都是节目的亮点。然而国内各家电视台的职场节目却无法“拷贝”成功:虽然求职节目不少,只可惜这类节目受到求职者追捧的同时却遭遇了观众的冷落,以往的求职类节目对于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考验满足了招聘双方的需求,也因此导致节目可看性下降。然而如果一味为追求节目可看性,简单增加娱乐化元素,又会让招聘双方不满意。《职来职往》则真实还原面试时双方的斗智过程,有观点的碰撞,有话题的交锋,才不会平淡。节目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会你怎样才能获得面试官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传递给求职者正确的理念,比如:在节目中并不规定求职者必须选择一个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节目不光是提供一次求职机会,更是给求职者一次发掘自己潜能,选择就业方向的机会,对于时下还对未来规划比较迷茫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