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答非所问中提高课堂效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就导致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情景,如最常出现的答非所问现象。学生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1、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思想游离。上课时,学生的思维没有调整过来。或是还沉浸在上节课的知识思考中;或是还停留在一部小说曲折紧张的情节当中;或是根本就不知在想些什么。如果你在此时来让他回答问题,得到的答案基本将是“不知道”或者不知所云的奇怪答案。
  2、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到位。比如在做赏析题时,题目问的是“从句式角度赏析文段特色?”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成“对仗”或“对偶”。通过这个问题,说明了学生对句式的表达特色还没有彻底掌握,知识点之间有混淆,因此才会“答非所问”。
  这两点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知识角度来找“答非所问”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原因。比如学生的不合作态度,抗拒学习,抗拒老师。虽然回答了,但结果可能是胡搅蛮缠,扰乱课堂。对这样的学生应在课后予以心理沟通、疏导。
  二.从老师角度思考
  1、提问的要求不明确,太空泛。比如教师心中想着要学生鉴赏某个语段的表达技巧。但却没有具体要求是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是从修辞的角度,还是从描写的角度,因为不同的角度对应的是不同的答题要点。因老师问的不明确,太空泛,学生面对这样的提问便不能带着明确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盲目、不到位。这也会导致“答非所问”情况的出现。
  2、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机不成熟。我们老师有时抛出一个问题后,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紧接就着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说?”这样迫不及待地追问,许多学生尚还没从问题中回过神来就要作答,问题思考不深入,考虑不全面,也就难免“答非所问”。
  3、设计的问题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准。因所提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自然无从做答,或“答”了但“非所问”。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要反思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也许是教师对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准没有摸清,设计的难易程度没有把握准,超出了学生的回答能力;也许是教师对自己每个学生的解答能力没有分出高低,什么样的问题该由什么样的学生来回答,应该分层设计问题,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能兼顾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又能使问题对应相应的学生来回答,从而减少“答非所问”的次数。
  三.处置策略
  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答非所问”的教学现象,我对此作了一些的探究,以期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要想处置好课堂上的答非所问现象,教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宽容的气度。我见过这样的课堂,当老师的提问得到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时,较真的老师就会有些恼怒,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有语言上的嘲讽,神情上的不屑。几堂课下来,学生们对该老师的评价是不仅枯燥而且暴躁,渐渐失去回答的兴趣,甚至上这门课的兴致。教师认真固然是值得学习的好品质,但营造温馨的、宽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錯误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2、巧妙的应对。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巧妙、完美的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这不仅需要教师理性的倾听,理性的欣赏,还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和调控驾驭课堂的能力,机智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答非所问”。
  3、契机的把握。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很多时候都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在我们备课时也很难预料到。但在平时常听到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误,殊不知学生答错是正常的,要是全部都对又何需老师教?正相反,学生的错误回答,恰恰暴露出他某一部分知识的欠缺:或是概念不清;如将“对偶”“对仗”当作句式的特征,而不知它们是修辞手法;或是答题环节不全,不够规范等等。所以面对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教师要因“生”而动,重新确定教学重点,把“错误”当作难得的学习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无论课堂教学改革到何时,为师者都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去感悟文化,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优秀的品质。
  安海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其他文献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好比一出戏剧,若要完美演出,离不开引入入胜的序幕,即多样导入,如此,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探知欲望与热情。同时,也少不了课堂互动交流,演绎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正戏”,打造一场思维“盛宴”,让课堂迸发智慧火花。对此,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其具体实施策略,以便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有效教学。  一、巧用方法,拉开精彩序幕,诱导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同学们对教师
据中国经营报官方微博报道,“政协委员李海滨认为《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应该禁播,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要有所控制,这些都和暴力相关。《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与我们时代不适应。”这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在微博上引发争论。中国有句古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说的就是因《水浒》中多讲打斗,一百单八将中的莽夫李逵更是抄起板斧见人就砍,虽然初衷是劫法场救哥哥宋江,但也滥伤无数无辜百姓。而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曾经有太多的争议,甚至一度出现了讨伐声,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相信所有的非议都是因为人们太爱国语。所以,哪怕是一名奋斗在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我,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太重,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没有理由推卸责任,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助动下乘风向前。  总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可以缺少很多,唯独不能缺少的是智慧。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一个无量无边的人。”我希望我能成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情节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语文教学案例,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尤其是写作教学方面。  潘新和教授力倡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指归,但语文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写作教学了。我在困惑和痛苦中,重读“香菱学诗”,得到不少启示。  一.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普遍对作文感到恐惧和厌烦,这涉及写作心理问题。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讨论还很有限。“香菱学诗”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要消除学
语文教学应该如行云流水一般,应该富有新鲜活泼的气息,特别是素质教育更给整个的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创建性地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考查形式灵活多变、知识跨度囊括多学科、学习理念求新求变,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
《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丝毫不错。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侠客布衣,经司马迁笔墨一渲染,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司马氏用字讲究,有时寥寥数笔,就将笔下人物写得生动传神,而自己的称许态度也流于笔端。以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作者刻画蔺相如的有智谋,就是通过不同的用字表现出来的。现列举文本中的几段内容,便可揣摩出作者的用意。  例:(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名篇,是一篇带着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受到别人的嘲笑与歧视,但是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这个故事启示读者: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没关系,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丑小鸭”因此成了不朽的文学典故——身处逆境仍然不懈追求,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的生活。  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台湾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也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在以教材为纲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德育领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相交融的产物。作家的主观情感、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审美理想以及作家的个性气质都在作品中有着若隐若现、或多或少的体现。对曹禺的《日出》而言,他的那种忧郁气质、感伤情结渗透其间,从而表现出感伤的悲剧特点,并通过作品的人物形象、结构内容等体现出来。  一  曹禺是忧郁的、感伤的。他的感伤源于他的苦闷,来自于他的家庭、苦难的社会及个人敏感的气质。这种苦闷感伤表现
一提到语文学科的“小课堂”,也许大家都会不由得想到,课本、字词、古诗文;抄写、背诵、默写;亦或是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可是无论哪一个环节,学生总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记得曾经让学生给目前的中考五科排了个序,他们不经思索地就说出了“科学第一,数学第二,历社第三,英语第四,语文第五”的结论。听罢,心头不觉一沉,为何语文教学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记的背的那么多,又那么难,完全没有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