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诵读”是将经典和诵读完美结合,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可以概括为: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关键词】经典?摇诵读 工具性 人文性 民族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何谓“经典”?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这样写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而“典”,一般理解就是典范。按刘勰的解释,“经典”表述的是天地,宇宙恒久的规律,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所总结出的真理,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中国有句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诵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这就形成了“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将经典与诵读完美结合,即“经典诵读”: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只有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具有价值。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大大加强,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能力,情感兴趣。诵读一部经典,可以认识数千个汉字,并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胡适先生回忆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顾问,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知易录》,又看《御批通鉴辑览》,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诵读经典可以加强语言的积累。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层楼而上。”可以看出,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且终身受益。
  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经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它的鉴赏价值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低俗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方面很有价值。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实际生活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书籍阅读量的减少,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快捷式、浏览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直接导致高中生在阅读时无法沉静、难以专注。
  有识之士追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了大师?大师是由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而成的。因此,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应当成为人的培养目标,这是基础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而经典诵读正是承担了这样的责任。
  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粮。诵读经典,不仅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们学到了了“仁爱”;从《鱼我所欲也》中,我们学到了“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诵读经典,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学生语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养。白居易十五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王勃弱冠之年写出“落霞与孤鹭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杨雄的“读千赋”,杜甫的“破万卷”……无一不是通过吟诵经典的方法来学习练就。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们:教材选择经典,教法倚重朗读、诵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朗读、重积累、重语感。古人在儿童习得语言时并不强求理解文章,而是强调诵读达到记忆,这是非常科学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的,当时虽不甚了解,现在想起来,不断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经典诵读符合语感培养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经典内容的深刻性,使得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乃至终身受用。正如诗人冯至所说:“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像吃橄榄一样,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第二,由于“经典”内容的美妙性,使得学生对其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花大量时间在诵读经典。在诵读过程中,经典的优势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经典中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能够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语感。
  我们在教学上应该向古人学习重经典,重诵读,重积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多收录经典,不仅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在教师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典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方面,“经典”教学多采用诵读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教师应有的放矢的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章,理解含义,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受,让学生直接迅速的体会体验语言的优美、含义的深刻。经典诵读在于“读”,我们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开展了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均安排了配乐经典诗文诵读表演节目,为平日在各项经典诵读活动中的优秀者和活跃分子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视听盛宴。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调动兴趣,提高诵读实效。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形成了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同时也将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挖掘经典中的意境美、韵律美,思想美,把它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把相关经典的图画与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走廊以及宣传栏中,投入专门资金建成江苏苏中苏北地区首座古典诗词碑刻长廊、《论语》碑刻长廊,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感悟经典,接受着经典的熏陶、感染,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修养的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省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在高中众多的学习科目中,就像是一位温情脉脉、仪态万方的美丽女子。学习语文就如和美丽邂逅,作情感交流,应该是多么惬意酣畅的事情。可是事实上,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学生在听讲李杜诗歌时昏昏欲睡,经常苦恼学生的文学鉴赏成绩久滞不前。  这些情况的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各种原因,其中有一条在于教者自身,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文学素养有所欠缺。教师如果只知道照本宣科,依词解词,再好的文章听来也会味同嚼蜡。教
每每于三尺讲台阅读、走近、穿越《诗经》,感觉她恰似一脉纵深横流的水,细细的觳纹里藏了千年的秘密。朴素温暖的诗意里,我和着清远流转的歌谣,不倦地吟唱;我的学生,如一朵朵浪花,与我一起流淌、跳跃、奔涌。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如果说《诗经》是一脉水,《关雎》便是这脉水的源头。这优美典雅的序曲,款款而来,仪态大方,演绎了礼仪之邦的古典浪漫。青青河水畔,悠悠鸟儿情。春日水岸,绿草茵茵,雎鸠成双,嬉戏水
【摘 要】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所谓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往往成为了机械的、古板的、填鸭式的讲授课堂。而诵读,这种自古至今在语文教学中最具亲和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的教学手段却日渐衰微。本文就诵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见解和实际的操作办法,指出了诵读对建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所起的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诵读 高中语文 第一使命  古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做到语言的“意美”“形美”“音美”。即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凝练、诚挚感人;注意修辞手法、句型句式的灵活运用;注重语调语速、抑扬顿挫和避免语言杂质。  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说话“清楚连贯,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说话训练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和潜移默化也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朝代怎么更迭,在爱情婚姻观上,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理想始终贯穿在整个历史长廊中。到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这一理想就更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情”与“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而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和婚姻也往往是尖锐对立的,儒家的爱情理想就是要在尖锐对立中把“情”和“理”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  有着“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
秦王建阿房,刮珠宝,锱铢必尽;百姓遭虐政,被剥削,道路以目。杜牧用他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不俗情怀,为我们揭示了强秦为何最终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我们走进《阿房宫赋》,与杜牧共同反思历史,关照现实。  一、作者用尽工笔,以华丽的词语,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铺排描绘了秦王朝骄横奢侈画面  1.多少楼台烟雨中,展示了一副壮观雄伟的景象  秦王朝一统天下,势不可挡,强盛到顶点。正是在这样壮阔雄伟的背景之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读”的方式贯穿整堂课,感知孔子魅力课堂的种种表现。以“小组合作交流”形式,探究孔子魅力课堂的表现与根源。以“写”的方式,展示学生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
杨格《永远的一课》写欧阳老师冒着种种困难的考验,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殊的课——率领“我们”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去操场立正五分钟。因为欧阳老师这节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很特别,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让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遇到了抵制,但是欧阳老师仍然咬牙坚持上完了这节让“我”永远受到教益的课。(作者称之为“永远的一课”。)作者把欧阳老师面临的困难写得愈大,完成任务的难度也便愈大,以此反衬最终完成任务的欧阳老师这
当前,高三议论文写作现状不容乐观,从每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发现有不少作文,都因开头不规范不吸引人而得分偏低,可见,写不好作文开头是影响考场作文得高分的一大原因。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前些年的话题作文热潮及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影响,“文化散文”的风行,可说是主要因素。有人认为,导致有的地方甚至从小学开始就淡化文体,以致学生和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无所适从……以致不少同学的作文文体特征不明。
高考作文几十万考生写同一个题目,立意相近、素材基本相同、思路都很清晰,如果考生有优美的语言,那么就可以打动阅卷老师取得高分了。有位阅卷语文老师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还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考场作文要“有文采”,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