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人问我,评委喜欢什么样的作品。评委其实也有很多地方跟大家样,共同的特点之就是“喜新厌旧”,喜欢具有新鲜感的,能够让人眼前亮的作品。换句话说,也就是觉得陌生的作品。陌生——因为不熟悉,所以让人觉得新鲜。而陌生感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因为难得见,所以产生了陌生感。这是指场景本身难以见到,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场景大多数人没办法亲临现场,而此时能够看见并拍摄下来的人就占有绝对优势了。倒退二十年前,如果当时有人有幸去了元阳梯田,恰好有机会赶上非常好的光线,又懂摄影,又有一台好相机在手,拍摄出来的作品肯定能够获大奖。为什么呢?因为评委们觉得新鲜,没见过。这种照片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很吃香。但是由于时代在进步,现代各种资讯、交通的发达和数码相机的普及,这种难得见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这种作品现在依然常常充斥在各类赛场上,但是评委们见得多了,便也不觉得新鲜了,所以获奖的可能性变得极小。
例如图1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就是陌生的事物,因为很少有人看到过这么密集、如此壮观的飞鸟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并且还是在近处有黄土地、远处有雪山的大自然中,黄土地上恰好又有些白色的小石块儿与飞鸟与之呼应,所以构成了一个非常难得见的场景,碰巧被我遇见并记录下来了。
第二个层次是指能够把看似普通的场景通过摄影语言的运用表现出新意来,让人感觉新鲜,难以见到。这就需要摄影师有创新性,能够发现别人没有看出来的,隐藏在景物中的审美形式。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能看出来图2是座普通的雪山吗?有次在冬天的坝上,大雪过后的早晨,草原和山丘都因覆盖着白雪,一片白茫茫,景色显得有些单调,可是我偏偏选择了这单调无趣的雪山作为拍摄对象,因为我发现山丘上方有朵云,正向着太阳的方向移动,于是我进行了如下选择:首先选择长焦镜头是为了拉近朝阳照射下的云,使它显得突出,拍摄时机选择云遮住朝阳之时,曝光选择比天空灰值还要低三级的曝光量,其结果是整个画面严重曝光不足,白雪不见了,山丘和草原都变成为浓重的黑色块,而那朵云却显得生气勃勃又鲜亮明丽。如此选择的目的就是使相机不能忠实地复制眼前的景物,而这种对大自然的歪曲恰恰是按照我的审美追求有意识进行的。
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哲人尼采曾经说过:伟大的风景是为渺小的艺术家预备的。我非常认同尼采的这句话,但是我认为,在面对伟大的风景,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伟大的风景时,仍然能够通过拍摄手法把它改造成让大家觉得陌生的、具有新的审美形式的风景,能做到这点的艺术家才不是渺小的艺术家。
故宫的角楼宏伟瑰丽,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而且不用花钱隔着筒子河在马路边就能拍,所以也是北京的摄影人最热衷拍摄的一处风景之一。拍摄角楼的作品很多,绝大部分表现的都是角楼的宏伟瑰丽,大同小异,难以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而我在拍摄(图3)的时候,发现筒子河边的柳树与河对岸的角楼形成
种陌生的视觉组合。我连忙换上长焦镜头,采用剪影的形式,将柳枝和角楼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上,强化了线与块的奇特的审美结构,使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角楼风景变成陌生的、独特的风景。
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定要在技术上严谨、在构图上讲究。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尝试创新,拍出令人“陌生”的作品(图4)。通过捕捉有形的视觉元素,去营造无形的画面意境,并能使观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当然,创新可能要付出代价,但只有敢于犯错误才能寻找到对艺术新的认识和新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进而形成带有自己鲜明符号的风格,更多获奖的机会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第一个层次是因为难得见,所以产生了陌生感。这是指场景本身难以见到,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场景大多数人没办法亲临现场,而此时能够看见并拍摄下来的人就占有绝对优势了。倒退二十年前,如果当时有人有幸去了元阳梯田,恰好有机会赶上非常好的光线,又懂摄影,又有一台好相机在手,拍摄出来的作品肯定能够获大奖。为什么呢?因为评委们觉得新鲜,没见过。这种照片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很吃香。但是由于时代在进步,现代各种资讯、交通的发达和数码相机的普及,这种难得见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这种作品现在依然常常充斥在各类赛场上,但是评委们见得多了,便也不觉得新鲜了,所以获奖的可能性变得极小。
例如图1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就是陌生的事物,因为很少有人看到过这么密集、如此壮观的飞鸟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并且还是在近处有黄土地、远处有雪山的大自然中,黄土地上恰好又有些白色的小石块儿与飞鸟与之呼应,所以构成了一个非常难得见的场景,碰巧被我遇见并记录下来了。
第二个层次是指能够把看似普通的场景通过摄影语言的运用表现出新意来,让人感觉新鲜,难以见到。这就需要摄影师有创新性,能够发现别人没有看出来的,隐藏在景物中的审美形式。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能看出来图2是座普通的雪山吗?有次在冬天的坝上,大雪过后的早晨,草原和山丘都因覆盖着白雪,一片白茫茫,景色显得有些单调,可是我偏偏选择了这单调无趣的雪山作为拍摄对象,因为我发现山丘上方有朵云,正向着太阳的方向移动,于是我进行了如下选择:首先选择长焦镜头是为了拉近朝阳照射下的云,使它显得突出,拍摄时机选择云遮住朝阳之时,曝光选择比天空灰值还要低三级的曝光量,其结果是整个画面严重曝光不足,白雪不见了,山丘和草原都变成为浓重的黑色块,而那朵云却显得生气勃勃又鲜亮明丽。如此选择的目的就是使相机不能忠实地复制眼前的景物,而这种对大自然的歪曲恰恰是按照我的审美追求有意识进行的。
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哲人尼采曾经说过:伟大的风景是为渺小的艺术家预备的。我非常认同尼采的这句话,但是我认为,在面对伟大的风景,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伟大的风景时,仍然能够通过拍摄手法把它改造成让大家觉得陌生的、具有新的审美形式的风景,能做到这点的艺术家才不是渺小的艺术家。
故宫的角楼宏伟瑰丽,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而且不用花钱隔着筒子河在马路边就能拍,所以也是北京的摄影人最热衷拍摄的一处风景之一。拍摄角楼的作品很多,绝大部分表现的都是角楼的宏伟瑰丽,大同小异,难以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而我在拍摄(图3)的时候,发现筒子河边的柳树与河对岸的角楼形成
种陌生的视觉组合。我连忙换上长焦镜头,采用剪影的形式,将柳枝和角楼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上,强化了线与块的奇特的审美结构,使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角楼风景变成陌生的、独特的风景。
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定要在技术上严谨、在构图上讲究。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尝试创新,拍出令人“陌生”的作品(图4)。通过捕捉有形的视觉元素,去营造无形的画面意境,并能使观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当然,创新可能要付出代价,但只有敢于犯错误才能寻找到对艺术新的认识和新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进而形成带有自己鲜明符号的风格,更多获奖的机会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