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飞翔吧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想象是最美好的,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发现有不少的教育教学方式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这是很令人惋惜的。要知道,人们要是缺少了想象能力,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一样。所以,当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课堂上尽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老师一定要少讲,甚至规定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虽然是硬性规定,但不难看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教师把课堂上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就好像给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终于拥有了一片想象的天空,又给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不要禁锢孩子们的思想。那如何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呢?我结合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想象在朗读中萌芽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讲得很多,学生只是负责听,最好是把老师讲的全部当笔记记下来。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而且是谁认真听,谁就受到老师的表扬;相反,谁要是有不同的意见,老师就会批评、指责。老师讲得越多,课堂上留给学生们读书的时间就越少,感悟也就谈不上了。古人曾经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假如课文朗读得不多,学生怎么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怎么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怎么能读出各自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呢?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或者电脑光盘上的标准朗读去让学生听和感受,甚至于去模仿,但是,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们最多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而已,真正的内涵却领悟不到,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把阅读训练当作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新课标给我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当中,我常常会采用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正确、读流利(预习读书的要求是至少读三遍,读完后还要在预习本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就要写出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其次,在课堂上要求读出自己的情感,还要说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去读(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进行交流、练习);最后,要求学生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是在课堂上展现自我)。每一步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每一步又是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读书,努力地让学生接触文本,与作者做心灵的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的想法及表现方法是经过自己内心深处感悟及思考的结果,根本不是老师或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在真情实感基础上朗读,可以感受到《比尾巴》的有趣、《秋天的雨》的欢乐、《观潮》的汹涌澎湃、《草原》的辽阔无垠、《老人与海鸥》的情深意长……对任何一个爱朗读的孩子来说,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独特的真实享受呢?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很多学生只说到应该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课文,但有学生说,他觉得还应该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因为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桂林,心情一定是充满期待的、兴奋的……我觉得都可以。而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在描写爸爸挖掘时间之久、之艰难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短短的一段话里,有时间的不断递增: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学生说,朗读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比一个更强烈,声音更大的。但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是一个比一个更慢,因为后面的坚持会越来越难的。一个要读得快,一个要读得慢,到底要怎样读呢?我先不给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爸爸在挖掘前,他知道这样继续挖下去有危险吗?(知道)他知道要挖多久吗?(不知道)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一定在等着他……再联系下文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不难看出,爸爸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所以才换来后面的结果——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所有的一切,来自于前面多个小时的坚持,那你觉得是要读得快还是读得慢呢?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老师的指导,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老师充其量只是做好引导就可以了,我們就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朗读吧!
  二、想象在质疑中成长
  诗人韩愈曾经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学生们在学习中有疑问是非常可喜的。古语又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会提出疑问是多么重要啊!
  但是,恰恰有不少老师在教学前,总是精心设计好种种问题,并都有自己设想好的标准答案。在授课过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事先想好的答案来回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是春天!”(多美好的想象!)可是老师却厉声说道:“不对。”试想,在这样不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教育管制下,很多学生都不敢说了。他们习惯了老师给出的答案,习惯了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不需要再花精力去思考了!这样的教育,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不是相违背吗?
  幸好,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了这些教育的弊端,很多有先见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做法来指导着语文课堂,学生所有对文章感知的质疑,以及对疑惑的解答,全都由学生在预习前提出或在课堂上自主提出,并且在小组内合作解答,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也是这样做的,在下课前我一般会有一个小结: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一下,然后再问一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课后和我讨论研究。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学完课文后,我“扔”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此危难的关头,除了司马光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里议论纷纷,大家都争着说出自己认为巧妙的解救方法。答案真是层出不穷,但到最终觉得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而在学习《田忌赛马》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除了这样的比赛方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通过讨论,甚至加上实验操作,大家得出结论:孙膑的这个办法是最好的!   没有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反而更多了;没有了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没有了不允许有其他答案,学生便会大胆发言了;沒有了老师定好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变得精彩多样了。记住,别“告诉”孩子们,他们知道的,远远超过老师的想象!
  三、想象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
  结合这个要求,我在课前就会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情景,如课本剧表演、辩论会、辩论擂台赛、小品或相声表演等,形式多样。源自课文又高于课本的内容,不一样的理解与表现,意想不到的情节设计,滔滔不绝的口头表达……学生们的表现让我瞠目结舌、赞不绝口!如在学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组成表演小组,自己续写情节进行表演。全班47人分成了八个小组,没有一个小组的表演是同样的,有的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大笑之后深深体会到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在我勃然大怒之后知道笑的重要性,有的把故事徐徐道来,让我唏嘘不已!在孩子们创设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在教育教学中,别总是想牵着孩子的手,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知道,在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话题和知识点的指引下,老师放手后,反而让学生没有了依赖,更加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表演当中。由于没有了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之间的讨论与磨合反而更加和谐,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活跃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要求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并介绍给大家”的那节课上,在开展“我是小小推销员”这个环节,我提前告知学生,会在这次推销会上评选“最佳设计广告语”“最佳制作广告牌”“最佳设计推销方式”和“最佳推销员”多名,会颁发奖状以及学校的“达人购”,并会把比赛的照片及获奖孩子的照片放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们知道你们有多厉害,也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古人云:“意欲取之,必先予之。”与人分享爱,获得爱;与人分享恨,获得恨;与人分享汗水,获得果实;与人分享懒惰,获得空虚。要知道,分享是快乐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涨,家长们也很配合。那一节课大家的积极性极高,是精彩纷呈、热闹非凡的。他们有的带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带了自己和妈妈一起做的美食,有的几个人一起成立了推销团队,有广告语、广告牌……介绍完了制作过程,还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整个过程,我都拍了照、录了像,并编成美文,在家长群和微信里与大家分享。对于农村的小孩,他们的见识面本来就窄,口头表达能力要比城镇的孩子稍微弱一些,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上,要在无穷的想象空间中寻找着眼点,从无到有,以“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为基础,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就会容易多了。写好的作文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后,在全班赏析作文会上,我边评讲,边结合照片、视频一起看、评、议,通过这样深刻的走心的训练,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把教学中的很多误区纠正过来,对于不少错误的做法也找到了改进的办法。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节课后认真反思,真正留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2019年地理中考试题在《世界国家和地区》部分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2019年的广东省地理中考题,选择的地区有拉丁美洲、非洲中部和中亚地区,选择的国家有白罗斯和意大利。这是在初中地理教材中都没有章节选用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可以借用该国所在的大洲和附近国家所学的地理知识迁移到该地区和国家中。例如用经纬度位置推测白俄罗斯的大致气候;用美洲中关于南北美洲
【摘要】很多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物理知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越多练习越好,然而事实证明只有有效的练习设计,才能充分发挥课堂练习的最大价值和作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物理课堂有效练习设计进行实践探究,希望能够为更多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练习设计;课堂实践  课堂练习是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等作用,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教学
【摘要】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里曾道:“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教师对言语的解读都不应该照本宣科,绝不能人云亦云,他得有自己对言语的独特感受。他是言语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言语心智之门的。”的确,你若随意看待语文,收获的就是平常;而你若精心待之,犹如大浪淘沙,收获黄金粒粒。这无疑道出另一层面的语文——“看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对建国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已有一定的了解。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初步接触了历史学习方法,但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要结合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教育公平作为本课主题,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深入分析理解,形成知
【摘要】英语戏剧表演是英语第二课堂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它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着手,提出“基于项目学习的英语戏剧表演”,探讨了利用“项目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在整个戏剧表演活动中的自编、自导和自演。实践表明,“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项目学习;英语;戏剧表演  一、引言  英语戏剧表演是通过背景说明、台词及人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更是霍老师教育实践的结晶。在学生这块“待犁的田上”,她用自己深深的爱悉心地耕耘着,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在她无私的爱的阳光沐浴下,在她的赏识下,她的学生焕发出无限生机,个个茁壮成长。  “亲其师,信其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与所有的孩子保持着令人羡慕的和睦关系。铁是无法“恨”成钢的,孩子只有在获得自尊心的满足,人
【摘要】我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人才培养战略高度出发,以生为本、因地制宜充分整合社区醒狮文化资源创建特色学校,开拓德育特色课程。围绕醒狮文化,开展“三化”活动。从文学化、艺术化、信息化等实验研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醒狮艺术系列活动,通过说、写、画、做、演、练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传承醒狮文化,让醒狮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形成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铸就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等
【摘要】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学生的对话能力往往被忽视。加强对话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是提高小学英语对话水平的关键所在。分析学生英语对话上遇到的困难,探索对话训练的方法,坚持对话训练,养成良好的对话习惯,是提高学生英语对话水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挖掘教材;规范训练  小学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
【摘要】当代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层出不穷,究竟什么才是对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帮助的,有效的,有用的德育教育,这是笔者重点想要探讨的问题,想要从一些常见的德育教育问题中吸取经验,归纳总结,以为了对中学生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促进中学生学习生活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一、德育含义  有关德育的概念的概括,本人从广义和狭义两点进行区分。  1.广义的德育  从广义的层面来讲
由于知识零散,小学生对理清复杂的数学知识脉络和线索常常感到吃力,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是机械地将书本杂乱的知识堆放在大脑,一旦知识累积过多,就会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思维导图教学利用其可视化的特性,能将抽象的知识脉络变成具体的图形图像,对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有着重大的教学意义。  一、概念阐释  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称心智图。英国教育学家东尼