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力会像感冒一样传染,来自同事、朋友、家人身上的压力和情绪会转嫁到你的身上,“二手压力”比“一手压力”更有杀伤力,一旦你吸收了别人的压力,自己也会开始感到紧张,并且会关注那些没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发生的“困扰生活”的问题,这种负面情绪还会在你的周围迅速蔓延开来,你身边的人也像是高效的海绵,能够毫无保留地吸收所有的负面情绪。
压力场
【案例1】
闺密聚会成了她的控诉大会
小黄属于那种“资深怨妇”,她声称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性高潮,哪怕只有一次”,老公不爱她,孩子总是哭哭闹闹,就连楼上的邻居也总是和她作对,深更半夜还穿着一双高跟鞋在屋里走来走去,搞得她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想搬家吧又没有钱买新房子,想跳槽吧又怕找不到新的工作,想离婚吧又怕找不到好男人,闺密聚会简直成了她的控诉大会,大家陪着她唉声叹气。每个人都像霜打的茄子,回家以后都开始变得草木皆兵,疑神疑鬼。这年头,外面的诱惑那么多,谁敢保证自己家那只猫不偷腥。
【专家分析】:
二手压力是源于情绪的传染,在家庭关系中表现突出的情绪最常见的就是抱怨了。抱怨情绪在情绪心理学上它是一个复合情绪,所谓复合情绪就是由数个基本情绪被混合叠加而形成的一种情绪。正如抱怨是由“期待、愤怒、寂寞、悲伤”几个基本情绪所形成,从其中不难分析出,小黄在朋友中所控诉的问题是源于她对婚姻生活期望的失落,而这种失落的感觉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排解和应有的关注,老公对她的冷漠更加促使她失望而伤感;这种抱怨就如病毒一样会扩散,谁的婚姻免疫力弱谁就会中招。因为谁都会在婚姻中有自己的期望值,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抱怨就会激活各自内心可能压抑或忽略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令中招者开始进入抱怨的角色中。
【案例2】
漂亮主妇总是抱怨再抱怨
在外人看来,惠惠确实很贤惠,人长得漂亮又能干。但只有老公知道,惠惠最大的缺点就是嘴太碎,她总是喜欢在家里面啰啰嗦嗦,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有时候还会发脾气对着女儿大吼大叫。老公的脾气还算挺不错,不过有时候也有点烦,“我上了一天班也够累的,你能不能少说几句。”今年过生日,老公和女儿买了一本书送给她,书名就是《不抱怨的人生》。
【专家分析】:
从深层次看,抱怨其实是让自己有价值感、并引起身边人关爱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整天抱怨的妻子来说,其实心底里想说的话语,不是怨言,而是在向另一方表达“其实我多么有用!你为什么没有看到我的价值?你要多关注到我的存在!”但可惜的是,人们对于抱怨的态度,往往是逃避与远离,这一点令抱怨的人更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于是,抱怨更加重了,并走进到一个恶性的循环中,不能自拔。种种负面的情绪,也就随着怨言,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送一本《不抱怨的人生》,结果往往变成《更抱怨的人生》,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家庭关系是一个互动的齿轮关系,当一方只看见另一方的问题,而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这种家庭关系是停滞的,也是家庭关系学上称之为“超理智的关系”。这个例子中,问题真的只出在老婆一方吗?显然并非如此,就因为老公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是一个“脾气还算不错的男人”,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婆的抱怨所带来的,这对老婆更加是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因为老公的所谓“好脾气”就更加显得她是一个“爱乱发脾气的女人”,结果问题就这么循环下去。
【案例3】
职场菜鸟掉进怨气“黑洞”
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国有企业的特点是大姐大妈特别多,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办公室上空就会飘过一朵乌云,她们的怨气简直能把天花板都冲出一个大洞来。
小张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和她们保持距离,但有时候为了混圈子,也忍不住加入进来聊上几句,她感觉她们的抱怨是有道理的,比如领导对人不对事,总是任人唯亲,处理纠纷的时候从来不会一碗水端平,你看公司里那个谁谁谁,还有谁谁谁,其实都是领导的人,小张联系到自己的前途,感觉人生其实挺灰暗的。
【专家分析】:
一个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如果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价值,就会掉入一个片面追求公平感的风险里,这个风险是由身边一些自觉缺失公平对待的同事所散发出来的,当你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带入角色中,你无形就成了别人的工具,最糟糕的是你无法求证他们所抱怨内容的真假,更加无法了解那些所谓不公平事件的真相;而当你又不自觉地认同这些“不公平”的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就会出现黑洞,影响你后续的5年或更长的时间,带来无谓的挫折。
【案例4】
集体吐糟反而找来了二手压力
继天涯论坛、猫扑网、Q Q群之后,微博和微信又成了中国人集体吐糟的前沿阵地,“我的前任是极品,我的同事是婊子,我的朋友是呆B”,各种各样的奇葩在网上都可以找得到,而且“只有更奇,没有最奇”,集体吐糟是一场全民性的语言狂欢,有人在这里释放了压力,有人在这里背上了二手压力。
【专家分析】: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然就会有各自认为属于自己的压力,这些压力有些是有生产力的,也有些是具有破坏力的,更有些是病毒性的压力;在各种社交网络里,如果你无法区分什么是破坏力或自身不具有抵御病毒的能力,那你就会被这些社交网络所伤害,最典型的是那些让你自测是否有某些病的特征,似是而非的言辞会令你自动对号入座,可能测完后你就会失眠或焦虑起来,这些被称为二手压力的东西就会如形随影地跟着你,让你很快就会与网上所讲的问题特征完全符合,于是,你自己就给自己下了诊断:我有病。
方法论
把抱怨病毒及早删除掉
1、对于案例1,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长时间将自己封闭在家庭的狭小圈子里,再加上与家人沟通不足的话,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外出做点工作,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家人改善交流模式,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对于案例2,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停止那些自以为是的对别人的建议和行为;大家要坐下来一起讨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和作用,彼此间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关怀,整个过程让每个人都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对于案例3,职场的人必须懂得职场生存的法则:①事实不等于真相,你所看见的并不是你所认知的全部,你的片面坚持只会使你更加偏执,从而丧失了客观了解事件真相的机会;②正确的事情不等于公平的事情,对事情好坏的评价均来自各自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别人认为的并不就是你认同的,我们非常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别人为何这么说呢?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4、对于案例4,缺失免疫力的人在社交网络上散步是危险的,因为你无法分辨真伪,很容易成为为某些言论助势的工具,为免自己无谓的自寻烦恼,最好把自己归入某些健康的主题中,把你所关注的人进行分类,要舍得放弃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干净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压力场
【案例1】
闺密聚会成了她的控诉大会
小黄属于那种“资深怨妇”,她声称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性高潮,哪怕只有一次”,老公不爱她,孩子总是哭哭闹闹,就连楼上的邻居也总是和她作对,深更半夜还穿着一双高跟鞋在屋里走来走去,搞得她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想搬家吧又没有钱买新房子,想跳槽吧又怕找不到新的工作,想离婚吧又怕找不到好男人,闺密聚会简直成了她的控诉大会,大家陪着她唉声叹气。每个人都像霜打的茄子,回家以后都开始变得草木皆兵,疑神疑鬼。这年头,外面的诱惑那么多,谁敢保证自己家那只猫不偷腥。
【专家分析】:
二手压力是源于情绪的传染,在家庭关系中表现突出的情绪最常见的就是抱怨了。抱怨情绪在情绪心理学上它是一个复合情绪,所谓复合情绪就是由数个基本情绪被混合叠加而形成的一种情绪。正如抱怨是由“期待、愤怒、寂寞、悲伤”几个基本情绪所形成,从其中不难分析出,小黄在朋友中所控诉的问题是源于她对婚姻生活期望的失落,而这种失落的感觉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排解和应有的关注,老公对她的冷漠更加促使她失望而伤感;这种抱怨就如病毒一样会扩散,谁的婚姻免疫力弱谁就会中招。因为谁都会在婚姻中有自己的期望值,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抱怨就会激活各自内心可能压抑或忽略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令中招者开始进入抱怨的角色中。
【案例2】
漂亮主妇总是抱怨再抱怨
在外人看来,惠惠确实很贤惠,人长得漂亮又能干。但只有老公知道,惠惠最大的缺点就是嘴太碎,她总是喜欢在家里面啰啰嗦嗦,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有时候还会发脾气对着女儿大吼大叫。老公的脾气还算挺不错,不过有时候也有点烦,“我上了一天班也够累的,你能不能少说几句。”今年过生日,老公和女儿买了一本书送给她,书名就是《不抱怨的人生》。
【专家分析】:
从深层次看,抱怨其实是让自己有价值感、并引起身边人关爱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整天抱怨的妻子来说,其实心底里想说的话语,不是怨言,而是在向另一方表达“其实我多么有用!你为什么没有看到我的价值?你要多关注到我的存在!”但可惜的是,人们对于抱怨的态度,往往是逃避与远离,这一点令抱怨的人更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于是,抱怨更加重了,并走进到一个恶性的循环中,不能自拔。种种负面的情绪,也就随着怨言,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送一本《不抱怨的人生》,结果往往变成《更抱怨的人生》,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家庭关系是一个互动的齿轮关系,当一方只看见另一方的问题,而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这种家庭关系是停滞的,也是家庭关系学上称之为“超理智的关系”。这个例子中,问题真的只出在老婆一方吗?显然并非如此,就因为老公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是一个“脾气还算不错的男人”,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婆的抱怨所带来的,这对老婆更加是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因为老公的所谓“好脾气”就更加显得她是一个“爱乱发脾气的女人”,结果问题就这么循环下去。
【案例3】
职场菜鸟掉进怨气“黑洞”
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国有企业的特点是大姐大妈特别多,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办公室上空就会飘过一朵乌云,她们的怨气简直能把天花板都冲出一个大洞来。
小张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和她们保持距离,但有时候为了混圈子,也忍不住加入进来聊上几句,她感觉她们的抱怨是有道理的,比如领导对人不对事,总是任人唯亲,处理纠纷的时候从来不会一碗水端平,你看公司里那个谁谁谁,还有谁谁谁,其实都是领导的人,小张联系到自己的前途,感觉人生其实挺灰暗的。
【专家分析】:
一个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如果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价值,就会掉入一个片面追求公平感的风险里,这个风险是由身边一些自觉缺失公平对待的同事所散发出来的,当你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带入角色中,你无形就成了别人的工具,最糟糕的是你无法求证他们所抱怨内容的真假,更加无法了解那些所谓不公平事件的真相;而当你又不自觉地认同这些“不公平”的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就会出现黑洞,影响你后续的5年或更长的时间,带来无谓的挫折。
【案例4】
集体吐糟反而找来了二手压力
继天涯论坛、猫扑网、Q Q群之后,微博和微信又成了中国人集体吐糟的前沿阵地,“我的前任是极品,我的同事是婊子,我的朋友是呆B”,各种各样的奇葩在网上都可以找得到,而且“只有更奇,没有最奇”,集体吐糟是一场全民性的语言狂欢,有人在这里释放了压力,有人在这里背上了二手压力。
【专家分析】: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然就会有各自认为属于自己的压力,这些压力有些是有生产力的,也有些是具有破坏力的,更有些是病毒性的压力;在各种社交网络里,如果你无法区分什么是破坏力或自身不具有抵御病毒的能力,那你就会被这些社交网络所伤害,最典型的是那些让你自测是否有某些病的特征,似是而非的言辞会令你自动对号入座,可能测完后你就会失眠或焦虑起来,这些被称为二手压力的东西就会如形随影地跟着你,让你很快就会与网上所讲的问题特征完全符合,于是,你自己就给自己下了诊断:我有病。
方法论
把抱怨病毒及早删除掉
1、对于案例1,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长时间将自己封闭在家庭的狭小圈子里,再加上与家人沟通不足的话,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法就是外出做点工作,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家人改善交流模式,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对于案例2,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停止那些自以为是的对别人的建议和行为;大家要坐下来一起讨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和作用,彼此间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关怀,整个过程让每个人都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对于案例3,职场的人必须懂得职场生存的法则:①事实不等于真相,你所看见的并不是你所认知的全部,你的片面坚持只会使你更加偏执,从而丧失了客观了解事件真相的机会;②正确的事情不等于公平的事情,对事情好坏的评价均来自各自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别人认为的并不就是你认同的,我们非常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别人为何这么说呢?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4、对于案例4,缺失免疫力的人在社交网络上散步是危险的,因为你无法分辨真伪,很容易成为为某些言论助势的工具,为免自己无谓的自寻烦恼,最好把自己归入某些健康的主题中,把你所关注的人进行分类,要舍得放弃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干净是一种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