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想象是最美好的,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发现有不少的教育教学方式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这是很令人惋惜的。要知道,人们要是缺少了想象能力,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一样。所以,当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课堂上尽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老师一定要少讲,甚至规定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虽然是硬性规定,但不难看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教师把课堂上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就好像给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终于拥有了一片想象的天空,又给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不要禁锢孩子们的思想。那如何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呢?我结合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想象在朗读中萌芽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讲得很多,学生只是负责听,最好是把老师讲的全部当笔记记下来。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而且是谁认真听,谁就受到老师的表扬;相反,谁要是有不同的意见,老师就会批评、指责。老师讲得越多,课堂上留给学生们读书的时间就越少,感悟也就谈不上了。古人曾经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假如课文朗读得不多,学生怎么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怎么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怎么能读出各自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呢?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或者电脑光盘上的标准朗读去让学生听和感受,甚至于去模仿,但是,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们最多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已,真正的内涵却领悟不到,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把阅读训练当作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新课标给我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当中,我常常会采用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正确、读流利(预习读书的要求是至少读三遍,读完后还要在预习本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就要写出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其次,在课堂上要求读出自己的情感,还要说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去读(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进行交流、练习);最后,要求学生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每一步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步又是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读书,努力地让学生接触文本,与作者做心灵的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的想法及表现方法是经过自己内心深处感悟及思考的结果,根本不是老师或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在真情实感基础上朗读,可以感受到《比尾巴》的有趣、《秋天的雨》的欢乐、《观潮》的汹涌澎湃、《草原》的辽阔无垠、《老人与海鸥》的情深意长……对任何一个爱朗读的孩子来说,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独特的真实享受呢?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很多学生只说到应该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课文,但有学生说,他觉得还应该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因为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桂林,心情一定是充满期待的、兴奋的……我觉得都可以。而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描写爸爸挖掘时间之久、之艰难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短短的一段话里,有时间的不断递增: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学生说,朗读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比一个更强烈,声音更大的。但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是一个比一个更慢,因为后面的坚持会越来越难的。一个要读得快,一个要读得慢,到底要怎样读呢?我先不给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爸爸在挖掘前,他知道这样继续挖下去有危险吗?(知道)他知道要挖多久吗?(不知道)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再联系下文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不难看出,爸爸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所以才换来后面的结果——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所有的一切,来自于前面多个小时的坚持,那你觉得是要读得快还是读得慢呢?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老师的指导,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老师充其量只是做好引导就可以了,我們就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朗读吧!
二、想象在质疑中成长
诗人韩愈曾经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学生们在学习中有疑问是非常可喜的。古语又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会提出疑问是多么重要啊!
但是,恰恰有不少老师在教学前,总是精心设计好种种问题,并都有自己设想好的标准答案。在授课过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是春天!”(多美好的想象!)可是老师却厉声说道:“不对。”试想,在这样不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教育管制下,很多学生都不敢说了。他们习惯了老师给出的答案,习惯了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不需要再花精力去思考了!这样的教育,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不是相违背吗?
幸好,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了这些教育的弊端,很多有先见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做法来指导着语文课堂,学生所有对文章感知的质疑,以及对疑惑的解答,全都由学生在预习前提出或在课堂上自主提出,并且在小组内合作解答,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也是这样做的,在下课前我一般会有一个小结: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一下,然后再问一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课后和我讨论研究。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学完课文后,我“扔”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此危难的关头,除了司马光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里议论纷纷,大家都争着说出自己认为巧妙的解救方法。答案真是层出不穷,但到最终觉得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而在学习《田忌赛马》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除了这样的比赛方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通过讨论,甚至加上实验操作,大家得出结论:孙膑的这个办法是最好的! 没有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反而更多了;没有了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没有了不允许有其他答案,学生便会大胆发言了;沒有了老师定好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变得精彩多样了。记住,别“告诉”孩子们,他们知道的,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
三、想象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
结合这个要求,我在课前就会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情景,如课本剧表演、辩论会、辩论擂台赛、小品或相声表演等,形式多样。源自课文又高于课本的内容,不一样的理解与表现,意想不到的情节设计,滔滔不绝的口头表达……学生们的表现让我瞠目结舌、赞不绝口!如在学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组成表演小组,自己续写情节进行表演。全班47人分成了八个小组,没有一个小组的表演是同样的,有的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大笑之后深深体会到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在我勃然大怒之后知道笑的重要性,有的把故事徐徐道来,让我唏嘘不已!在孩子们创设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别总是想牵着孩子的手,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知道,在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话题和知识点的指引下,老师放手后,反而让学生没有了依赖,更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表演当中。由于没有了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之间的讨论与磨合反而更加和谐,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活跃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要求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并介绍给大家”的那节课上,在开展“我是小小推销员”这个环节,我提前告知学生,会在这次推销会上评选“最佳设计广告语”“最佳制作广告牌”“最佳设计推销方式”和“最佳推销员”多名,会颁发奖状以及学校的“达人购”,并会把比赛的照片及获奖孩子的照片放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们知道你们有多厉害,也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古人云:“意欲取之,必先予之。”与人分享爱,获得爱;与人分享恨,获得恨;与人分享汗水,获得果实;与人分享懒惰,获得空虚。要知道,分享是快乐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涨,家长们也很配合。那一节课大家的积极性极高,是精彩纷呈、热闹非凡的。他们有的带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带了自己和妈妈一起做的美食,有的几个人一起成立了推销团队,有广告语、广告牌……介绍完了制作过程,还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整个过程,我都拍了照、录了像,并编成美文,在家长群和微信里与大家分享。对于农村的小孩,他们的见识面本来就窄,口头表达能力要比城镇的孩子稍微弱一些,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上,要在无穷的想象空间中寻找着眼点,从无到有,以“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为基础,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就会容易多了。写好的作文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后,在全班赏析作文会上,我边评讲,边结合照片、视频一起看、评、议,通过这样深刻的走心的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把教学中的很多误区纠正过来,对于不少错误的做法也找到了改进的办法。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节课后认真反思,真正留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
一、想象在朗读中萌芽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讲得很多,学生只是负责听,最好是把老师讲的全部当笔记记下来。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而且是谁认真听,谁就受到老师的表扬;相反,谁要是有不同的意见,老师就会批评、指责。老师讲得越多,课堂上留给学生们读书的时间就越少,感悟也就谈不上了。古人曾经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假如课文朗读得不多,学生怎么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怎么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怎么能读出各自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呢?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或者电脑光盘上的标准朗读去让学生听和感受,甚至于去模仿,但是,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们最多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已,真正的内涵却领悟不到,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把阅读训练当作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新课标给我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当中,我常常会采用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正确、读流利(预习读书的要求是至少读三遍,读完后还要在预习本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就要写出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其次,在课堂上要求读出自己的情感,还要说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去读(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进行交流、练习);最后,要求学生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每一步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步又是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读书,努力地让学生接触文本,与作者做心灵的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的想法及表现方法是经过自己内心深处感悟及思考的结果,根本不是老师或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在真情实感基础上朗读,可以感受到《比尾巴》的有趣、《秋天的雨》的欢乐、《观潮》的汹涌澎湃、《草原》的辽阔无垠、《老人与海鸥》的情深意长……对任何一个爱朗读的孩子来说,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独特的真实享受呢?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很多学生只说到应该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课文,但有学生说,他觉得还应该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因为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桂林,心情一定是充满期待的、兴奋的……我觉得都可以。而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描写爸爸挖掘时间之久、之艰难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短短的一段话里,有时间的不断递增: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学生说,朗读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比一个更强烈,声音更大的。但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是一个比一个更慢,因为后面的坚持会越来越难的。一个要读得快,一个要读得慢,到底要怎样读呢?我先不给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爸爸在挖掘前,他知道这样继续挖下去有危险吗?(知道)他知道要挖多久吗?(不知道)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再联系下文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不难看出,爸爸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所以才换来后面的结果——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所有的一切,来自于前面多个小时的坚持,那你觉得是要读得快还是读得慢呢?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老师的指导,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老师充其量只是做好引导就可以了,我們就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朗读吧!
二、想象在质疑中成长
诗人韩愈曾经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学生们在学习中有疑问是非常可喜的。古语又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会提出疑问是多么重要啊!
但是,恰恰有不少老师在教学前,总是精心设计好种种问题,并都有自己设想好的标准答案。在授课过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是春天!”(多美好的想象!)可是老师却厉声说道:“不对。”试想,在这样不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教育管制下,很多学生都不敢说了。他们习惯了老师给出的答案,习惯了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不需要再花精力去思考了!这样的教育,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不是相违背吗?
幸好,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了这些教育的弊端,很多有先见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做法来指导着语文课堂,学生所有对文章感知的质疑,以及对疑惑的解答,全都由学生在预习前提出或在课堂上自主提出,并且在小组内合作解答,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也是这样做的,在下课前我一般会有一个小结: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一下,然后再问一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课后和我讨论研究。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学完课文后,我“扔”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此危难的关头,除了司马光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里议论纷纷,大家都争着说出自己认为巧妙的解救方法。答案真是层出不穷,但到最终觉得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而在学习《田忌赛马》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除了这样的比赛方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通过讨论,甚至加上实验操作,大家得出结论:孙膑的这个办法是最好的! 没有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反而更多了;没有了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没有了不允许有其他答案,学生便会大胆发言了;沒有了老师定好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变得精彩多样了。记住,别“告诉”孩子们,他们知道的,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
三、想象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
结合这个要求,我在课前就会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情景,如课本剧表演、辩论会、辩论擂台赛、小品或相声表演等,形式多样。源自课文又高于课本的内容,不一样的理解与表现,意想不到的情节设计,滔滔不绝的口头表达……学生们的表现让我瞠目结舌、赞不绝口!如在学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组成表演小组,自己续写情节进行表演。全班47人分成了八个小组,没有一个小组的表演是同样的,有的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大笑之后深深体会到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在我勃然大怒之后知道笑的重要性,有的把故事徐徐道来,让我唏嘘不已!在孩子们创设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别总是想牵着孩子的手,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知道,在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话题和知识点的指引下,老师放手后,反而让学生没有了依赖,更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表演当中。由于没有了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之间的讨论与磨合反而更加和谐,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活跃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要求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并介绍给大家”的那节课上,在开展“我是小小推销员”这个环节,我提前告知学生,会在这次推销会上评选“最佳设计广告语”“最佳制作广告牌”“最佳设计推销方式”和“最佳推销员”多名,会颁发奖状以及学校的“达人购”,并会把比赛的照片及获奖孩子的照片放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们知道你们有多厉害,也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古人云:“意欲取之,必先予之。”与人分享爱,获得爱;与人分享恨,获得恨;与人分享汗水,获得果实;与人分享懒惰,获得空虚。要知道,分享是快乐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涨,家长们也很配合。那一节课大家的积极性极高,是精彩纷呈、热闹非凡的。他们有的带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带了自己和妈妈一起做的美食,有的几个人一起成立了推销团队,有广告语、广告牌……介绍完了制作过程,还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整个过程,我都拍了照、录了像,并编成美文,在家长群和微信里与大家分享。对于农村的小孩,他们的见识面本来就窄,口头表达能力要比城镇的孩子稍微弱一些,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上,要在无穷的想象空间中寻找着眼点,从无到有,以“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为基础,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就会容易多了。写好的作文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后,在全班赏析作文会上,我边评讲,边结合照片、视频一起看、评、议,通过这样深刻的走心的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把教学中的很多误区纠正过来,对于不少错误的做法也找到了改进的办法。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节课后认真反思,真正留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