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崇文抑武”概念的史料探究与解读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崇文抑武,宋代政治文化,史料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9-0018-06
   “崇文抑武”是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它体现在宋代诸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之中,不仅重塑了朝堂的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宋代军事、思想、社会等方方面面,是理解宋朝时代特征的一把钥匙。
   在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就课前的知识储备来讲,“崇文抑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疑惑的概念。学生之所以感到熟悉,是因为初中学段的课程内容中也渗透和阐释了这一概念,且其在影视与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而之所以 “充满疑惑”,是因为许多学生对于“崇文抑武”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符号化的。由于不能充分理解“崇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与内涵,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疑问,如“宋朝皇帝不知道军事实力很重要吗?”“武将不会不满吗,不会造反吗?”等等。学生的这些疑问,为我们的宋史教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们不妨从“崇文抑武”概念入手,通过史料的研读,引导学生探究其背景、内涵与影响。并以这一核心概念关联“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宋代边疆压力”“宋代经济社会成就”“宋代思想文化成就”等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代各领域发展特点的内在联系。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且实现初中学段到高中学段的知识进阶。本文将举出几类可供探究的主题、相关史料及研讨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一、“崇文抑武”方针提出的背景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崇文抑武”概念,其第一反应恐怕是“不认同”。《孙子兵法》开篇言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①不论是出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社会的常识,当代学生一致认同军事实力对国家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宋人的选择在学生眼中是难以理解的。故阐释“崇文抑武”概念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崇文抑武政策的背景,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寻找这一方针的历史合理性。
   对“崇文抑武”背景的探究,在材料呈现方式上可以遵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呈现,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体会历史思维的层次进阶。
   1.浅层理解:统治者对武将的忧虑。出示材料1为赵普、宋太祖的一段对话。
   材料1: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
   太祖:此二人岂肯作罪过?
   赵普:然,此二人必不肯为过,臣熟观其非才,但虑不能制伏于下。
   太祖:此二人受国家如此擢用,岂负得朕。
   赵普: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摘编自(宋)丁谓:《丁晋公谈录》②
   此段材料可与学生较为熟悉的“杯酒释兵权”故事结合起来阅读(此故事学生较为熟悉,可以不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探究“崇文抑武”最直观、最浅层的原因。
   设问:依据材料解释宋太祖抑武政策的原因。
   从材料中学生不难看出,宋太祖赵匡胤在利用禁军大将的身份夺取政权之后,对于武将群体有猜忌和疑虑。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理解层级,因此这一部分的重点并非材料本身的解读,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解释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学生在此处最可能想到的问题是:皇帝如果仅因为个人的猜忌,就牺牲国家的军事实力,打压武将群体的力量,是否不够明智?崇文抑武方针此后被历代皇帝坚持下来,成为稳定的国策,其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这是后续理解的关键,我们不妨以学生的质疑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深层理解:走出唐末五代的历史困境。可展示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2:(后晋大将安重荣曾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安重荣传》①
   材料3:(后汉大将史弘肇曾宣称):“安朝廷,定祸乱者,只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即毛笔),焉足用哉。”
  ——《旧五代史·史弘肇传》②
   材料4: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范浚:《香溪集》③
   材料5:宋初,宋太宗与宰臣吕蒙正讨论到前代教训。吕蒙正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次讨伐辽东,隋炀帝全军覆灭,唐太宗也无功而返,因而认为:“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④宋太宗亦认为:“炀帝昏暗,诚不足语。唐太宗犹如此,何失策之甚也。且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⑤
  ——据《宋史·吕蒙正传》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整理
   此处,可设计如下问题:(1)依据材料2~4,联系所学,说一说唐末五代政局动荡的原因有哪些?(2)依据材料5,说一说宋代君臣如何认识前代教训,找到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学生结合前一单元的所学知识,可以较为轻松地答出:唐末武将权力膨胀是政权频繁更迭的重要原因,而地方上军事实力的增长也是藩镇割据的重要根源。但这还不够,如果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唐末五代的武将问题并不只与权力相关,还有人心层面的因素。从安重荣的话里我们看到,在原先的政治传统之中,本应该笼罩在帝王身份之上的神圣光环已经消失。动荡的乱世之中,皇位成了臣子可以随意觊觎,进而凭实力抢夺的对象。与之相伴出现的,还有朝堂上文武官员地位的失衡。以后汉史弘肇为例,手握重权的武将对于文臣怀有极端蔑视的态度。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在唐末五代动荡的政局背后,是政治伦理与君臣道德秩序的全面崩溃。儒家所推崇的“仁义”“忠恕”等品行在当权者眼中已无足轻重。而读书人低微的政治地位,也使得自觉践行儒家理想的士人日渐凋零。士风卑琐,文官往往依靠左右逢源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其典型代表如自号“长乐老”的冯道,一生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晋高祖、后汉高祖、后周世宗等十位皇帝,还曾向遼太宗称臣,被宋人斥为“不知廉耻”。正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感叹的,这是一个“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的疯狂时代。对于这一点,宋代开国君臣有清晰的认识。既然社会失德、失序,那么要结束乱世,就要重建秩序,重建道德。“崇文”正是重建道德,重塑政治文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这一部分的探究,学生对“崇文抑武”的背景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崇文抑武”的动机从帝王的个人选择上升到时代的要求。与此同时,唐末五代的动荡政局不仅仅是崇文抑武的背景,也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设计背景,对这一背景的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宋初的一系列改革的重大价值。它不仅仅巩固了宋朝一朝的统治,更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混乱的政治局面,将动荡的社会引上安定的正轨,这对于中国此后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崇文抑武”方针的执行
   对于宋代“崇文抑武”方针的执行,教材中着重介绍了抑制武将权力的部分,包括“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不过,如果认为“崇文抑武”仅仅体现在权力的重新分配上,那么对它的理解就有些片面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以下几段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宋代“崇文抑武”不同方面的表现,拓展这一概念的内涵。
   材料1:宋太祖曾对赵普说:“卿苦(若)不读书,今学臣角立……卿得无愧乎?”赵普自此手不释卷,宋太祖自己也是广阅经史。禁军大将党进本不识字,但也不甘落伍。一日,党进见宋太祖,高声说:“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党进的话,让侍卫们都不禁发笑。当党进出宫后,左右问他何故如此说,党进说道:“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
  ——据(宋)文莹:《玉壶清话》整理①
   材料2:宋太宗称帝后,对收藏宫廷图书的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极为重视。因其原址狭小,特下令斥巨资迁址重建,并多次亲临工地监督。当“轮奂壮丽,甲于内庭”的三馆建成后,太宗又亲赐名为“崇文院”。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②
   材料3:天圣初,宋兴六十有二载,天下乂安。时取材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宋史·选举一》③
   材料4:(宋仁宗时进士尹洙曾经感叹):“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宋)田况:《儒林公议》④
   材料5:如武臣诸节度、副总管诸使所以恩礼隆异,俸给优厚者,盖太祖初夺诸镇兵权,恐其谋叛,故置诸节度使,隆恩异数,极其优厚,以收其心而杜其异志。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⑤
   针对这5则材料,我们可以设问:
   结合材料,说一说除了限制武将权力,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在政策上有哪些表现?
   由材料1中,学生可以看到出身行伍的宋太祖赵匡胤倡导读书风气。开国宰相赵普因其是文吏出身,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故而也在被“劝学”的行列之中。太祖本人亦是以身作则。宋太祖曾解释,使武臣读书,是为了“欲其知为治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武将跋扈鲁莽的习气,也减少了后续崇文方针推行的阻力。材料1中大字不识的大将党进,宁可闹出笑话也要掉掉书袋的憨直,折射了武将对宋太祖崇文的配合态度。材料2中,宋太宗对三馆的尊崇可以视为一种官方的表态。与之相类似,还有宋朝重新提高了祭孔活动的礼仪。这些做法都是在彰显朝廷重新重视文化的风气转向。材料3与材料4中,学生可以看到宋朝“崇文”的另一项最重要举措,即发展科举制度。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万人,平均每年360人,⑥录取规模远远大于唐代。与此同时,宋代科举的发展还体现在及第者的前途和地位上。科举取士在宋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官员入仕途径。宋代前期,人才的缺口很大,因此读书人只要及第,基本都可以做官,科举名次优异者升迁会更加顺利。科举制的发展最终为宋代提供了一支高质量的文官队伍,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材料5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对于“抑武”的理解。宋朝的“抑武”,并非对武将进行全面的打压,而是限制武将的权力与社会地位,但在物质待遇上给予其一定的补偿。这一点在宋初的体现更为明显,也可以被视为宋代减少“崇文抑武”阻力的一种办法,
   本部分的探究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崇文抑武”内涵的理解:第一,宋朝“崇文抑武”的举措,渗透在宋朝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限制武将权力的“强硬”手段,但更多时候是鼓励文教这样的“柔性”手段;第二,宋朝的“抑武”并非对武将一味打压,而是在“限制”的同时,进行物质上的安抚,所谓“厚其禄而薄其礼”。因而在宋初,我们较少看到武将对于“崇文抑武”的抵制。相反,倒是有许多像党进这样的将领主动配合,还出现了以曹彬为代表的一批战功赫赫却谦逊知礼军事将领。
  三、“抑武”还是“轻武”
   关于“崇文抑武”和“重文轻武”两种表述,哪一个更能准确表述宋朝方针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争论,本文不做赘述。而我们应注意到的是,这一争论点本身,不失为一个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优质问题,可以加以利用。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弄明白宋朝制度的设计中,是否包含着“轻视武将”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出示以下几则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课上围绕这一命题展开辩论(注:可以纳入这一命题讨论的史料有很多,此处举出的仅是部分角度的材料)。
   材料1:艺祖(指宋太祖)时,新丹凤门,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问左右:“何也?”对曰:“周翰儒臣,在文字职。国家有所兴建,即为歌颂。”帝曰:“人家盖一个门楼,措大(五代对读书人的蔑称)家又献言语。”即掷于地。
  ——(宋)龚鼎臣:《东原录》①
   材料2:旧制,每命将帅出征,还,劳宴于便殿,当直翰林学士,文明、枢密直学士,皆预坐。开宝中,梁迥为■门使,白太祖曰:“陛下宴犒将帅,安用此辈。”遂罢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②
   材料3:宋真宗时,陈尧咨状元及第。他不仅文辞出众,而且擅长射箭。宋辽来往中,辽使常挟能骑善射之长蔑视宋朝。真宗为了挽回颜面,打算在文臣中寻觅“善弓矢、美仪彩”者,以陪同辽使射箭。于是,有人就推荐了陈尧咨。真宗有意让陈氏轉为武职,便托人给他带话:“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即节度使)。”(节度使为当时武将最高军衔,俸禄甚至优于宰相)但当陈尧咨将此事禀告其母亲后,陈母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愤愤责备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呼?”此事于是作罢。   ——据《宋史·陈尧佐传附陈尧咨传》整理③
   材料4:昔太祖好武略,则天下之猛士出而为之兵;太宗好奇谋,则天下计划之士出而为之虑;真宗好文而爱儒,则海内无有不学以待上之所使。今陛下公卿满朝,进趋揖让,文学言语,上可以不愧于古人,而下可以远过于近世者,以陛下诚好之也。
  ——(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御试制策》④
   学生在阅读材料3之后,可以看出宋人确实存在“轻武”心态。材料3中描写的“文不换武”现象在宋朝十分普遍。例如,宋仁宗庆历年间,文臣范仲淹、韩琦等人共同主持西北四路对西夏战争。也许是出于战局考虑,宋廷下令将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统帅的文资性官职同时改为属于武官序列的观察使。结果,四人除韓琦外都坚决不肯接受,宋仁宗只好恢复了四人原来的文职。材料3中,在陈尧咨母亲看来,自己的儿子倘若换任武职,纵然其出发点是为国效力,亦是不可容忍的耻辱。文武官员在地位上的差别于此可见一斑。
   不过,如果引导学生结合4段材料来综合考虑,就会发现文武官员在地位上的悬殊并非是宋初就有的,而是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诸朝,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上得天下”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有种种“崇文”表现,但在其个人心中,武将的重要性依然是文官所不能取代的。材料1与材料2的事例便体现了这一点。就宋太祖的个人情感和经历来说,身边战功赫赫的武将有时会比文臣更值得亲近。不过,随着“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武将的地位逐渐下降,于是在真宗、仁宗朝之后才真正有了“轻武”的风气。
   此处需要向学生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宋朝的“抑武”,其出发点是防范武将威胁,并不是不重视军备建设。北宋仁宗时期,曾命文臣曾公亮和丁度耗时5年编纂《武经总要》。它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包括火器的运用,体现了宋朝军备的发展。学者余蔚曾经这样讨论“轻武”与“抑武”的问题:“统合全国来看,武人大体脱离了各种政策之决策包——括军事决策,仅负责执行而已。由这种分工来看,文官地位明显较武人为高。宋廷在武装力量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都绝不少,不可谓‘轻武’,但其以文官来压制武人的地位,确可称为‘抑武’。”①因此,在表述方法上,“崇文抑武”比“重文轻武”更符合宋朝制度设计的初衷;而朝野的“轻武”心态则是“抑武”政策长期推行的结果。
   众所周知,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军事实力。那么,宋人对此是否有所觉悟呢?若有所觉悟,为何不做出调整呢?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因此,我们不妨出示几则宋人观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材料1:(宋太宗后期,科举出身的王禹偁在上奏中指出):“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未尝求备。大则数年便居富贵,小则数月亟预常官”,认为应该“抑儒臣而激武臣”。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②
   材料2:昔仁宗皇帝覆育天下,无意于兵。将士惰偷,兵革朽钝,元昊乘间窃发,西鄙延安、泾原、麟府之间,败者三四,所丧动以万计。
  ——(宋)苏轼:
  《苏轼文集·代张方平谏用兵书》③
   材料3:汉唐多内难而无外患,本朝无内患而有外忧。
  ——(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④
   材料4: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为最上”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海内兴起未艾也。
  ——(宋)吴渊:《鹤山集·序》⑤
   由上述材料,学生不难看出,宋人对于过度“抑武”而带来的隐患,是有所觉察的。材料1中,生活在宋太宗时期的王禹偁就已经看到过度“崇儒”对朝政的消极影响,提出以“抑儒臣而激武臣”来寻求文武之间的平衡。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在与西夏战争中的节节失利,更是引起了宋人对于武将人才匮乏的警觉。“崇文抑武”长期推行,造成了社会上普遍以金榜题名为荣耀,精英人才大量向文臣集团流动,导致武将群体素质普遍降低。宋代武将由于长期的压抑与歧视,大多怯懦无能,致使宋军在战场上常常一触即溃。材料2中苏轼的观点,即是对“无意于兵”后果的反思。材料3是南宋时期人的观点,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后,宋朝军事实力羸弱的隐忧,业已成为真真切切的亡国之痛。故而材料3中“无内患而有外忧”的感叹,经常出现在南宋时人的论述中。
   不过,尽管认识到了“抑武”的弊端,绝大多数宋人依然还是以本朝“文治”为荣。材料4的评价亦是绝大多数宋代士人之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妨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说一说宋人的“文治”,具体成果有哪些,又是如何“厚苍生”的,从而理解宋人自豪感的来源。学生应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宋朝革除唐末五代的弊端,奠定了长久和平、稳定的局面,经济与社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二,优待文臣的举措,造就了以家国为己任的“士大夫”文化。“士大夫”的称呼古已有之,《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①但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士大夫”品格无疑是以宋人为样本的。清代赵翼中说:“其(宋)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世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真、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②正是这样一个优待士人的时代,才能砥砺出士人群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之气。第三,文化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宋史·文苑传》序言中说:“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预知也。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③宋初的崇文风气,使宋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综合几则材料来看,宋人虽然知道“抑武”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崇文抑武”政策作为宋朝构建政治文化的底色,为宋朝的稳定繁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重视“祖宗之法”的宋人来说,这一方针是不可能轻易更改的。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宋人在不改变“崇文抑武”国策的大前提下,也试图用各种手段弥补自身在军事上的不足。如以火器的研发加强军队实力;又如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友好往来,用以缓解边疆压力,等等。
   通过本课的探究,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对“崇文抑武”这一核心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宋代时代特点有更生动的认知,更期望学生在日后认识、评价一项古代政策的时候,能够深入历史场景之中,报以“理解之同情”,避免片面、主观地做出判断。
  【作者简介】李霞,中学二级教师,北京市第一○一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其他文献
关键词:史料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7-07  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对此,不少学者、老师纷纷撰文阐述各自的看法。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的探讨大多未能超越传统学科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这里笔者试从课程的视角,结合教学设计的要求,谈谈自
瓦连京确信父亲是不爱自己的,从他摇摇晃晃能在屋子里走路开始就感受到这点。  有几回他被长他3岁的哥哥推倒,躺在地上嚎哭起来。高大威猛像乌拉山般雄壮的父亲正坐在那里抽纸烟,只扭头看了一眼,轻声道:“瓦利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  瓦连京还是觉得委屈,他需要有人拉他一把,搂在怀里安抚几句。正准备晚餐的母亲在围裙上擦着手走过来,蹲下身子,满脸笑意:“瓦利亚,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听爸爸的话。”他还是
大学教师:开展互动活动,增进两代父母的沟通  隔代教育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剧烈的社会竞争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父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老一辈父母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拖累,身体素质也还算强壮,于是,四个老人照看一个孩子似乎就成为必然。  但是,隔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两代父母育儿观念不同。老一辈父母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年轻父母的育儿方法多来源于网络和书籍,在他们看来,老一辈父
(1.【关键词】演初中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时教学主题,升华  (2.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29-04  (3. 教学主题又称教学立意、教学灵魂、教学中心、教学核心目标、教学核心概念,它是课时教学目标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也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还是选择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因此,聚焦历史课堂教学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
摘 要隔都起源于1516年的威尼斯,它的建立并不是传统理解的“过去相对宽容的彻底中断”和“犹太人居于主流社会之外的明证”。相反,隔都为犹太人提供了“明确的容身之地”,犹太人也通过各种途径与主流社会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不仅使犹太人的民族性得到维系,而且也为主流社会的文化进入隔都以及隔都内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着当时犹太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犹太人,隔都,威尼斯,中世纪式宽容  中图分类号K5
(本报讯 宋辰)随着软件定义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计算 存储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客户需求,客户更需要的是能够满足业务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强烈的市场需求, NetApp公司与中科曙光近日共同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并于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基于此前双方在计算 存储的合作方式基础上,开始了更加深化的计算 存储 软件的合作方式。  软件定义存储(SDS)和混合云的各项创新应用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元代,行省,中央集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46-04    范红军先生《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一文中认为,元代行省区划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是元代及以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地方割据不再出现的根本之策。笔者持不同意见,在此提出拙见,求教于方家,并与范红军先生商榷。    行
关键词 儿童史,教学改革,儿童心理,儿童史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10-09  2016年夏,笔者发表了题为《儿童史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短文。文章在说明儿童和儿童史的含义,简要介绍近几十年西方儿童史学的发展情况及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后,热情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关注社会史领域中这门影响日增的“显学”,适当引入儿童史研究的成果,运用儿童
【关键词】多义性古文,命题视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1-0047-03  《历史教学》2011年第1 2期发表笔者文章“一道选择题的一波三折”后,引发一些同行的兴趣和讨论。他们认为“惟适之安”题修改过程的诸多考量很有启发意义,也指出本题在使用多义性材料方面存在科学性和严谨性的问题。  “惟适之安”题是这样的:  下图为某名人陵
不做宠坏男人的“好”女人  榜样一:奥巴马的太太  米歇尔每天晚上9点半上床睡觉,第二天4点半起床健身,随后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在奥巴马参选总统前,她始终要求他周一至周五每天按时回家吃晚餐。她是个强悍、有条理且效率极高的主妇,奥巴马称她是家里的主心骨与稳定器。一次,奥巴马在国会的提案获胜,兴奋地打电话告诉米歇尔,米歇尔听完后,冷静地说:“家里有老鼠,你下班时顺路买一只灭鼠夹。”  奥巴马参选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