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凉于扇不若徐风汲水于井不若甘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
  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
  这是中国古代名著《小窗幽记》中的一句,意为: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天上及时降下的雨水。此句颇含深意。比如说做事,若三心二意则如“取凉于扇”,若能持之以恒则如“清风之徐来”;又如为人处世,处心积虑如“汲水于井”,泰然处之则如“时降之甘霖”。意言于种种,生发于处处,强求之不可为,不若顺其而自然成。
  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可引之为一种教育理念。如欲惩一时之强,对受教育者暴力相加,急于求成,则就会“取凉于扇”,置一切理、法于不顾,收效甚微;反之,广施予师爱,悉心指导,变被动为主动,则如拂面之清风,归于自然,可以成长远之计,使他们受用无穷,学得极有趣极实在,让他们无暴戾、无厌世、无自卑、无自弃而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成为适用之人才,才可谓风吹杨柳绿堤岸。
  在“取凉于扇”式的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既有不平等,则会不民主,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时时处处用外力强行施为,就会使教育无作为、不监督、不引导,则会使教育的效果无风、无果、无过程、无体验、无进步、无发展,即没有作用。也就是说,不摇扇则无风,表现不出教育的民主与平等,展现不出教育的人文性,体现不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导致的结果是只有在扇扇的地方才能有风,只有在教育者干预的地方才有些微效果,致使受教育者被荒废,错过发展的良机。正所谓小小一把扇子,何有风来众花皆招手的美丽景象?既没有大自然的滋养,也不会有百花齐放的效果。不若徐来之风,让所受者自信、自强、自励、自立,即使在无风的情况下,百花也能争艳。
  “清风徐来”式的教育所提倡的是让受教者在清风拂过的大环境下,能自主地接受阳光,汲取水分,吸收养料,使他们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所需的,有选择地自主成长,在园丁的精心培育下让自己在清风中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材。在清风徐吹下,受教者时常感受到风的凉爽,即使在盛夏也不会感到燥热,让百花盛开在温润的大地上,为这世界带来一片美丽、祥和、温馨、和谐、团结、奋进、无畏、积极、健康、向上、欣欣向荣。
  我愿成为清风,徐徐吹拂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我之清风,吹醒糊涂的心田,吹响希望的号角,吹走暴热,吹来清爽。让我吹过,吹走这扇扇的劳累;让我吹起,吹起甜美的欢笑;让我吹奏,吹走这起航的螺号;让我吹拂,吹出一片亮丽的风景。让杨柳时常在我们眼前摇摆,也让我这徐徐清风时时吹醒迷途的羔羊,更是为了不再让许多的可怜用扇来取凉。
  提及“汲水于井”,则更让我想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育者必须有一桶水。”的理论。不论是一杯水或一桶水,总不如井中的水多吧。而到井中取水又不如及时降下的雨水,更不用说一桶水、一杯水均来自于井中。引申到教育,如若“取水于井”,则先要在受育者心中掘一口井,心灵若破了一个洞,再好的水倒入其中也会漏掉。这样破坏了学生先天就有的美好与健康,何时才能治好呢?确实不如及时降下的雨水。正如“赏识教育”提出的最关键的是要营造一种好孩子的感觉,让孩子在这种心理的激励下,才有上进心,才能追求进步。让孩子更多地接受正面教育,是需要“及時雨”似的帮助、鼓励、支持、交流、引导、垂范、欣赏,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最优化,使我们的教育处处开花,让我们的后来人推着前浪走,不仅要强身健体,还要创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和谐的育人的大环境。
  在偶然的拾取中也能找到教育的理念和理想,也是一种快乐的事。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巧妙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训练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一如季羡林先生的文风,语言朴实而情感强烈,读完后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
摘 要:媒介材料是学生上课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美术课前没有准备好需要的媒介材料,学生的美术活动过程则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的课设计得再精巧也无济于事。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很多美术媒介材料。如果这些媒介材料全靠买,对农村的家长而言有些为难,也有些是想买也买不到的。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美术媒材资源,并尝试将这些媒介材料结合教材合理地运用在
语文课就是要书声琅琅。没有读书声,就不是语文课,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  一、语言导读,带入情境——乐章的前奏  有的课文,单靠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朗读。  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有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时,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加以渲染:“同学们,假如我
思想决定出路,探索决定结果。“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改变以往外在、被动、依赖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我校一直践行的“361”高效生本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下面谈谈我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停留在只教会学生的某些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法,激发学生在未知的领域中,学会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兴奋优于抑制等特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
摘 要:结构性科学小游戏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有着巨大作用。这是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师教研的需要。从调查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入手,收集各种游戏材料,关注和重视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结构性科学小游戏目标体系与内容框架进行构建,从而丰富科学游戏活动的题材和内容,为科学小游戏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幼儿;结构性;科学小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更高,应精心锤炼五种语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适时、适度解惑释疑。  关键词:高效课堂;凝练语言;五个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20倍。”足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那么,在高效课堂倡导学生学习,甚至有人大喊“请教师闭嘴”的今天,教
摘 要: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是源头的活水。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脑和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关键词:学习兴趣;多媒体;技巧  我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很重视激发藏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器材和
【案例背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语言需要环境。英语学习差别于语、数,难就难在没有环境,学生基本除了课堂以外很少能使用到英语。很多课堂以外接触的多是看到一些英文商标。孩子们真正把英语作为语言来进行口头交流,很多时候就局限于课堂。然而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乐于开口便是关键。我们常常抱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不愿意举手发言。我们是否反问过自己:“Why?”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开口,我们给孩子的语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从三年级开始就同等成为主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英语成绩在三科的分数比较中不是很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很多,但英语学习最大的障碍就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少,使用率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英语好像高高在上,不“平易近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极少。后来笔者对英语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为什么就不能用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来解决英语的理解问题呢?把这个高高在上的东西拉到我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