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知需要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求,引出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要精心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已有的旧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与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强烈的认知冲突,即创设好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积极思维的动因、平台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情境的创设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新课引人时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首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同时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质量欠佳。引入新课时的思维情境创设笔者以为有下列几种方法:
  1. 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一节时,设置如下问题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难以下手解决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为引入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
  2. 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 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饯,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学生必然是顺利做好了前者,而在第二问上卡住,形成了冲突、疑问。
  3. 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两根x1,x2及x1 x2,x1·x2,并探索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创设思维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创造“愤”、“徘”意境。
  “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又不可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理解把握所学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课的结尾还应精心设计必要的思考、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意犹未尽,为知识的延伸、新的情境创设留下空间。
  数学的学习是思维的自由体操,在思维中获得知识,在思维中应用知识,在思维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在思维中学会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思维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养成。思维情境的创设应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唤起并保持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采用了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新颖有效的练习方式、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兴趣 培养 保持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就必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学生对学习有无
新课程改革提出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年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开放的数学课堂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大胆开放,随机应变,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改变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
摘 要:英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生兴趣的培养者,又是学生进步的鼓励者,他们让学生对自己更具信心;他们从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中走出来,成为英语情境的营造者和各种教学手段的探索者;英语教师还是评价方式的试验者和教学经验的总结者。他们还需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应努力担当好这一多元化的角色。  关键词:角色 变化 教学    
伴随着社会学,语言学的发展,日语人称词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1973年以来,中日两国研究日语人称词的现状,做总体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一、研究概况    1.理论研究  1973年,铃木孝夫对日语人称词进行了新的定义,开辟了日语人称词研究的新篇章。铃木孝夫认为,日语的人称词和欧语体系的人称词不同,他把日语的人称词分为自称词,对称词和他
摘 要: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语写作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常见错误,在本文中,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英语写作标题的规范性、语言使用以及行文的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英语 写作 错误 分析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写作水平有三种要求,即:一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